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为何当下这些经典模式会再度回归,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当下综艺竞争环境激烈,大家都想另辟蹊径开创具有竞争力的内容作品,而经典模式节目至少曾经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性。所以说,今年不少经典模式节目集体回归,但大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微创新”,也就是说用年轻人喜欢的语态和视角重新包装再塑模式节目,从几档节目表现来说,整体上还是不错,诸如更具互动感和综艺感的《中国达人秀6》,增强了舞美设置和真人秀环节的《我是唱作人》,以及更具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呈现的《人生加减法2》。

原标题:同题竞争、老牌模式回归、微创新,2019综艺市场的浮与沉

“同题竞争”依旧是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多多少少也反映出国内综艺行业对爆款内容的极度焦虑感。

来源:传媒内参-传媒独家

文/风其然

今天的电视行业或者说视频产业,已经到了一种高速、高压、高运转的发展状态,行业竞争格外激烈,而身处其中的大多数从业人员也是一种疲于奔命的节奏。事实上,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开始的这份职业生涯,但时间长了以后会发现,每天在做的事情无非是一个又一个的“行活儿”,开一个又一个的会议,坐一趟又一趟的飞机或高铁。所以,对于一些内容人来说,时间一久,之前入行时再宏大的理想,也被慢慢消磨了,内容创作变成了完成工作,一种下意识的惯性反应。

然而真正优秀的内容产出者,大都带着无限激情和情怀去创作,毕竟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行当,正如孙玉胜在《十年》里所写到的那般,“一切优秀栏目的背后都有两个重要的元素—‘理念’和‘激情’。”

与此同时,在当下综艺创新的整体环境之下,“同题竞争”依旧是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这多多少少也反映出国内综艺行业对爆款内容的极度焦虑感。

同题竞争现象依然存在,

综艺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未减

不得不承认,从电视节目的黄金时代到当下的媒介新环境,“同题竞争”好像一直都是国内综艺对标的竞争常态,甚至产生了不少经典竞争案例。诸如聚焦明星跳水节目的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与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关注音乐推理节目的《偶滴歌神啊》与《歌手是谁》,女明星假想嫁人类综艺的天津卫视《囍从天降》与江苏卫视《明星到我家》,以及喜剧主题综艺的北京卫视《跨界喜剧王》与浙江卫视《喜剧总动员》等。

反观今年各大平台和制作公司创新综艺时所遇到的“窘境”之一,其中“同题竞争”依旧是绕不过去的现状,笔者相信,或许是大家创意碰巧撞车,当然也不排除因为竞争激烈而导致的跟风。

诸如暑期档乐队主题节目《乐队的夏天》对标《一起乐队吧》,《我是唱作人》PK《这就是原创》,《女儿们的男朋友》正面刚《女儿们的恋爱》,甚至有《演员的品格》《演员请就位》《演技派》三档演技类节目发生的“一题三争”的现象,着实让人联想到了2017年四季度三档经营类节目《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三个院子》“热烈”竞争的模样。

可能有人会说,“同题竞争”也可以有助于行业发展,刺激内容人做出更具竞争力的优质内容,留下最好的内容给观众。但当下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越来越匮乏,同题竞争的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便是加速观众的审美疲劳,最终可能弃这些节目而去,这对于内容人来说,得不偿失。

经典模式节目类型,

往往逃不出“轮回”的怪圈

在综艺圈里,大家公认的事实是节目类型的轮回与复兴,这往往是一个逃不出的真香定律。之前大热的节目,或许若干年之后再拿出来做,依旧可以有不错的表现,比如说相亲类、跳舞类、喜剧类、音乐类、竞技类等节目,而这或许无形中加强了制作团队和平台方押宝这类节目的信心。

颇为神奇的是,近两年,舞蹈类节目实现了全面的复兴与回流,从2018年初的两档街舞节目到暑期档《舞林大会》的再回归,以及今年湖南卫视的《舞蹈风暴》(招商时叫做《我心舞动》)。从某个维度上来说,真切说明着老牌节目回归的事实。

除此之外,如果仔细梳理今年上线的综艺节目,不难发现,不少经典节目模式类型又重新回流,当然不少平台或制作团队不约而同地盯上了经典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题竞争”的局面。

从以上表格不难发现,达人秀模式、家居改造、健康减肥、原创歌曲、素人改造等经典模式节目,都曾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是有些观众的童年记忆。那么,为何当下这些经典模式会再度回归,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当下综艺竞争环境激烈,大家都想另辟蹊径开创具有竞争力的内容作品,而经典模式节目至少曾经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性。另外,经典模式节目生产体系和流程成熟,对于打造一档节目而言,从时间成本来说,也更具高效性。另一方面,原本综艺节目的类型大都就那些固定样本,经典模式不定时的回归也是一种自然发展结果。

微创新成当下节目创新的常规做法

虽然说,经典节目模式相对成熟,创新风险低,节目的基本盘相对稳定且安全的。但由于当下媒介环境和竞争形态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果想要满足年轻一代观众的收看诉求,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所以说,今年不少经典模式节目集体回归,但大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微创新”,也就是说用年轻人喜欢的语态和视角重新包装再塑模式节目,从几档节目表现来说,整体上还是不错,诸如更具互动感和综艺感的《中国达人秀6》,增强了舞美设置和真人秀环节的《我是唱作人》,以及更具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呈现的《人生加减法2》

正如之前曾听一位资深节目制作人所说,当下的观众看过太多节目,甚至可以说是“阅片”无数,不比节目制作人看的少,这就导致观众对于每一档新节目都抱着更高的审核门槛在看节目,甚至更为极致的观众会一帧一帧地盯着节目是不是有“抄袭”的地方,比如说舞美、镜头、赛制等。但节目创作有着一套方法和体系,很难说一档节目会呈现出百分百新内容。所以,对于节目制作人来说,在一定框架下的“微创新”成为大家正在努力做的主要事情。

韩国综艺大神罗英石PD也曾谈及过“微创新”的重要性。“观众们都是专家,只要花十秒,就能判断这东西有不有趣。就是十秒,观众只会花这点时间抬头看。如果有趣的话,就再看十秒,如果无趣的话,就回去看漫画。那么,‘什么是新的东西?’节目必须让路人有这种想回头多看两眼的感觉。唯有在创新中创造出来的乐趣,才有吸引观众观看的力量。”

之前曾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移动互联的胜利,恰恰是因为有新的连接语言”。同理,对于综艺内容创新来说,也一定要找到与观众连接的新语态和表达,那么创新的结果想必应该不会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