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今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表現出霸道、自私、任性這些以自我爲中心的行爲,不懂分享,沒有合作精神,這都是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着密切的關係,家長的過分溺愛或者過分關心,總是遷就着孩子,容易使幼兒產生“自我中心” 的意識,孩子有了錯誤也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慾望就會無原則的得到滿足。而且如果父母能及時地肯定和表揚孩子,孩子就會更加自信,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自己樂觀堅強的一面,更加願意去嘗試,更容易融入到人羣中去。

今天下班回家的路上,偶遇鄰居一臉愁雲慘淡的樣子,寒暄之下才知道他正爲女兒圓圓不合羣而焦慮。

每週五的玩具分享日,是所有的孩子最開心的一天,每個孩子都從自己家裏帶來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跟好朋友分享,看到孩子們團結友愛的祥和畫面,本應其樂融融的,可圓圓總是喜歡一個人在角落裏,自己玩着從家裏帶來的娃娃,還自言自語地在說話。老師爲此事跟圓圓溝通過好多次,但圓圓每次都是一言不發。

還有一次更嚴重的,戶外活動結束後,老師召集全班排隊回教室,回到教室盥洗完準備喫飯,才發現圓圓的位置上空空如也,老師急忙到操場上找人,最後發現圓圓躲在一棵大樹後面研究螞蟻……

其實圓圓平時在家也挺開朗的,而且懂得很多知識,英語、西班牙語也略懂一些。然而,在該上幼兒園的年齡,鄰居卻堅持把圓圓留在家中,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但極少讓孩子長時間地接觸集體生活,到了讀大班的年齡才意識到要讓孩子提前適應集體生活。

可是圓圓已經上幼兒園有一段時間了,卻不願意跟別人玩,一個朋友都沒有。

孩子怎麼做才能更合羣?看看美國專家怎麼說

我之前也寫過關於孩子上幼兒園文章,很多父母就在下面留言類似這樣的內容:我真是不想讓孩子那麼小就上幼兒園,可是又害怕孩子在家長久不與人交往,無法融入人羣,交不到朋友。

毫無疑問,孩子擁有玩伴和好朋友,是他們成長中快樂的最重要的來源,這樣孩子的心態也常常更樂觀和積極。

01、家長應鼓勵孩子與人交往

之前看過一本關於孩子與人交往的繪本,名字叫《米拉的大家庭》。

主人公米拉是個獨生子,習慣了獨自玩耍,獨自嬉鬧,獨自翻書看電視。

突然有一天,米粒看到隔壁鄰居家來了很多客人,原來是鄰居奶奶的孫子們來看奶奶了,熱鬧得就像一個大的生日派對,很快,米拉被這些熱鬧的小夥伴招呼過去,組成了一個新的集體。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奔跑,一起爬上小山坡,去看山下的風景。米拉玩得好開心,直到天黑纔回家。

睡前,米拉跟媽媽說,她也想要一個大家庭!可米拉沒有其他兄弟姐妹啊。第二天,媽媽給米拉一朵雛菊,媽媽告訴米拉,所有米拉認識的,愛着的人們聚在一起就像一個大家庭!米拉終於明白大家庭的含義,不是必須要有血緣的兄弟姐妹纔算擁有大家庭!

雖然現在很多的孩子們也陸陸續續開始擁有了親生的姊妹和兄弟,但如果不愛交流,不合羣的,也一樣的孤獨。

孩子怎麼做才能更合羣?看看美國專家怎麼說

睿智的米拉媽媽告訴米拉:孤獨,從來都無關兄弟姐妹。孤獨,是源自內心的缺失。那是一種對愛的渴求。只有開朗地與人交往,才能擺脫孤獨。

現代社會處處需要與人溝通交流,要求人有很強的社交和溝通能力,但是同時孩子又承受着升學和考試的壓力,於是很多父母抱着“讓孩子好好學習就行,其它事情等長大自然就好了”的心態,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害怕太多的社交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就如上文說到的圓圓的爸媽,非常注重圓圓綜合素質的培養,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然而卻忽略了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東西,那就是社交。

