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婉兮 圖/網絡

1

今天,想講講閨蜜阿馨的故事。

我大四那年,她正在兢兢業業地備考,爲進入編制而廢寢忘食。甚至還報了各式各樣的培訓班,筆試的、面試的,價格並不便宜。

其實我不太能理解。

幾乎所有人都在往更大更繁華的城市跑,絞盡腦汁尋找更多機會。她卻反其道而行之,要回小村小鎮去當老師。

且不論收入高不高,只說那狹窄閉塞的環境會令思維僵化。

久居其中,只怕自己也會喪失學習力與思考力,一天天淪爲溫水裏的青蛙。

可她不以爲然。

她說:“我不適應快節奏強壓力的大城市,我本身的願望就是工作穩定,家庭和順。”

這話倒不假。

我們一起長大,她向來都是溫吞吞的性子,學習成績不上不下,做人也不驕不躁,屬於存在感不強的那類“乖乖女”。

對,類似《歡樂頌》裏的關雎爾。

我完全想象不出她穿高跟鞋颯颯生風、職場中笑傲江湖的樣子。拿本地方言來說,就是一點都不衝闖。

更何況,教師一直是她的最理想職業。

“工作環境沒那麼複雜,而且一年還有兩個大假。”

而另一方面,阿馨出身普通,經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試錯。與其去大世界裏碰得頭破血流,倒不如早早地用“現實”眼光看問題。

好在天遂人願,第一年考試,阿馨便如願以償地進了編制,捧起了傳說中的鐵飯碗。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工作地點在某個偏遠小鎮。交通不是很便利、業餘生活也不算很豐富。

但阿馨很樂觀:既來之則安之,以後再想辦法往外調吧。

就這樣,阿馨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

2

工作第二年,阿馨開始相親了。

她的社交圈子不大,能接觸到的男人不多。而親朋好友介紹的對象,也都是條件相似、背景相近。

他們大多出身在普通家庭,辛辛苦苦上了大學,人生經營得戰戰兢兢,不敢有一絲一毫的行差踏錯。

所以都老老實實地考試、上班,用固定工資來給人生上保險。

嫁給這樣的男人,基本就絕了大富大貴的可能。

好處當然也有,那就是安穩,且是雙份安穩疊加,可以最大程度地防範風險。

她把進展說給我聽,可我總覺得哪裏不對勁兒。

思來想去才發現,是“相親”二字令人不悅。

在我們這一代人眼中,相親不算一件好事。

因爲它總有些資源配置的意思,彷彿男女雙方都帶着各自的籌碼來談判,整個過程都像一筆權衡利弊的交易。

而二十歲出頭的年紀,大部分人都還渴望着嫁給愛情。

阿馨倒很看得開。

她把相親看作結識異性的新途徑,同時也極贊同“門當戶對”的擇偶觀,會細細考察男方的收入與家庭,再對他的同事朋友旁敲側擊,觀察其品行修養。

精挑細選半年後,阿馨宣佈自己戀愛了。

是同鎮上班的男孩阿亮,她在學校、他在信用社,都是端鐵飯碗的人,愛好性情也相差不大。

所以,結婚也很快提上了日程。

我再次瞪大了雙眼。

城裏的年輕人都說自己恐婚,社交媒體上孜孜不倦被討論着的,也都是婚後的種種艱辛不易。甚至有人預言,婚姻制度總有一天會消亡,單身時代已經到來……

不曉得這種說法是對是錯,但我本能地反對早婚早育。

理由很簡單:婚姻會在某種程度上拖了事業的後腿,尤其是對女人而言。

因爲大多數家庭,都把做飯洗衣默認爲妻子的義務。等再生了孩子,她的工作量就會成倍增長,天平不得不在家庭和事業間傾斜。

甚至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成全丈夫。

於我而言,這是一場災難。

可阿馨自認事業心不太強,“我又不做班主任,可以勻出很多時間來料理家事。”

她倒喜愛家居佈置,常擺弄些花花草草、烤烤小餅乾做做小點心,連地板都擦得錚亮錚亮的。

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話。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3

