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很少有人知道,此次叛亂計劃得非常好、非常周密。安祿山不僅在正面佈置了軍隊積極進攻長安,而且還在唐朝的側後埋伏了兩支部隊,差點滅掉了盛唐。

在進行叛亂之前,安祿山明智地預估到他們的主要對手將是唐朝的西北軍鎮,就是河西、隴右、朔方、安西和北庭五個節度使的兵馬。如果進攻得手,唐朝在正面作戰失利後,極有可能會逃往西北,再次重新部署部隊,進行反擊。故此,安祿山提前聯繫了西北地區的反唐勢力,並與西北地區最爲強大的粟特胡商建立了聯繫。

粟特人是來自中亞的一羣移民。他們鼻子高挺眼鏡深邃,外觀與波斯人極爲相似。他們和中原其他地方的胡人有着非常不同的地方。他們被漢族人稱爲"九姓胡"、"羯人"或"羯胡"。由於在中原地區和西域各地長期經商,他們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唐朝的移民政策十分開放,對他們並不排斥,導致唐朝最後形成了幾個大型的粟特人定居點。安祿山本身就是粟特人和突厥人之間的混血兒。"安"的姓氏就是粟特人的九大姓氏之一,這極大地促進了他獲取粟特人支持的方便性。

安祿山作爲節度使時,他與粟特人的商團就保持了十分緊密的聯繫,與他們形成了同盟。在安祿山造反的時候,粟特商團爲他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安祿山通過和粟特商團長時間進行貿易,獲得了海量的財富,這也爲他的造反提供了經濟保障。粟特商團爲安祿山提供的可不僅僅是經濟,他們還出了不少族人。安祿山的精銳近衛部隊就是由粟特人組成的。粟特人爲安祿山可謂是出人出力,是他叛亂路上的堅實臂膀。

安祿山發動叛亂的時候,唆使粟特人在西北兩個關鍵地方造反,對唐朝構成了巨大威脅。首先是靈州地區,靈州的戰略地位極爲重要。這個地方是朔方節度使的駐軍地,長安淪陷後,太子李亨逃到了靈州,在朔方鎮的幫助下,登上皇帝寶座,史稱唐肅宗。唐肅宗在西北召集軍隊反攻長安。然而,靈州也是粟特人的大型定居點之一,除此之外此地還有許多突厥部落居住在這裏。這兩族可都是安祿山的依靠,安祿山再此早就安排好了後手。

在收到唐肅宗在靈州登基的消息後,安祿山手下的大將阿史那從禮就率領當地的粟特人和突厥人進行叛亂。這次叛亂準備的十分好,他們組織起了50多萬人,光是訓練精良、裝備完善的精銳部隊就有5萬多人,當時的朔方軍全部人馬加起來也不過6萬人。可以說是情勢危急,唐肅宗命懸一線。這情形明顯是地方佔據絕對優勢,我方處境極爲不妙啊。郭子儀作爲朔方節度使一方面率領部隊抵抗敵人的進攻,另一方面,他派遣使節向回紇尋求援助。最後回紇可汗出兵,和朔方軍一起南北夾擊叛軍,擊敗了叛亂分子,一舉殺死了數萬人,解了唐肅宗的危機。

安祿山一看此事不成於是再生一計。他在西北的另一個重地涼州再次策劃煽動叛亂。涼州是河西節度使的駐軍地,這裏控制河西走廊要地。如果叛軍可以佔領這個地方,他們就可以阻擋西域方向來的的增援,同時他們還可以與吐蕃一起來攻擊唐朝。涼州也是粟特胡商的聚集地,此地對安祿山極爲有利。757年,安祿山成功策反了河西兵馬使蓋庭倫,加上粟特胡商一同發動叛亂,這支部隊達到了6萬人,連續攻佔了河西的好幾座城池,連河西節度使周泌也都被叛軍殺害了。當時正在前線和安祿山叛軍苦戰的唐軍不得不分出部分兵力來平叛,來保住河西之地,好在最終殲滅了這支反叛軍隊。

粟特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成爲安祿山叛軍的內應,他們也在引起了唐朝各個地方極大的憤怒。畢竟,誰都害怕自己地方的粟特人突然反叛,大家心裏都發慌啊。

伴隨安祿山叛軍的不斷推進,唐朝各個地方都開始驅逐粟特胡商,反粟特漸漸推向了高潮。這裏邊,最激烈的是揚州城。揚州是京杭大運河的關鍵樞紐中心,也是南方的第一經濟中心,可以說揚州統治了唐朝的經濟命脈,對於維護唐朝的統治,鎮壓叛軍發揮了關鍵作用,揚州爲唐軍提供了堅實的經濟保障。然而,生活在這個地方的大量粟特人已成爲唐朝的一大隱患。760年,宋州的刺史劉展被叛軍策反,發動了針對唐朝的叛亂,向揚州進攻,佔領了江淮大片土地,威脅着唐朝的南方財富重地。

揚州的粟特胡商得到消息立刻準備響應叛軍,發動針對杭州的叛亂。唐軍急匆匆地派遣部隊前去平叛,在長江岸邊大破叛軍,殺死被策反的宋州刺史和揚州城將近一萬人的粟特胡商,最終給大唐除去了隱患。小編覺得,粟特人一直支持安祿山的反叛,不僅出人出力還出錢,爲他提供消息做內應,最終被殲滅這也不奇怪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