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导演又圈粉了。”——每播一期《演员请就位》,几乎都可以在微博上看到这样的评价。

这句话乍看之下,似乎显得有些奇怪。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拍出过《黄土地》和《霸王别姬》这样影史留名的代表作,每一部新作都足以激起广泛的讨论——这样的导演,还需要“圈粉”吗?

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在电影院的银幕上,我们看到的只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影像成品。而《演员请就位》这档由导演选角、竞演的综艺,则让我们看到了一系列 “精雕细琢”的过程。

如何统筹演员、布景、道具、摄影、灯光等诸多元素,如何与所有的剧组成员进行交流,让他们呈现为自己想要的影像,这就是导演的工作。

摄影师、灯光师需要调整、控制自己的设备,演员们需要思考自己的表情与走位,而导演要做的,就是“说话”。在指导表演的时候,要传达哪些信息、用什么方式传达这些信息,是每一位优秀导演都必须完成的任务。

如果说郭敬明、赵薇代表的是更具话题性的新锐导演力量,那么陈凯歌、李少红所代表的,就是老牌导演的底蕴与技艺。这一次,陈凯歌的圈粉,靠的是数十年积累的指导与调度经验,靠的是教科书级别的“说话之道”。

像《黄土地》、《霸王别姬》和《妖猫传》这样的电影,究竟是如何“导”出来的?对于绝大多数影迷来说,这都是一个未解之谜。我们可以看到摄影教材,可以看到录音指南,但却很少能够找到一本“导演教程”。但在这档综艺中,我们总算可以看到,中国最优秀的导演之一,到底是如何说戏的。

看陈凯歌说戏,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那自始至终的自信——拍了几十年电影的他,时时刻刻都深知自己想要什么。许多观众提到的“大师气度”就在于此,只有怀着这样的自信,才能让整个剧组信服,才能传达自己想要的信息。

在第二期中导演《海洋天堂》的时候,他一进入拍摄场地,就开始要求剧组人员调整布景:撤掉月份牌、单人沙发和茶几,拿掉所有不显眼的东西;添上一束鲜花、一个有金鱼的浴缸,用它们作为生命的象征。

做几次减法,再做几次加法——经过陈凯歌的调整,演员们所处的空间立刻焕然一新。正因为陈凯歌从一开始确信,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影像,所以他才能从置景阶段,就如此娴熟地搭建空旷的场域。

也正是这种底气与自信,让陈凯歌在面对残酷的赛制时,能够说出那句——“在一种精彩的表演面前,规则算个屁?”因为他深信,在这场《海洋天堂》的戏中,牛骏峰和朗月婷的表演水平,绝对是难分高下的。

当然,在这种自信的基础上,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他那惊人的精确度。其实,这一点从上文中他对布景细节的调整,就已经可见一斑。但最令人叹服的,还是他对人物和情绪的把握。

牛骏峰甚至表示,他认为陈凯歌是中国最会调教演员的导演。可以说,他每一次对演员的指导,都能直接切中要害。陈凯歌导演频出的金句,已经成为了《演员请就位》里最重要的看点之一。

他在取材于娄烨《推拿》的《四盲人》段落中,展现了尤为精湛的导演技巧。如何让一位健康的演员,能够在银幕上呈现为一个盲人,这无论对于导演还是演员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但对于拍过《边走边唱》这样一部盲人题材影片的陈凯歌来说,处理这样的段落,无疑已经是驾轻就熟了。他在指导阿娇的时候,非常精确地指出,“盲人表演上的动人之处在于,其实你没有在看对方,你是心灵在交换。”

在经过一针见血的指导过后,阿娇立刻意识到了表演这场盲人戏的诀窍。在下一次尝试的时候,就连普通的观众,也能够立刻体认到她在表演水平上的长进。

而且,他对人物的诠释,常常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在张哲瀚和郭月表演了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中的段落后,陈凯歌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了评价。他指出,太平深知薛绍是一个狂放的人。所以当他在释放自己情绪的时候,和他生活了五年的太平,一定是理解他的。

“在这个时候……我真的不想听到你的哭声。你即使抱着他的时候,我都希望你是安静的,你理解了这个男人、知道了他的难处……那样的话,我觉得会让观众更加感动。”这段精到的解读,让台下的李少红连连点头,包文婧甚至几欲落泪。

而在指导阿娇表演《阮玲玉》的时候,陈凯歌提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分析。如何演绎这样一个最终服安眠药自杀的角色?他的答案是:“不要演想死,要演想活。这样我们就会对阮玲玉这个角色,有更多的同情。”

可以说,无论是他对《四盲人》和《阮玲玉》的分析,还是对《大明宫词》段落的点评,都点出了人物的“层次感”。陈凯歌用三两句话就让我们意识到,影片里的角色并不是一个承载标签的空壳,而是有分寸、有隐忍、有情感变化的人物。

大师级的导演,不会让你用一个直截了当的动作,去表达某种过于直观的感情。他会用声东击西的方式,让你用沉默演绎悲痛,用希望诠释绝望。

不过,对于一位大师级导演来说,是保证“输出”是不够的,他人的“接受”也同样重要。如何让演员和剧组成员接收自己的信息、诠释合格的表演,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到陈凯歌尤为难能可贵的地方了。

无论是指导表演风格已经成型的老演员,还是调教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新人,陈凯歌都能让演员立刻意识到他想表达的东西。这不仅是因为他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也是因为他对表演艺术、对所有演员一视同仁的尊重。

他信任演员。他说,他相信这些勤勤恳恳的演员,一定能够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也正是因为这种信任,他才会为了他们,渴望颠覆规则。对于他来说,与深刻的表演艺术相比,短时间内架构的规则,实在太不值一提了。

他关怀演员。当阿娇的表演不如人意时,他仍然一遍又一遍地耐心指导她。他说,“导演不能一拍桌子说,‘你今天怎么回事儿’,这是不奏效的。”他知道,只有循循善诱,才能更快地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他耐心的程度,破除了许多人对他的刻板印象。炎亚纶甚至笑称,陈凯歌导演在片场就是个“话痨”,完全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可怕——因为陈凯歌深知,将自己的想法充分、准确地传达给演员,是一位导演的任务。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尊敬演员。当他评价完张哲瀚和郭月的表演段落后,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谢谢你们的辛勤努力”。

这种信任、关怀与尊重,不仅是给予演员的,也是给予表演艺术乃至电影艺术的。正是因为这种情怀,他才能如此深刻地诠释《四盲人》和《阮玲玉》的情感,他才能创造出《霸王别姬》的程蝶衣、《孩子王》的知青老杆和《妖猫传》的白乐天。

他在指导演员时的深入浅出,是为了呈现影像时的“浅入深出”。他用如此细腻而耐心的方式,是为了创造出深刻而厚重的影像。

所以,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陈凯歌的说话之道,其实也是他的电影之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