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會議傳遞的信號,面向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2020年,國內改革開放政策將有更多期待,宏觀政策針對性和有效性將提升,基建作爲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將發揮更大作用,以確保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三駕馬車中的基建投資仍是重要的增長手段,房地產調控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局部趨於可能適度增加政策彈性,但整體仍依靠政府和社會的基建投資,區域經濟建設也是基建建設先行,如大灣區建設、京津冀協同、長三角一體化等都會帶來大量基建投資,財政、銀行、社會資金都將參與其中。

(原標題:政治局會議部署明年經濟工作 傳遞出這些重要信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

按照慣例,年末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會明確方向,爲明年的經濟工作定調。12月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作出了明確部署,釋放了大量信息。

根據會議傳遞的信號,面向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2020年,國內改革開放政策將有更多期待,宏觀政策針對性和有效性將提升,基建作爲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將發揮更大作用,以確保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此次政治局會議未提及房地產,或表明國內房地產調控不會持續收緊,但大幅放鬆的概率亦不大,進入穩定觀察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預計會在近期召開,屆時將具體部署2020年宏觀政策。

外部壓力轉化爲改革動力

今年以來,“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會議認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

回顧2019年,中國經濟穩中提質,前三季度GDP依舊保持了6.2%的中高速增長,內需發揮的經濟主引擎作用愈發明顯,營商環境優化帶來的市場主體活力不斷釋放。良好的經濟基本面加之廣闊的市場空間是底氣,創新發展帶來了經濟的提質升級是強勁動力。

對於2020年,會議要求,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保穩定”一詞,顯示出對於外部環境存在不確定性的2020年來說,保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穩定尤爲重要。

對於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會議指出“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相比今年7月份政治局會議“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表述,更着重體現風險衝擊強度有所加大。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認爲,這一方面源於國內中長期結構性問題突出,進入供給側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期,這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如第二產業中基建、房地產與製造業投資增速相繼達到峯值步入調整期,但新動能在量級上難以彌補需求缺口。

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結構調整遲滯,導致經濟增長動能放緩,且大國間競爭長期存在、貿易摩擦問題等帶來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將對中國製造業和出口增長帶來波動。

來源:國家統計局

來源:國家統計局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12月7日在第十七屆“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速增長平臺。中速平臺增速可能穩定在5%到6%,或者到5%左右。

關於當前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原因,劉世錦認爲有四方面:一是工業化階段,重要歷史需求峯值相繼出現;二是人口和勞動力結構的重要變化;三是可利用的技術減少;四是資源環境可承受的能力達到了臨界點。

宏觀政策針對性、有效性將提升

針對外部壓力加大,會議指出要善於將其轉化爲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預計對2020年國內改革開放政策可以有更多期待。

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郭曉蓓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政策紅利將持續釋放,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可期。本次政治局會議中重點提到了切實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爲治理效能,改進領導經濟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擔當作爲的激勵機制,就是要求首先從領導層面解放思想,放開手腳,激勵改革創新。

未來可能會出臺更多的激勵相容政策,在底線之內,地方政府可能會有更大的政策空間。國盛證券認爲,這已是自去年11月民企座談會以來至少是第13個國家級別會議或政策文件提出要落實免責和加強激勵,預計未來2-3個月大概率會出臺高規格的免責細則。

會議指出,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框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運用好逆週期調節工具。

專家預計,未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將更着眼於長遠,重視解決經濟結構性問題,整體上繼續保持定力,“精準滴灌”的節奏與力度均有望增加。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事關居民福利、消費升級和新經濟發展的領域,如老舊小區改造、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將成爲新一輪積極財政的發力點。貨幣政策將繼續側重以改革方式打通利率傳導通道、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然而,劉世錦認爲,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宏觀政策不可能改變潛在增長率。從經濟理論角度來講,經濟增長是由要素的供給特別是要素的質量及其組合的結構,或者簡單地說是由結構性潛能來決定的。因此,下一步特別是從明年開始,經濟工作的重點要放到挖掘新的結構性潛能的改革和政策調整上。

劉世錦進而提出了六方面的改革舉措:通過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大都市圈發展;打破行政性壟斷,改進低效率部門;促進產業內優勝劣汰、轉型升級;以創新帶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產業的增長;培育更適應中小微企業成長的制度環境;傳統的工業化方式轉向綠色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政治局會議隻字未提房地產,而之前2019年4月與7月的兩次政治局會議均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這表明國內房地產調控或不會持續收緊,但大幅放鬆的概率亦不大,將進入穩定觀察期。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政治局會議雖未提及房地產,不是對待房地產行業的態度會發生改變。從第四季度的行情來看,各地樓市降溫的態勢進一步擴大化,一二手房出現房價環比下降的城市逐步增多,投機性需求明顯減少。在此大背景下,房地產調控進一步從緊的驅動力也已偏弱,整體樓市調控依然會保持從嚴態勢,但不排除會對部分降溫過快城市或區域的政策進行適時微調。

基建將承擔更重要角色

此次會議的一大亮點是特別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這一表述爲本次會議新增。

2019年以來,儘管基建投資增速總體較2018年末有所抬升,但仍改善乏力,由1至2月的4.3%小幅回落至1至10月的4.2%。

新華社圖

新華社圖

新時代宏觀發佈的一份研報顯示,2019年基建投資增速反彈低於預期。原因主要有幾方面,第一,終身問責機制導致地方政府舉債推基建變得更加謹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攀升,雖然政策要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但只要終身追責的機制還在,地方政府推基建的動力難以像過去一樣大幅提升。

第二,基建投資資金來源始終是問題。土地市場降溫導致土地財政增收放緩,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增速從2018年全年的25%降至2019年1~10月的6.9%,對政府性基金產生較大拖累;雖然2019年非標縮量收窄,但整體依然負增長且還有20多萬億元存量待消化。

基建仍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郭曉蓓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政治局會議提到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三駕馬車中的基建投資仍是重要的增長手段,房地產調控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局部趨於可能適度增加政策彈性,但整體仍依靠政府和社會的基建投資,區域經濟建設也是基建建設先行,如大灣區建設、京津冀協同、長三角一體化等都會帶來大量基建投資,財政、銀行、社會資金都將參與其中。

事實上,在當前形勢下,基建增速放緩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2008年以來,基建增長長期快於製造業投資,這樣的增長模式難以持續,中國經濟需要重塑基建及經濟增長的動力。而要真正解決基建資金問題,還需要在融資機制方面持續加力,如建立長效機制。

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管理的通知》,對適當降低項目資本金比例和加強投資項目資本金管理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此外,2020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正式提前下達地方,金額爲1萬億元,佔2019年當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2.15萬億元的47%,控制在依法授權範圍之內。提前發行專項債是當前財政政策逆週期調節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利於增加有效投資、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總需求,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郭曉蓓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展望2020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緩慢回升,託底穩增長。財政政策繼續加力提效,專項債可用作重大項目資本金以及基建項目審批加速,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均對2020年基建構成利好。

“從需求層面看,我國基建投資補短板空間足,新型基建潛力大,交通基礎設施、能源、生態環保、民生服務、市政和產業園區等基建補短板領域,以及5G、城市軌道交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領域,將成爲2020年的發力重點。”郭曉蓓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