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知識與能力部分也需要把握好基本的試卷結構,這一部分需要背誦的內容比綜合素質多很多,結合以往的內容分析題目類型,特別是簡答題,背誦。第二,初中、高中的筆試和麪試難度都相對較高,筆試是有三個科目需要考試的,複習時間會相對較長。

教師資格證考試的計劃是2017年下半年就開始打算的,但是由於9月份的膽怯一直都沒有把這一計劃實施,直到2018年的1月份,終於鼓起了勇氣報名。很幸運的是,筆試也面試都一次通過,下面我來分享一下其中的奇葩經歷。

首先說明一下,我所報考的是廣東廣州的小學科目,學歷是本科,是可以報考到高中的。但是我沒有選擇高中的教資證,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並非是師範生,沒有教學方面的經驗;第二,初中、高中的筆試和麪試難度都相對較高,筆試是有三個科目需要考試的,複習時間會相對較長;第三,比較喜歡小孩子,與小孩子說話能很簡單的瞭解他們的內心,這是興趣之一。所以,準備考教資證的同學,主要還是需要遵循自己的內心和實際情況而報考,不要盲目跟風。

小學的筆試主要是綜合素質和教育知識與能力。其中綜合素質的試題結構要把握好,主要是選擇、材料分析和寫作題。其中選擇題要多刷題目,部分題目是相對簡單的,基本考察的都是常識,但是不要掉以輕心,因爲很多人都在選擇失分較多從而造成不合格。對於材料分析,可以綜合最近幾年的題型考點來看,無非就是學生觀、教育觀、教師觀、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這幾個內容一定要背,一定要熟練,不然材料分析部分是很難拿到好的分數。作文部分要多積累,特別是素材的積累,也可以看看資料最近幾年的題目,關注當下社會的熱點,這些都是可以作爲寫作素材的一部分,如果能自然切入題幹,是可以讓改卷老師眼前一亮的。

教育知識與能力部分也需要把握好基本的試卷結構,這一部分需要背誦的內容比綜合素質多很多,結合以往的內容分析題目類型,特別是簡答題,背誦。我買的參考書資料都有題目的總結分析,我就是按照這部分分析來背誦,然後回答簡單題和材料分析題。這一科目需要背誦的內容比較多,而且知識點的細節很多,這就需要合理規範好時間安排。另外還需要針對教案設計做訓練,熟悉教案的設計分爲幾個步驟,都有哪些內容。比如導入需要怎麼設計,教學過程怎麼設計纔會吸引到學生(這對於你面試也有好處哦)。

筆試總結:選擇題多刷題,多做筆記;材料分析題目要多背,特別是三觀一規範;作文多積累素材;學會怎麼快速寫教案,瞭解教案的結構組成,怎麼創新思維導入,吸引學生跟隨自己的教學思維。

注意方面:有人說小學的試題很簡單,我裸考就過了。其實客觀來說,小學試題真的不難,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掛,主要原因還是那種輕敵的心態。比如綜合素質,我們4個人組隊去考,本來都以爲沒有問題的,結果有一個人居然掛了,下午的教育知識與能力,我們複習的時間都不多,反而全部過了。筆試的科目卷面分數是150分,但是最終會轉換爲120,70分爲合格線,這種標準分的轉換就是把某一分數線下的人淘汰,所以不要輕視題目和競爭對手,拿到高分纔是王道。

經過一個月的忐忑,輾轉反側,熬到了筆試成績查詢的日子,心中有得有失。得是因爲意外中過了筆試,失是對未來的面試恐懼。面試交費280元,而且從沒有想過是怎麼面試的,也不知道國考的面試是怎麼樣的流程,所以對面試還是患得患失的。這個時候怎麼辦?第一,找相關的面試資料,瞭解面試流程;第二,找通過國考教資證面試的人,厚着臉皮問。兩方面的綜合,終於瞭解到面試的詳細流程。

筆試公佈到面試就一個月時間,這一個月時間要好好複習,特別是沒有教學經驗的同學。首先需要了解小學的教材,分爲哪些文體。比如記敘文、應用文、古詩等等。針對這類型的課文是怎麼撰寫教案。記住,教案很重要,基本決定了你試講的思路。如果教案沒有思路,那麼在網上找教案的資料,基本都有一個教案的題庫。建議從1-6年級都找典型的課文教案來分析,以防在面試抽到不同年級的課文而不知所措。

面試抽題的時候,我看到前面一個是抽到一年級拼音的,我當時就有點崩潰,因爲一年級的課文和教案我壓根沒看過。所以到我抽題的時候,心裏很忐忑,直到抽到《竊讀記》,我才鬆了一口氣。

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導入。我們可以從課文的相關內容切入就行。比如《竊讀記》,我當時的導入是這樣的:“同學們有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嗎”。然後就把這一故事簡單說出來,引入課文即可,在最後的課外作業環節也可以讓學生回家把這一故事分享給家人,對比今天學到的《竊讀記》有什麼區別,有什麼啓示。這樣的收尾就很好了。

注意:面試時間20分鐘,每一分鐘都很重要,建議提早一點到考場,平復一下緊張的心情。結構化面試兩題,主要考察考生的三觀,試講要有底氣,說話聲音洪亮、清晰,答辯環節主要是根據你試講存在的問題提出。

後記:面試那天是坐公交去的,途中有人嘔吐到我的身上,那一刻是倍感崩潰。因爲回去換衣服時間是肯定不夠的,只能硬着頭皮下車買了3瓶礦泉水和紙巾,讓朋友幫我擦洗。進考場的那一刻大有“壯士兮一去不復返”的悲涼。所幸最後還是過了,感謝一直不斷努力的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