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人只道劉備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是爲千古典範,諸葛亮至死未背棄先主,一生在爲蜀漢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哪怕他所輔佐的君王只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哪怕他所面對的敵人是強大的魏國,即便他六出祁山,最終病逝五丈原,也未能警醒甘於安樂的皇帝和朝臣。同一時期,在魏國也曾發生過先主託孤事件,曹丕臨終前託孤,他的兒子曹睿即位後,在臨終前也曾託孤,只不過父子兩人的託孤可是造成了兩種不同後果,一個是有益於魏國的發展,而另一個則是直接導致魏國破滅。

首先說這曹丕的託孤,曹丕是魏國的開國皇帝,當初曹操死後,他逼迫漢獻帝禪讓,等於是篡位建立新的政權,雖說是篡權奪位,但曹丕的治國能力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還是比不上父親曹操的,倒是父子兩人的才華都是一樣的傑出,創作出了文壇史上很多不朽的篇章。

在一干文臣武將的輔佐下,曹丕在位六年,增強了魏國的國力,擴大了魏國的版圖,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享年四十歲。病危之時,他立了二十三歲的曹叡爲皇太子,又下詔讓鎮軍大將軍陳羣、中軍大將軍曹真、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共同輔佐嗣主曹叡。

這一託孤直接就是託了四位權臣,但曹丕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讓這四人彼此牽制,誰也無法奪位,比如陳羣在朝堂上的勢力可以與司馬懿抗衡,而曹真、曹休兩人合作,其作戰實力不輸於司馬懿,如此這四人能夠打理好魏國內外,使得皇室無憂。

曹叡即位後,他在這些人的輔佐下,順利執政十二年,好在他也不是一位無能皇帝,繼承了祖父曹操和父親曹丕的才華,雖沒有兩人傑出,但後世將他們三位並稱爲魏氏“三祖”,不僅如此,他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也是很不錯的,比如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其功績足以彪炳史冊,名垂千古。

或許是眼前的成功給了讓他失去了雄心壯志,執政晚期,曹下令大興土木,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已經是影響到了農業,即是大臣勸說,曹叡仍然是固執己見。

三年後,公元228年,曹叡的健康狀態逐漸惡化,此時他才三十六歲,年底病危之時,他欲效仿當年父親託孤,只可惜是選錯了人,將司馬懿選爲託孤重臣,直接導致魏國的破滅。可能會有人說,司馬懿先前就是託孤大臣,輔佐曹叡過程中表現出的忠心耿耿還是令人動容的,爲何再次當了託孤大臣,他就要篡權了呢?

魏明帝曹叡一開始選擇的輔佐大臣是武帝子燕王曹宇爲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對輔政,秦朗是曹操的養子,這樣看來曹叡基本選的都是曹魏宗室的人,是自家人,而司馬懿並不在其中,即便日後託孤大臣想要廢掉皇帝,那也還是曹家的江山。只可惜曹叡在關鍵時刻改了主意,他聽了劉放、孫資二人的話該立曹爽爲大將軍,同司馬懿共同輔政。

這兩人只是擔任中書令、給事中等官職,並不是什麼丞相將軍,但這兩人因爲執掌中樞,可以在皇帝做出決策之時,爲皇帝做出判斷,所以當曹叡確定了初步人選後,他們建議曹叡選擇司馬懿和曹爽作爲託孤大臣,這一提議基本是否決了曹叡的所有人選。

只因爲他們兩人和夏侯獻、曹肇等人關係不太好,若是日後這幾人掌權,那麼他們的日子就難過了,而若是司馬懿掌權的話,那麼曹魏宗室就無法太過欺壓他們。最終曹叡聽從了兩人的建議,改變了託孤人選,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不得不說劉放和孫資兩人對歷史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司馬懿在朝堂之上,已經是位高權重的臣子,在魏國對抗蜀漢和東吳的進攻中,司馬懿功不可沒,沒有他在前線指揮,恐怕魏國很可能在孫劉的合作之下被重擊。但在曹叡執政期間,司馬懿一直被曹叡提防着,他沒有執掌中樞,關於朝堂之上的重大決策,司馬懿是無法參與進來的。或許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曹叡纔會選擇司馬懿作爲託孤大臣,他以爲曹爽可以與之抗衡,一人主內,一人在外,豈料司馬懿的老謀深算不僅是體現在軍事外交上,他在朝堂上翻雲覆雨,缺乏鬥爭經驗的曹爽根本無法與司馬懿匹敵。

當初曹丕選的人都可以牽制司馬懿,如今再無人能夠牽制他,司馬懿憑藉着自己是託孤輔政之重臣的身份和地位,逐漸成爲魏國後期掌控朝政的權臣,司馬懿絕對是晉朝大業的奠基者,司馬懿被封爲相國,其子司馬昭稱王,其孫司馬炎接受了魏帝的禪讓,成爲晉朝的開國皇帝,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徹底被晉朝結束。

隨後就是晉朝的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使得北方陷於混亂,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事件,此後中原地區陷入了三百年的分裂混戰時期,北方漢族百姓猶如活在人間煉獄一般,一直到隋朝實現天下大一統,南北漢族重新融合。

就是因爲當初曹叡的改變主意,竟然導致歷史徹底拐了彎,若是沒有司馬家族推翻曹魏政權,晉朝也不會成爲後世最不屑的中原王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