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心理相先生”的付费课程《自我发展心理学50讲》,如需购买全部课程,请先关注账号“心理相先生”,查看专栏《自我发展心理学50讲》课程简介,如对您的成长和发展会有所帮助,欢迎购买订阅。专栏作者:相先生,心理咨询师、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连续获奖者。以下是正文部分(这是专栏第44节,共50节,其余6节会陆续更新)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就需要心理学,欢迎来到《自我发展心理学50讲》,以下是本节摘要。

摘要:

1、说话、做事是一个人存在的主要形式,上节课我们谈了说话,今天我们来讲做事,看看一个骨子里(内心深处)自卑、没有安全感的人,经常做的3种事。不看见背后的心理逻辑,就无法理解背后的心理诉求,也就谈不上改变。

2、内心自卑、没有安全感的人,容易体验到失控,即容易后悔昨天和担忧明天,这就是抑郁和焦虑,本质上也是一种失控体验,这是他们从小形成的心理反应往习惯。

3、一个人之所以有着深层次的自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最初的原生家庭里没有安全感,体验到太多的弱小、不好,以及不被爱。虽然现在回不到过去,更改变不了过去,但我们依然很有必要看清楚问题的来源。因为心理问题,“看见即疗愈”,看见就有疗愈的功能。

关键词:

原生家庭、自卑、潜意识、性格、人际关系、自控力、选择恐惧、心理学

心理学:经常做这3种事的人,骨子里很自卑,没有安全感

上一节,我们讲了骨子里(内心深处)自卑、没有安全感的人经常性、习惯性说的话,这一节我们再分析一下他们经常做的3种事。

从说话到做事全方位分析并看见一个内心自卑,缺乏安全感的人背后的心理逻辑。这会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以及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一、喜欢深度的“宅”,并且还容易心累。

{!-- PGC_COLUMN --}

虽然喜欢宅在家里是很多人喜欢的选择,但是对于深度宅的人,这或许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他们经常会感觉到心累。

为什么他们容易心累呢?因为人必须活在关系里,这是人的本性,违背了这种本性,潜意识就总有种欲望,想走到人中间,和人建立关系。

但是自卑、没有安全感的人,对外界是没有控制感的,而一旦走到人群里,跟别人交往,越深入,就越会失控。

所以内心就很冲突,由于走出去就会失控,就需要压制潜意识想跟人建立关系的渴望,简言之,内心深处总是在相互抗争,心理能量就这样被消耗,能不心累吗?

心理学:经常做这3种事的人,骨子里很自卑,没有安全感

二、玩手机、玩熟悉的游戏等电子产品

我的一位来访者,通俗的描述就是他内向自卑,人际关系不很不好,还有一大特征就是特别喜欢玩手机,基本上除了短暂的睡觉,手机从不离手。

早上一睁眼,先在床上玩手机,如果不上班可以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然后才起床,白天只要手里没有被占据,就拿出手机玩。

一旦没有手机,他就感觉自己的世界瞬间沉静了,孤独就袭来了。

可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知道他的自卑,玩手机,都是源于他的没有安全感,即对这个世界容易体验到失控,而手机上的各种软件给了他十足的掌控感,它可以任意切换,自由点击。

他的人际关系不好,也是一个自我选择的结果,与越多的人交往,就意味着更多的失控,而失控对他而言是痛苦的。

据他诉说、回忆,他2岁时爸爸妈妈离婚,妈妈就走了,自己就跟爸爸相依为命,他爸爸还要去地里干活,就把他暂放到邻居那里,总之他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孤独,没有安全感。

我们在前面的一个章节中讲过,生命早期孩子和母亲的依恋关系会是他此后安全感的基础,我的这位来访者,母亲这个角色在他那里完全缺失了,生活的颠沛使得他没有安全感,极容易体验到失控。

所以成年之后的他,惧怕人群,惧怕关系,由此变得自卑内向,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用玩手机来获得一种掌控感。

心理学:经常做这3种事的人,骨子里很自卑,没有安全感

三、兴趣爱好单一,倾向于做自己熟悉的、程序化的事

随着咨询多了,接触到来访者多了,我就发现那些内向自卑、没有安全感的人,他们的兴趣也往往比较单一,这还是与他们容易体验到失控有关。

纵观那些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他们总是热衷于探索、冒险,而这对于一个容易体验到失控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难以触及的。

不用说兴趣爱好了,可能连吃饭,他们也会去一个熟悉的,经常去的饭馆。

因为他们怕选择,怕不确定性,选择和不确定性对他们就意味着失控,意味着痛苦。

我有一个来访者,他有着很强的选择恐惧,只要面临选择,哪怕是衣食住行这些小事,都会让他很痛苦,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痛苦的体验,他就尽可能地放弃选择,回避掉选择。

比如和朋友一起去吃饭,朋友问他去哪里吃?吃啥?他都会说:“随便”。

也许他自己和身边的人不知道,但是我们分析下来就知道了这就是他在避免失控,是他内心缺乏安全感,这是避免面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应对策略。

心理学:经常做这3种事的人,骨子里很自卑,没有安全感

改变就是建立新经验,新经验怎么来,从实践中来。

所以如果生活中的你,是这样一个人,在理解上述心理逻辑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在理性的控制下,去做,去从房子里走出来,去放下手机,去跟人建立关系,去锻炼身体。

刚开始也许会不舒服,但是只要你不停止,去一点一点的去自做,慢慢的,由内而外的变化就会发生,也不要想着一下子就变好,这不现实,你也做不到。

但是只要你坚持一点一点的去做,新的经验就会被累积起来,等到你做的多了时,新的经验就会自地发地让你去做,就可以不用理性去逼迫自己去做了。

总结一下就是,第一:理解上面的内容,觉知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心理逻辑,看见它,它的作用就削弱了;第二,在理性的控制下去做,去走出来,去交朋友,去锻炼身体,刚开始心里不舒服也是必要的,后面就会慢慢变好。

也许说的再多,你也会有疑问,那我们不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购买我们专栏的用户,我们提供答疑解惑和个人问题的分析,按照第19节后半部分要求私信即可。

咱们今天就到这里,下一节我们接着聊,下一节不见不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