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今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霸道、自私、任性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不懂分享,没有合作精神,这都是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的过分溺爱或者过分关心,总是迁就着孩子,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 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而且如果父母能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孩子,孩子就会更加自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乐观坚强的一面,更加愿意去尝试,更容易融入到人群中去。

今天下班回家的路上,偶遇邻居一脸愁云惨淡的样子,寒暄之下才知道他正为女儿圆圆不合群而焦虑。

每周五的玩具分享日,是所有的孩子最开心的一天,每个孩子都从自己家里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跟好朋友分享,看到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祥和画面,本应其乐融融的,可圆圆总是喜欢一个人在角落里,自己玩着从家里带来的娃娃,还自言自语地在说话。老师为此事跟圆圆沟通过好多次,但圆圆每次都是一言不发。

还有一次更严重的,户外活动结束后,老师召集全班排队回教室,回到教室盥洗完准备吃饭,才发现圆圆的位置上空空如也,老师急忙到操场上找人,最后发现圆圆躲在一棵大树后面研究蚂蚁……

其实圆圆平时在家也挺开朗的,而且懂得很多知识,英语、西班牙语也略懂一些。然而,在该上幼儿园的年龄,邻居却坚持把圆圆留在家中,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但极少让孩子长时间地接触集体生活,到了读大班的年龄才意识到要让孩子提前适应集体生活。

可是圆圆已经上幼儿园有一段时间了,却不愿意跟别人玩,一个朋友都没有。

孩子怎么做才能更合群?看看美国专家怎么说

我之前也写过关于孩子上幼儿园文章,很多父母就在下面留言类似这样的内容:我真是不想让孩子那么小就上幼儿园,可是又害怕孩子在家长久不与人交往,无法融入人群,交不到朋友。

毫无疑问,孩子拥有玩伴和好朋友,是他们成长中快乐的最重要的来源,这样孩子的心态也常常更乐观和积极。

01、家长应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之前看过一本关于孩子与人交往的绘本,名字叫《米拉的大家庭》。

主人公米拉是个独生子,习惯了独自玩耍,独自嬉闹,独自翻书看电视。

突然有一天,米粒看到隔壁邻居家来了很多客人,原来是邻居奶奶的孙子们来看奶奶了,热闹得就像一个大的生日派对,很快,米拉被这些热闹的小伙伴招呼过去,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奔跑,一起爬上小山坡,去看山下的风景。米拉玩得好开心,直到天黑才回家。

睡前,米拉跟妈妈说,她也想要一个大家庭!可米拉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啊。第二天,妈妈给米拉一朵雏菊,妈妈告诉米拉,所有米拉认识的,爱着的人们聚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米拉终于明白大家庭的含义,不是必须要有血缘的兄弟姐妹才算拥有大家庭!

虽然现在很多的孩子们也陆陆续续开始拥有了亲生的姊妹和兄弟,但如果不爱交流,不合群的,也一样的孤独。

孩子怎么做才能更合群?看看美国专家怎么说

睿智的米拉妈妈告诉米拉:孤独,从来都无关兄弟姐妹。孤独,是源自内心的缺失。那是一种对爱的渴求。只有开朗地与人交往,才能摆脱孤独。

现代社会处处需要与人沟通交流,要求人有很强的社交和沟通能力,但是同时孩子又承受着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于是很多父母抱着“让孩子好好学习就行,其它事情等长大自然就好了”的心态,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害怕太多的社交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就如上文说到的圆圆的爸妈,非常注重圆圆综合素质的培养,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然而却忽略了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社交。

孩子需要走出去与人交往,需要融入人群从他人的言行里获取知识,也需要从与他人的冲突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事情不让孩子去经历,仅仅是口头告知,孩子永远无法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不一样,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处理这件事的方法有可能就完全不同。

孩子怎么做才能更合群?看看美国专家怎么说

02、家长的肯定和表扬会让孩子更自信

美国北卡罗来纳心理学家Mitch Prinstein有个5分钟预测法。他们通过妈妈们用5分钟对自己孩子的介绍来分析孩子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交关系:

