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長江口的白水蕩因呂洞賓四次造訪而被謂之呂四後,當地一些借呂仙純陽而名的什麼缸爿餅啦、老白酒啦、糟帶魚啦,也都是天上人間聲名鵲起。這不,那天王母娘娘正在天庭散步,聞到了糟帶魚的香味,就把呂洞賓喊去了。

“我說啊,純陽,”娘娘招呼呂洞賓落座後拐彎抹角地說道:“你聞聞,那飄上來的是什麼香味啊?”

呂洞賓鼻子嗅了一下,隨即稟告道:“回娘娘話,那是長江口白水蕩糟帶魚的香味。”

“那不讓娘娘我嚐嚐?”

“喳!”呂洞賓用手指朝白水蕩方向點了二下,嘴裏嘰裏咕囉唸了幾句,轉瞬間,二盆香噴噴的糟帶魚就擺在了王母娘娘的面前。

“咦?”娘娘嚐了幾口後突然皺了下眉:“純陽卿,你不覺得這裏邊缺了什麼味吧?”

呂洞賓上前嚐了一口,仔細咂了咂,也覺得糟魚裏缺了什麼味,但一時半會就是想不起來。

“純陽卿,有句話叫什麼來着,百味什麼爲先?”

“百味鹹爲先!”呂洞賓突然記起來了,糟魚裏缺鹽!當時白水蕩缺鹽,就是靠酒糟保住了魚的鮮味。但現在從哪裏爲白水蕩搞鹽呢?

真謂“來得早不如趕得巧”。正當呂洞賓一籌莫展的時候,在天宮休假的鐵柺李踱步來到了王母娘娘庭前,一聽此事,忙說這事由他包了。

鐵柺李姓李名玄,乃與仙祖太上老君同族,是呂洞賓的師傅。那次因毀屍轉胎而成跛子後,拄了根太上老君賜給的鐵杖,於是衆仙都喚他爲“鐵柺李”。爲此鐵柺李整天悶悶不樂,只好在天宮休養生息。剛纔碰巧聽到呂洞賓爲缺鹽犯愁,他想起了長江口南海岸的山腳下盛產鹽巴,作爲師傅,他應該爲呂洞賓排憂解難。說辦就辦,8月份是大潮汛,海上運輸方便,鐵柺李、呂洞賓二人喊上幾個幫手就直奔產鹽區收鹽、裝船,一路順風朝北向白水蕩方向浩浩蕩蕩駛去。

運鹽船一開始順風順水倒是挺順利的。但就在船隻到達長江口圓陀角一帶時,突然狂風大作、海水猛漲,運鹽船在海上顛簸不定,隨時有被顛覆的危險。他們這纔想起出航時忘了一條:今天正好是凡間農曆八月初三,是“潮沒鬼”生日,小鬼們正在爲慶生而興風作浪。

“不好!”就在呂洞賓和鐵柺李稍稍猶豫的一瞬間,船隻開始下沉了。呂洞賓趕緊雙手拎起鹽包,向白水蕩方向“嗖嗖嗖”地扔去,一瞬間,白花花的的鹽粒鋪成了一條白絲帶,從圓陀角直至白水蕩。緊接着,師徒倆拉着幫手飛上了聞訊而來的仙鶴。那些還沒來得及被扔到白水蕩的鹽包隨着船隻的沉沒,在海水中不停地翻泡。眼看海水江水都要成鹹水時,只見鐵柺李舉起鐵杖,南北方向狠命一劈,長江口頃刻出現了一道水簾牆,擋住了鹽水灌入長江。

從此以後,長江口一直有一道海水與江水的分水線:線東是鹹的海水,線西是淡的江水。從圓陀角到呂四一帶沿海地區則成了鹽場,呂四的糟帶魚有了仙人賜予的鹽味,變得更加可口。如果現在你到長江口圓陀角旅遊,站在寅陽樓頂向南望去,就會看到一道明顯的水簾牆;如果你眼力好的話,還可以看到水簾牆邊黑黑的一條線,那正是當年鐵柺李匆忙中留下的柺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