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套路之下,韓國電影還能一次次產出《極限逃生》這樣口碑不錯的票房爆款,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用老模式不是錯,關鍵是能不能用出新意、誠意,和技術含量。《極限逃生》又給出了韓國電影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加轉折,加小高潮,加感官刺激,想盡辦法玩創意,一定要讓你爽到。

回望今年內地的暑期檔,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橫掃千軍,影響力延續至今。而隨着片方第二次延長上映時間,《哪吒》還要奮勇戰鬥到10月底。

我們有暑期爆款,別人家的暑期檔也同樣精彩。隔壁韓國在暑假時也出現了一部掀起全民觀影潮的熱門電影—— 曹政奭 (《麻藥王》、《藍色大海的傳說》)、“少女時代”成員林允兒主演的 《極限逃生》。

《極限逃生》7月31號在韓國上映,接着就火爆了一個多月。截止9月初,《極限逃生》的觀影人次已經超過900萬,票房在今年韓國本土電影中排第三。前兩名分別是上半年在國內社交網絡上火過一陣、也被很多人推薦的《極限職業》,以及獲得戛納金棕櫚的“流量片”《寄生蟲》。

票房方面,《極限逃生》以累計780億韓元(約4.64億人民幣)的成績,順利成爲韓國暑期檔票房冠軍。

近期部分國內觀衆也看到了這部電影,目前豆瓣7.7的成績和《極限職業》持平,算是一部被廣泛認可的好片。

值得一說的是,《極限逃生》的幕後團隊,其實和《極限職業》是同一個。兩部電影都能成爲爆款,這個班底的創作能力真的讓人驚歎。

因爲算是同一個系列,所以《極限逃生》也延續了《極限職業》的風格——雜糅了多種商業類型元素的喜劇,典型的爆米花爽片。

《極限職業》的故事主線是警察爲監視毒販盤下炸雞店賣炸雞,這個職業的反差設定是最大的笑點來源。而以炸雞店爲核心,引發的警察與毒販之間一連串的故事,又帶來了動作、犯罪等元素。在這其中,還加入了警察對於職業選擇的思考,類型層次非常豐富。

《極限逃生》也是多種元素疊加的套路。毒氣威脅全城的設定是災難片,男女主角的逃生是動作+愛情,對男主角家庭的刻畫又帶來了喜劇+親情。並且在娛樂之外,同樣有對現實問題的諷刺。

兩部“極限”代表的也是近年韓國商業片的一種潮流,多類型混搭,注重娛樂性,藉機諷刺韓國目前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現象。

就以這部火爆韓國暑期檔的《極限逃生》爲例,幾乎把“韓式套路”都用了一遍。

1、聚焦小人物

底層普通人,是韓國電影最熱衷的一類主角。《極限逃生》的男主勇南就是典型的廢柴:找不到工作,宅在家啃老,每天的生活是“喫飯、拉屎、睡覺”。

就算是家庭聚會,勇南也是站在最邊上的那一個。他不善言辭也不會應酬,別的平輩把長輩哄得開開心心,他只會在角落裏圍觀。

勇南唯一的技能就是仍然保持着學生時期參加攀巖隊的習慣,去小區裏翻一翻單槓練手臂力量。但對無業人員來說,這種不能養活自己的技能只會被看作是“玩物喪志”。

作爲廢柴,自然無法擁有感情生活。所以和女神表白必定失敗↓↓

就是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人,在毒氣上升的時候靠着攀巖的技能爬到樓頂,爲所有人打開了通往天台的門,一下子成爲了家族中的英雄。

loser在危機關頭靠所有人都看不起的愛好來逆襲,是韓國電影很愛用的一種方法。像是《極限職業》裏,幾個警察一開始在警隊內也是loser般的存在,之後纔開始展現出英雄光環。

林允兒飾演的義珠同樣走的是逆襲路線。她一開始展現都是柔弱面,被上司強行表白不敢反抗,外型也是典型的韓國女團精緻風。但逃生時卻有勇有謀有能力,和勇南一起扛過了難關。

配角在這部電影裏也沒有被浪費,在他們身上有着韓國萬千小市民的縮影。像是長輩莫名要關心你的個人生活,以至於男主都產生了條件反射學會搶答↓↓

宴會過後要瘋狂打包,不然覺得不划算↓↓

儘管有着各種小毛病,但所有人本質上還是善良的。勇南在大樓外“攀巖”時,平常嫌棄他的家人都非常關心他的安危,展露出了親情的本真一面。

用小人物的平凡讓觀衆共鳴和會心一笑,又以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來戳淚點並輸送正能量價值觀,《極限逃生》對觀衆看電影時的“情感計算”真是駕輕就熟。

2、商業元素玩出花

一部爆米花片怎麼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娛樂性?《極限逃生》又給出了韓國電影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加轉折,加小高潮,加感官刺激,想盡辦法玩創意,一定要讓你爽到。

同樣是災難片,日本電影《生存家族》就更“小清新”。全國大停電,所有電器、現代交通工具都無法運轉,主角一家人騎着自行車離開東京逃往鄉下,一路上想盡辦法解決喫喝拉撒睡等基本問題,最終成功到達目的地。這裏面表達的更多是日式勵志和對都市生活方式的反思。

相比之下《極限逃生》就刺激得多。影片把災難背景設定爲會上升擴散的毒氣,又給男女主角加了能攀巖這個設定,就是爲了讓他們不停向上爬,好一直讓觀衆懸着心,持續緊張到影片結束。