1)如果一位妈妈谈论自己的孩子时,用的词汇全部是温暖的、喜悦的,充满自豪的,那么可以预测这个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不差,即使是内向型的孩子,也不会成为“万人嫌”;

2)如果一位妈妈谈论自己的孩子时,充满各种抱怨和贬低,那么可以预测这个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不怎么样,不仅欢迎度低,甚至可能喜欢暴力。

那么结论是:缺爱的孩子无法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

Mitch Prinstein甚至说,从一个孩子一岁时候的安全感,就能判断他七岁时候的人际欢迎度。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David M. Levy也有相似的结论。

他曾经跟踪过一群在孤儿院成长、无法跟妈妈建立亲密关系的孩子。这些孩子年幼时不仅不能跟其他小朋友一同愉快而顺利地做游戏,还爱缠着成人,与人合作爱发脾气,注意力也很差。这些孩子长大后常常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各种困难,几乎无法与别人建立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唯唯诺诺,成为一个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人。好的家庭会充分开放沟通渠道,让孩子自在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父母会乐于倾听,给孩子更多的建议和指导。而生在一个气氛阴沉的家庭,孩子必须唯父母是从,不准质疑和提问,孩子内心过得压抑,语言表达能力也受到极大限制。

而且如果父母能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孩子,孩子就会更加自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乐观坚强的一面,更加愿意去尝试,更容易融入到人群中去。

孩子怎么做才能更合群?看看美国专家怎么说

03、什么因素影响孩子不合群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孤僻不合群始终有些误解,其实孩子的这些问题,心理专家研究表明,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孩子的性格有关。

有些孩子性格外向,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更热情,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来熟”,这样的孩子容易受到大家的喜爱。而性格内向的孩子会比较慢热,对环境,人际的适应也慢些。就好像很多孩子新入园会哭一段时间,有的哭一个星期,有的哭一个月,也有的哭一个学期,这些要看孩子的适应能力。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们不能走太快,因为蜗牛已经尽力了。

2、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常年呆在家里独自玩耍,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平时什么事情都是家长一手包办,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如此下去,孩子很难积累交往经验,不善表达、沟通,当到了陌生的环境和他人,也就很难融入集体生活而被同伴疏离。

3、与父母的相处方式有关。

心理专家表示,孩子与父亲关系的疏远,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以至于,很多孩子长大后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都和父爱的缺失有关,成长道路上,父亲的缺席,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就会滞后,人际交往和独立处世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4、经历过失败的社交

现今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霸道、自私、任性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不懂分享,没有合作精神,这都是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的过分溺爱或者过分关心,总是迁就着孩子,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 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

时间长了孩子就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很容易将这种方式带到与同伴的交往中,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被同伴排斥,或曾经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孩子怎么做才能更合群?看看美国专家怎么说

04、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合群

知名心理学家李雪说过,如果孩子的问题行为持续很久,父母可以反思一下:我花了多大力气来对抗孩子的问题行为?只要父母肯努力,没有孩子搞不定!

圆圆的父母也挺关心圆圆的状况,一直想破解这些问题,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有迹可循的,造成孩子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想要解决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

(一)、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开始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氛围至关重要,家长要营造一种关爱、温暖、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愉悦。

(二)、让孩子走出去

平时生活上,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增长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这样孩子在和别人交流时,会有更多的话题,表现得更有主见,更自信。

也就是说,让孩子多见世面,多走出去结交不同的孩子;家长自己跟别人交往时态度真诚、热情友善,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人为善的交往习惯。

(三)、家长要包容孩子的差异性

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的一面,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圈子的扩大,再加上父母有意识地培养,慢慢地也会变得喜欢与人交往,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很快融入人群。

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家长不要关键民,要更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对孩子的行为多给予正面评价,增强孩子自信心,积极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给他们充分的交往时间和空间。

孩子怎么做才能更合群?看看美国专家怎么说

对孩子而言,父亲和母亲一样重要,缺失了任何一方,孩子的成长教育都会受到影响。母亲提供给孩子的大多是情感需求,而父亲提供给孩子的大多是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实践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父亲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精力开始向家庭和孩子教育方面倾斜。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耐心和方法并重,愿我们一起成长,携手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