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是有這一系列的觀念和制度保障,才推動歐洲政壇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女性領導人。馬林的上位,給歐洲已經蔚爲大觀的女性領導人隊伍增加了新的一員。

(原標題:芬蘭34歲女總理刷屏:歐洲爲何盛產“鐵娘子”?)

芬蘭34歲女總理刷屏:歐洲爲何盛產“鐵娘子”?▲34歲的馬林將成爲芬蘭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年輕的總理。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今天,34歲的芬蘭美女總理刷屏,讓不少網友紛紛感嘆:又是“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系列。

當地時間12月8日,芬蘭交通部長桑娜·馬林(Sanna Marin)被選爲社民黨領導人,由於該黨是芬蘭執政聯盟的最大黨,34歲的馬林將成爲芬蘭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年輕的總理。這是芬蘭繼前總統哈洛寧、前總理耶滕邁基之後的第三位女性領導人。

對自己的女性身份,馬林淡然處之:“我沒有考慮年齡和性別,得到了一切,因爲我贏得了選民的信任。”

歐洲政壇盛產“鐵娘子”

馬林的上位,給歐洲已經蔚爲大觀的女性領導人隊伍增加了新的一員。除了已經任職14年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之外,新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斯洛伐克總統恰普託娃、丹麥首相弗雷德裏克森都是女性,而且都是在今年才上任的。

更不用說今年7月才卸任的英國前首相特雷莎·梅和大名鼎鼎的撒切爾夫人,愛爾蘭的兩位前總統瑪麗·羅賓遜和瑪麗·麥卡利斯,以及因爲喜歡使用奢侈品而獲得“古奇赫勒”綽號的丹麥前首相赫勒·託寧·施密特這些女性前輩領導人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歐洲女性領導人的出現,其背景和亞洲特別是南亞地區是很不一樣的。如果僅僅看女性領導人產生時間的早晚,南亞國家其實還更勝一籌。1960年,南亞島國斯里蘭卡出現了歷史上第一位民選女總理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印度女總理英迪拉·甘地在1960年代就已經名動天下,1988年貝娜齊爾·布托以35歲的年紀成爲伊斯蘭世界第一位女總理。

大多數南亞女性政治家的特殊之處在於,背後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男人,要麼是父親,要麼是丈夫,這些女性雖然也有一定的個人能力,但更多地只是繼承捍衛和發展了父親或丈夫未竟的事業而已,家族政治傳承是這些女性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而歐洲迄今爲止產生的女性領導人,則更多是靠自己的本事上位的,沒有一位是靠男性親屬的蔭庇,她們和男性在政壇同場競技、公平競爭,最終在同一規則下勝出,應該說,這纔是女性領導人產生時應有的樣子。

歐洲的商界同樣如此,大企業董事會的女性成員佔比普遍在30%左右,高過美國,更甩了日本一大截。

“鐵娘子”也需觀念和制度照拂

歐洲女性在政商界的脫穎而出,首先是女權主義運動推動的結果。從1792年瑪麗·伍爾斯通克拉夫特寫下《爲女權辯護》一書開始,歐洲女權主義者通過不懈的奮鬥和犧牲,一步步爲女性爭取到參政權、教育權、財產權、離婚權,促進了婦女地位的普遍提高,也掃除了婦女參政從商的觀念障礙。

在這個過程中,她們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1903年6月14日,在大賽馬會上,一位女權運動者試圖抓住英王喬治五世的馬繮時喪生,由此成爲英國女權運動的第一位殉道者。曾有一度,英國政府動輒把女權運動者投入監獄。有的女權運動者在監獄中絕食抗議,醫生和獄卒用管子給絕食的女權運動者強行灌食。這樣的努力和爭取,雖然悲壯,卻讓歐洲婦女在權利上的每一步前進都是紮實可靠的。

其次,歐洲戰後實行福利制度,豐厚的生育和育兒福利、帶薪的超長產假、完善的母嬰護理公共設施,使得女性沒有後顧之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能在生育7個孩子之餘,在經濟學、醫學上取得成就,最終成功參政,都離不開這一套體系的照拂。

另外,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出臺了“女性配額”法案,以立法形式規定大型企業和聯邦政府部門管理層中的女性比例。比如德國就規定,從2016年起,德國100家大型企業監事會新成員中的少數性別(通常爲女性)比例須達到30%,如達不到,相應崗位保持空缺。這些規定當然有照顧和攤派的成分,但它只是提升女性地位這個社會工程的其中一環,不是孤立存在的。

正是有這一系列的觀念和制度保障,才推動歐洲政壇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女性領導人。所以說,女性地位的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離不開社會制度的保障和理念上的鼓與呼,也離不開女性自身的勇氣和奮鬥。馬林當選芬蘭總理,就再證了這點。

netease 本文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趙亞萍_NN900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