高樓外牆、霓虹燈、招牌、建築腳手架,只要能抓住的地方就能爬,刺激程度不輸奧斯卡獲獎紀錄片《徒手攀巖》。

除了攀爬,還要來幾次高樓之間“走鋼索”,戲裏戲外玩的都是心跳↓↓

毒氣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向上爬的搖搖欲墜,再加上獲救希望數次到來又破滅,影片成功製造出了幾次大小轉折,戲劇感很足。

除了攀爬,電影裏還適時加了一些屋頂跑酷這種極限運動↓↓

以及無人機幫忙把繩索掛到對面樓,讓主角可以在建築間穿梭,真的是驚喜型創意↓↓

總之這部電影就一個原則,抓住你的注意力,讓你看爽,目的非常直接。

3、政治及社會問題隱喻

喜歡在電影里加入“現實主義”來拔高立意,也是當下韓國類型片的慣常做法。《極限逃生》這麼娛樂的片子,都還能調侃現實。

像是影片開始時男女主角時隔多年後再相遇,女主角感嘆“我們國家真小啊”,男主立刻接一句“就是,要快點統一”來影射朝韓問題。不得不說韓國影視創作者對這個議題真的蜜汁執着。

影片中還有一個情節是電視臺爲了搶收視率四處尋找奪人眼球的素材,最後派無人機進了被毒氣包圍的地區,恰好抓拍到兩位主角在逃生,於是立刻進行了一場直播。各路網紅博主也相繼跟上,開展了一場直播接力,全國人民圍觀男女主角極限逃生。

網絡時代,流量就是最大的法則。電影的表現方法非常直接了。

這整部電影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暗喻。《極限逃生》的原片名其實叫“EXIT”,直譯是“出口”。兩個主角被毒氣包圍,不停尋找逃生出口,暗示的就是當代年輕人在壓抑的社會氛圍中如何尋找自己的出路。

不停向上爬這個設定,也可以解讀爲艱難向上打破階層。在影片裏,只有到了高處纔不會被毒氣侵擾,並且有更多機會被救援直升機看見。放到現實來說,同樣是所處階層位置越高,纔有獲得更多資源及安身立命的可能。

這寓意,完全就是一出低配《寄生蟲》。

對熟悉這些套路的觀衆來說,其實會覺得這部電影沒有想象中那麼驚豔。

《極限逃生》有着當下韓國商業片的太多共性,總結起來就是設計感太強,過於工整,所有的線索都要做到前後對應,凡是重點強調的細節後期都要發揮某種作用。觀影經驗豐富的觀衆大概一開始就能把劇情猜個八九不離十。

但在套路之下,韓國電影還能一次次產出《極限逃生》這樣口碑不錯的票房爆款,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用老模式不是錯,關鍵是能不能用出新意、誠意,和技術含量。

在相似的元素下,各部韓國商業片其實都有自己的個性。同樣是災難片,《釜山行》主打的是喪屍+親情,這部《極限逃生》就是“生化危機”+小人物勵志+愛情。永遠不停止開腦洞,給故事一個相對新鮮的觀感,這就是一種誠意。

另外,精心製造笑點淚點,在視覺上保證一部影片的娛樂感,也是成功取悅觀衆的方式。

我們暑期檔出了《哪吒》這個爆款,實際上用的也是相同的原則:用大多數觀衆都能接受的方法去說一個故事,保證觀感的愉悅,製造“爽感”。至於套不套路,其實也被大部分人忽略掉了。

看到兩國的暑期爆款,也不禁想感嘆,果然商業娛樂片在哪裏都是剛需。

總體看下來,韓國商業片已經找到了一種高效且可複製的商業片創作套路,而國產片也一直試圖在複製這種方法。無論是翻拍還是模仿其節奏自行原創,國產電影裏一直都不乏嘗試者。

但能做出驚豔效果的還是太少了,大部分都成了照貓畫虎。近期對比最明顯的就是《小小的願望》,對韓國原版幾乎達到了像素級的復刻,依然不成功。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小小的願望》和《極限逃生》有着不少共性,比如同樣都是喜劇類型,都以小人物爲主角,都試圖喚起觀衆對普通人質樸情感的共鳴。

但《小小的願望》就明顯缺乏對生活的觀察。一個最明顯的問題是,導演把影片時間設定在了2000年左右,但除了主角們用漫畫書、人民幣款式交代了年代感,其他時候根本看不出來。笑點設置也是小品段子式的,主要依靠演員的表情和肢體來達到效果,且每一趴笑點之間有明顯的割裂感。

《極限逃生》的搞笑片段就完全是生活的再現,比如當媽的永遠覺得自己的兒子還是孩子,男主還在換衣服就推門而入↓↓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韓國電影的創作者們更明確一個問題,加進去的段子,永遠都要爲人物的個性和後期轉變服務。再以這個母親爲例,她推門而入固然沒有禮貌,但對兒子的愛是真情實意的,劇照裏你還能看到她舉着手機給兒子拍照,因爲難得看到孩子穿正裝,覺得很帥↓↓

後半段兒子被困在毒氣覆蓋的區域裏,已經逃出危險區的她異常擔心和緊張,你也能非常理解一顆老母親的心。

有些戲份看起來沒有難度、可有可無,但卻是潛移默化讓觀衆相信這個人物的關鍵。國產電影裏,缺乏最多的正是這些可以拿來推敲的真實細節。

就這一點來說,這次《極限職業》真的又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