常見動植物中毒的預防之貝類中毒

(一)中毒原因

貝類又稱軟體動物,海產軟體動物中毒亦可稱爲貝類中毒。引起中毒的海產軟體動物有日本東風螺、泥螺、貽貝、加州貽貝、長牡蠣等。貝類的毒化與“赤潮”有關。“赤潮”即海水中出現變色的紅斑,伴有海洋動物的死亡,是某些單細胞微藻類在海水中迅速繁殖,大量集結而成。貝類攝食有毒藻類後,富積和蓄積藻類毒素,人們食用含毒素的貝類後可引起中毒。

常見動植物中毒的預防之貝類中毒常見動植物中毒的預防之貝類中毒常見動植物中毒的預防之貝類中毒

牡蠣

(二)中毒症狀

毒貝類中毒因含有毒素的不同,中毒表現也各異,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

麻痹型:由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物所致。潛伏期一般爲0.5~3小時,早期有脣、舌、手指麻木感,進而四肢末端和頸部麻痹,直至運動麻痹、步履蹣跚。嚴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2

腹瀉型:由大田軟海綿酸及其衍生化物所致。主要症狀是腹瀉和嘔吐,病情輕。

3

記憶喪失型:由軟骨藻酸及其異構體引起。潛伏期3~6小時,主要表現爲腹痛、腹瀉、嘔吐、流涎、同時出現記憶喪失、意識障礙不能辨認家人或親友等。部分病人中毒後記憶喪失可長達1年多。

4

神經毒素型:由短裸甲藻毒素引起。主要表現有脣、舌、喉頭及面部有麻木及刺痛感,肌肉疼痛,頭暈等。

5

肝型:由蛤仔毒素所致。潛伏期一般在24~48小時,初期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腹痛、倦怠,還可有出血斑,粟粒大小,紅色或暗紅色,多見於肩胛部、上臂、四肢。重者可出現吐血、黃疸、肝功能異常,甚至發生急性肝萎縮,預後不良,多有死亡發生。

6

日光性皮炎型:可能由泥螺中的對光過敏物質所致。潛伏期一般爲3天,初期面部和四肢的暴露皮膚出現紅腫,並有灼熱、疼痛、發癢、發脹麻木等感覺,後期可出現瘀血斑、水皰或血皰,破潰後引起感染。

常見動植物中毒的預防之貝類中毒

扇貝

(三)急救處理

目前對貝類中毒尚無解毒藥物,僅採取排毒措施及對症治療及支持治療。

(四)預防措施

在“赤潮”來時,發佈食品安全預警,提醒羣衆慎食貝類。食用貝類時,應去除內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