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地久天長》用很剋制,很溫柔鏡頭的記錄了一個被壓垮的工人家庭三十年境遇。晚場的三個小時真夠地久天長 了,但我並沒有覺得困。只覺得全片滿滿的中國人過得壓抑苦悶,難道生命的底色就是這樣嗎,不,吞噬個體的時代,讓人無處躲藏,即使解開了枷鎖,仍然戴着鐐銬,由外向裏,由裏向內的壓制自我,團圓的結局難道不也是強制的歡笑嗎。 ​

電影節奏緩慢,剛開始一小段有點不明白想講什麼,後漸入佳境,印象深刻的一個鏡頭是醫院裏右邊樓梯牆上的靜字和左邊送病人進手術室的嘈雜形成了鮮明對比,整部影片像在訴說一個故事,全程壓抑,結局團圓美滿。但是這次爲什麼沒人聲討男主是渣男呢,他和女主和茉莉分別是什麼樣的感情。這部電影真燙眼,親情愛情友情的大雜燴,最打動我的是兩個家庭間的友誼:怎能忘記舊日朋友心中能不懷想。

在他們坐飛機回北京的時候,遇上氣流顛簸,耀軍鬆開了麗雲的手,下意識的去摸摸自己的安全帶,麗雲笑了笑說,真可笑啊,我們居然還怕死。看完電影和朋友討論爲什麼要加上茉莉這個故事線,覺得完全沒必要。現在想想或許是想突出一下愛情,在親情友情那些情上,愛情又是什麼樣的呢,面對出軌 自私,愛情好像從來沒有那麼偉大過。

演員發揮也是極致,重逢時那種對友人的念想都掛在臉上,先是一笑,再相擁而泣,海燕在病牀上那番話是整部劇的昇華。在百度的時候讀到標題爲《不是所有的悲劇都要安排一場大團圓》的文章,我不以爲然。若把齊溪千里迢迢送去的春風一夜,和電話那頭喊了一聲老爸當成是對這雙苦情的夫婦的無謂的憐憫的話,實在是有點可笑。茉莉的對師傅的崇拜和她自己的無畏是電影裏面有心的刻畫的,而且人非草木,叛逆的少年始終回想起那份深沉的愛。

我在電影院,焦急地等待了許久,纔看到最後那份遲來的團圓。《地久天長》這部電影的譯名就很有玩味,中文名是地久天長,結合在電影裏頻繁出現的《友誼地久天長》,暫且覺得是在歌頌友情。最後落幕時出來的英文名更是對這雙大半生被喪子之痛困擾的夫妻最精煉的概括。因爲特意選了一個少人的場次少人的影院,離場時發現只有三人:我和一對年齡跟劇中耀君夫婦相仿的夫妻。我回過頭看到他們互相挽着手離開,我也跑去,趕緊找水龍頭降降溫。總的來說,這是一部中國國情的電影。

靜靜地花上三小時,匆匆地看了一下父輩的半生,願友誼地久天長。我以爲四十年過去了,改革開放中的國人們應該能夠也願意去傾聽個體感受,內心開始充滿着人文關懷的去感受這個世界,但我覺得我們沒有,我們至今還是更願意去沉浸在高高在上的集體主義文化當中,在快消式的文化垃圾裏隨波逐流。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讓我們擁有了比美國,甚至許多歐洲國家看起來更爲現代的高樓大廈,但不得不承認,歷史所形成的文化時差,則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彌補。我之所以覺得第六代導演們在這個時代值得敬佩,是因爲他們明明知道這些電影在今天的社會中還遠遠不會得到更多的回應,但他們還是奮不顧身地這麼做了,在他們身上我是能夠看到一代知識分子身上的那種家國情懷的,毫不誇張的說,是他們,扛起了中國電影啓蒙的旗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