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20年来,中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从曾经被国内媒体人恨不成钢的“老几”,成长到如今的宇宙NO.1第一大车市。可喜可贺!当然,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下,这个态势也并不让人意外。私家车已经从当初的稀罕玩意儿变成了如今普通大众的日常刚需,越来越多的资本看准了这块大蛋糕,不惜重金砸向了汽车市场,供求关系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发现,钱没有那么好挣了。

各种品牌的汽车正源源不断的开出工厂,消费者的需求却在不断地提高。选择多了,如何成为最佳选项也许才是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的出路所在。品牌大亨与各路厂家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的战略方向却令人百思不解。都说商场如战场,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然而这条真理似乎并不完全适用于汽车行业这个“江湖”。汽车行业里被自己“兄弟”抢走生意的事儿屡见不鲜。

先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大众汽车。说来有趣,希特勒当初要求:要有“普通大众都能开得起的车子”,于是大众汽车品牌应运而生。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知名汽车品牌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车友对它的青睐也应证了它的初衷。大众品牌先后与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建立两家合资企业,两个合资品牌厂家的竞争就此拉开序幕,从最早的桑塔纳PK捷达,到如今的朗逸VS宝来,以及帕萨特PK迈腾,如此等等都可以说是“兄弟”相争!大众汽车的德方股东乐见于此,而中方合资企业对“争宠”这件事,也可谓是乐此不疲,“战况”愈演愈烈。但就苦了各位大众汽车的经销商们喽!如果不是“奥迪经销商”们拼死抵制,现在大众汽车的中国舞台还应该加上:上汽奥迪PK一汽大众奥迪!

 

现如今上汽大众名下的车型有桑塔纳、朗逸、帕萨特、polo、辉昂、途观、途昂等,一汽大众名下的车型有捷达、宝来、迈腾、高尔夫、cc、探歌、探岳等车型。从竞争关系来看,这些车型几乎都是“捉对厮杀”。而大众的“套娃战术”,让乍看满目琳琅的车型,细品却相差无几。同样的品牌理念,同一条汽车生产线,甚至连零部件的采购标准都是由德方统一定制的。有车友调侃:站得远一点,我根本区分不出迈腾还是帕萨特。可以说是十分尴尬了。

假如,你是一名上汽大众4S店的销售员,花费很长的时间向客户介绍上汽大众帕萨特2017款330TSI DSG尊荣版和一汽大众迈腾2018款 330TSI DSG 领先型的区别,那你不仅得要熟记两款车各项技术参数间的细微差别,还要组织精炼语言形成完整表述。最后发现这些数据对于你的客户可能毫无参考价值,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最直观的因素无外乎外形,功能和价格,而你所提供的那些所谓设计上的细微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无论如何,还是得主推自己销售的这一款吧?你唾沫横飞地推荐了半个小时的帕萨特,结果客户转身买了隔壁一汽大众的迈腾,隔壁店的销售员倒是卖了车,提了成,喜滋滋。可是你的“业绩”呢?作为上汽大众的销售员,你只是间接的帮一汽大众卖了一台车。

 

不仅如此,上汽大众的销售员们还要面对同厂家,但不同品牌的内部“敌人”——上汽大众斯柯达。上汽大众斯柯达携旗下晶锐、昕动、昕锐、明锐、速派、柯米克、柯珞克、柯迪亚克等车型,也对上汽大众旗下的一众车型形成竞争,用比上汽大众更低的价格,再来一轮“同室操戈”!

第三轮,有听说过“江淮大众”吗?哈哈哈哈哈哈。

乐见于此的,可能只有大众的德方股东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把戏,带着一票合资厂家和供应商“玩”不说,还带着一大批经销商玩过家家?

 

诸如此类,同品牌或同厂家间竞争的水深火热的现象并不罕见,还有如一汽丰田与广汽丰田,业内俗称的南北丰田,都是卯足了劲给丰田汽车争取国内市场,同时还要消化相互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广汽丰田在国内外反响不错的凯美瑞打垮了一汽丰田的锐志,而广汽丰田的雷凌却没有完全成功“拷贝”一汽丰田花冠的“运气”。

 

再说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广汽本田自1998年成立至今,已推出雅阁、奥德赛、歌诗图等七个系列三十余款车型,而2003年成立的东风本田迄今也拥有了包括本田CR-V、思域、艾力绅、本田XR-V、思铂睿、杰德、思域-混动等在内的多款车型。当我们感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时候,广汽本田的雅阁却终结了东风本田思铂睿的前途。在东风本田思域强大的光环下,广汽本田的凌派也被压得喘不过气。

 

还有一汽马自达与长安马自达,在国内市场,长安马自达无论在技术还是销量都更胜一筹,最新推出的昂科塞拉更是一枝独秀,而一汽马自达仅凭CX-4享受过短暂的春天,现在居然想放弃进口三大件,在技术上向长安马自达靠拢!不知道这样的车子推向市场后经销商又该如何去推销卖点。一汽马自达微薄的销量和利润,还能不能支撑全国各地的4S店继续开门。

 

如果说同汽车品牌谋求与多个厂家合作,是想扩大生产,占据市场更大份额的话,那同一个厂家却马不停蹄地生产和营销的不同品牌车子,无异于自己伸手打脸,自相矛盾。比如:东风旗下的神龙汽车:即生产雪铁龙品牌汽车,也生产标致品牌汽车,而且无论从中外股东构成,还是具体的车型参数、配置、动力总成,都相差无多,确硬生生的却分成两个品牌营销体系。这两个品牌的价值和技术还剩几多优势,尚待考证,但对品牌4S店经销商却敢提出上万平方米建店的要求,让经销商们何时才能圆上盈利的梦境?数据显示:雪铁龙+标致两个品牌的销量加起来,基本上只是东风悦达起亚的一半!也才刚和江淮汽车这个单一品牌打平!江淮汽车已经是自主品牌车企混得够惨了的吧?