後來的故事,想必你也猜到了。

婚後一年,阿馨的孩子呱呱墜地,是個男寶寶,全家人視若珍寶,日子也因孩子的到來,而充滿了歡聲笑語。

是婆婆給帶的,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和教育理念都有偏差,當然會有摩擦和矛盾。

作爲兒媳,也免不了被婆婆嘮叨嘀咕,人前人後地編排不是。

阿馨有時會找我吐槽,但壞情緒一般只維持三五天。

也許是職業的緣故,她極擅長給自己做心理建設,“婆婆肯帶就不錯了,我們是雙職工,只能把心放寬點兒。”

我常爲她唏噓,總覺得不必受那樣的閒氣。

在***裏這一行待久了,習慣了拿快意恩仇的方式看問題,篤信女人不該委屈了自己,反正她經濟獨立精神獨立,又不需要靠婆家過日子。

但阿馨只笑笑。

婚後第三年,二寶也來了。

這次是個女孩,有兒有女湊足一個“好”字,婆家和孃家都歡欣鼓舞喜氣洋洋。

我挺佩服她。

因爲生活的磕磕跘跘還在繼續,多一個孩子,就意味着多一份負擔與責任。在全民焦慮的今天,這份勇氣實在難得。

阿馨走過的每一步,似乎都與這個時代的潮流背道而馳。但她告訴我,自己過得很好,對現狀也挺滿意。

“工作穩定,兒女雙全,家庭和美。這原本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就像你喜歡披薩,我愛喫串串一樣啊。”

我忽然茅塞頓開。

4

這些年,小地方與體制時常被詬病。

網絡打開了我們的視野,去遠方也成爲了某種時代召喚。北上廣深的開放、包容與活力中,的確蘊藏着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至少,它們提供的平臺足夠大足夠廣,這是小城市永遠無法比擬的優勢。

當代最勵志的故事之一,也是掙脫體制束縛,去海闊天空的大世界裏創業、逐夢,去成爲閃閃發光的自己。

因此,總有人在奮力地搖旗吶喊,呼喚年輕人,千萬別往小地方去!

小地方的體制,總給人陳舊、迂腐的感覺,似乎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是一張報紙一杯茶,悠哉遊哉地混日子等退休。

小地方的社會,也由一層一層的人脈關係搭建起來,有能力無關係的,很難混到出頭之日。

這有一定道理,但多少也有些刻板成見。

事實上,體制內的工作並沒有外界以爲的那麼休閒,它同樣考驗從業者的能力與耐力——穩定是真的,辛苦也是真的。

換言之,這不過是工作性質存在差異,本質上並沒有任何高低貴賤的區分。

盲目貶損和盲目崇拜一樣,都是基於主觀判斷下的偏見。

主導選擇的最根本因素,並不是旁人怎麼說怎麼看,而是想清楚自己是誰、想要怎樣的人生。

即自我定位與發展。

5

事實上,還真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大城市。

我的另一個朋友丹丹,就是逃離北上廣的最典型代表。

她性格文靜,和阿馨差不了多少。

可畢業那年,卻被大趨勢攛掇着北上,成爲“北漂”一員。

後來那幾年,她輾轉各個公司,卻始終沒辦法適應那種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薪資水平也原地踏步……

慢慢地,丹丹便萌生退意。

事實上,很多年輕人不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人生太過迷茫時,向着燈火璀璨的地方去總是不會錯的,經歷過見識過,等到了解自己時,不妨再做一次選擇。

不是每一個人都受得了大都市的快節奏,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忍得了小城鎮的世俗平凡。和談戀愛結婚一樣,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這麼一看,我忽然覺得阿馨很了不起。

因爲她在很年輕時,便把自己剖析得明明白白,然後規劃出了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沒有浪費時間,也沒有來來回回地繞圈圈。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所謂“幸福”,無非是求仁得仁。

忘了說,寫這篇文章時,阿馨和她的丈夫都已經調到城郊。

他們買了房、安了家,工資漲了、孩子也慢慢長大了。

挺好的。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