上汽通用别克&上汽通用雪佛兰的销量数据要比法系车好看很多,上汽通用几个品牌的销量加起来能比肩上汽大众一家。2018年9月销售数据显示,上汽通用共计销量182486辆,其中别克102331辆,雪佛兰60148辆,均呈增长态势。然而不久前,上汽通用刚刚发出通告,召回存在断轴风险的300多万辆包括别克品牌在内的汽车,相当于上汽通用过去两年全部的销售量,召回规模堪称汽车行业历史之最。令人不禁后怕!

 

可以想象,上汽通用的经销商们这两年在赚得那一点点利润的同时,要为上汽通用擦多少“屁股”?背了多少“黑锅”?当上汽通用庞大的生产线无法再保证汽车质量时,车友们对它的信赖还能维持多久?

别以为这样的现象只存在于合资的汽车企业,咱们自主品牌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最新沪深两市公告显示,海马汽车前十个月销量同比下降46%,这是什么概念?如果把一汽海马和郑州海马的全部生产任务只安排在一个基地,另外一个投资上百亿的海马生产基地,完全就可以报废!同时,也意味着两家基地海马汽车的销量,还不如去年一家基地的销量,几乎另一方的汽车全部积压——卖不出去!这样的压力别说厂家,连下线的经销商门店都将不堪重负。

国内汽车市场还有一类怪象,即疯狂迷恋于运营多品牌的汽车集团,不断地推陈出新,车型众多令人眼花缭乱,却又是昙花一现,没有竞争力。例如奇瑞汽车,先是把观致汽车以66亿易主宝能,又将凯翼汽车的股权以25亿卖给了五粮液,处理掉表现不佳的品牌后,马不停蹄的又推出新品牌捷途汽车。在奇瑞的技术、资金、资源都不足的情况下,捷途又能风光多久?而此前奇瑞、开瑞、威麟、瑞麒四大品牌并行的局面也并没有在市场上激起多大的水花,难道奇瑞还未吸取教训,任性的要一条道走到黑?

而相较于奇瑞,东风汽车的执念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单看品牌名称:东风风行VS东风风神VS东风风光VS东风风度,让人不由得产生孪生姊妹的错觉,但事实上这几个汽车品牌却是从不同的“东风”汽车厂家生产的(有点绕吧?)。东风风神是东风集团下属子公司生产的自主品牌,而其余“东风品牌”皆是东风汽车参股或合资公司的品牌,权属关系完全不同,但旗下的车型产品都不甚突出。这样的局面,对四家东风汽车企业和经销商们而言究竟是好还是坏?

自主品牌“兄弟之争”还有众泰汽车VS君马汽车VS大乘汽车VS汉腾汽车这样的“异姓兄弟”,也有上汽乘用车荣威VS上汽乘用车MG这样的“亲兄弟”。而华晨集团的中华汽车VS华晨鑫源的斯威汽车也面临着相似的状况。篇幅有限,不再一一赘述。 

多年前,国家出台了扶持几大汽车集团的产业政策,但有些汽车厂家却没有苦心专研技术,反而巧妙的利用政策谋利。有些汽车集团变成了集而不团、各自为政,甚至窝里斗,左手打右手。如果说合资品牌是左右互搏术,利用中资股东和国内的经销服务网络相互竞争,最后得利外资股东,那么很多国内自主品牌也玩这一套,就实在令人费解了。

大量同品牌下,相同档次、配置的汽车顶着五花八门的名目涌入市场,恰如当下盛行的整容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脸,又有谁会在乎你是范冰冰还是吴冰冰?与其说是在卖车,不如说是在卖汽车生产资质,是高级版的整车合格证批发商。厂房、生产设备、销售网络、售后网点、营销投入N倍扩大,技术研发经费却不断缩水。盲目扩大生产的结果就是供大于求,将产能过剩的大包袱尽数丢给市场,整得经销商苦不堪言。最后作茧自缚,将中国汽车行业拖入寒冷的冬天。

当下,各样的汽车项目正在继续疯狂上马,其中有些没有优势的汽车项目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大潮快速的退水,终将裸奔。有些背靠汽车生产资质讨生活的汽车企业,随着外资车企独资的限制解禁,和进一步排放升级、消费升级的重压下,终究不复往日的轻松、惬意。

厂家也好,品牌商也好,必须认清的现实是:中国汽车市场必然会逐渐趋于饱和,想要突出重围,在厮杀中拼得立足之地,必须精益求精,踏实钻研技术,以质取胜。

这就好比五六十年代你在街上卖包子,生意火爆。几十年过去了,人家海参鲍鱼都摆上桌了,你不想着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居然多支了几个摊儿一起卖包子,岂不滑稽。夜郎自大,闭门造车皆是大忌,把握市场潮流,紧跟客户需求才是硬道理。

如果各位车商、车友有更多、更好的故事,欢迎向我们吐槽。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易车APP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