孩子需要走出去與人交往,需要融入人羣從他人的言行裏獲取知識,也需要從與他人的衝突中去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多事情不讓孩子去經歷,僅僅是口頭告知,孩子永遠無法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因爲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不一樣,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處理這件事的方法有可能就完全不同。

孩子怎麼做才能更合羣?看看美國專家怎麼說

02、家長的肯定和表揚會讓孩子更自信

美國北卡羅來納心理學家Mitch Prinstein有個5分鐘預測法。他們通過媽媽們用5分鐘對自己孩子的介紹來分析孩子是否具備良好的社交關係:

1)如果一位媽媽談論自己的孩子時,用的詞彙全部是溫暖的、喜悅的,充滿自豪的,那麼可以預測這個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不差,即使是內向型的孩子,也不會成爲“萬人嫌”;

2)如果一位媽媽談論自己的孩子時,充滿各種抱怨和貶低,那麼可以預測這個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不怎麼樣,不僅歡迎度低,甚至可能喜歡暴力。

那麼結論是:缺愛的孩子無法建立較好的人際關係。

Mitch Prinstein甚至說,從一個孩子一歲時候的安全感,就能判斷他七歲時候的人際歡迎度。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David M. Levy也有相似的結論。

他曾經跟蹤過一羣在孤兒院成長、無法跟媽媽建立親密關係的孩子。這些孩子年幼時不僅不能跟其他小朋友一同愉快而順利地做遊戲,還愛纏着成人,與人合作愛發脾氣,注意力也很差。這些孩子長大後常常在人際交往中遭遇各種困難,幾乎無法與別人建立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唯唯諾諾,成爲一個不敢表達自己真實感受和想法的人。好的家庭會充分開放溝通渠道,讓孩子自在表達自己的主觀感覺,父母會樂於傾聽,給孩子更多的建議和指導。而生在一個氣氛陰沉的家庭,孩子必須唯父母是從,不準質疑和提問,孩子內心過得壓抑,語言表達能力也受到極大限制。

而且如果父母能及時地肯定和表揚孩子,孩子就會更加自信,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自己樂觀堅強的一面,更加願意去嘗試,更容易融入到人羣中去。

孩子怎麼做才能更合羣?看看美國專家怎麼說

03、什麼因素影響孩子不合羣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孤僻不合羣始終有些誤解,其實孩子的這些問題,心理專家研究表明,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孩子的性格有關。

有些孩子性格外向,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更熱情,主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來熟”,這樣的孩子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愛。而性格內向的孩子會比較慢熱,對環境,人際的適應也慢些。就好像很多孩子新入園會哭一段時間,有的哭一個星期,有的哭一個月,也有的哭一個學期,這些要看孩子的適應能力。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去散步,我們不能走太快,因爲蝸牛已經盡力了。

2、缺乏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現在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常年呆在家裏獨自玩耍,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平時什麼事情都是家長一手包辦,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如此下去,孩子很難積累交往經驗,不善表達、溝通,當到了陌生的環境和他人,也就很難融入集體生活而被同伴疏離。

3、與父母的相處方式有關。

心理專家表示,孩子與父親關係的疏遠,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長。以至於,很多孩子長大後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都和父愛的缺失有關,成長道路上,父親的缺席,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就會滯後,人際交往和獨立處世的能力就會受到限制。

4、經歷過失敗的社交

現今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表現出霸道、自私、任性這些以自我爲中心的行爲,不懂分享,沒有合作精神,這都是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着密切的關係,家長的過分溺愛或者過分關心,總是遷就着孩子,容易使幼兒產生“自我中心” 的意識,孩子有了錯誤也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慾望就會無原則的得到滿足。

時間長了孩子就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很容易將這種方式帶到與同伴的交往中,不考慮他人的感受,而被同伴排斥,或曾經被同伴欺負過,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採取迴避的方法,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孩子怎麼做才能更合羣?看看美國專家怎麼說

04、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更合羣

知名心理學家李雪說過,如果孩子的問題行爲持續很久,父母可以反思一下:我花了多大力氣來對抗孩子的問題行爲?只要父母肯努力,沒有孩子搞不定!

圓圓的父母也挺關心圓圓的狀況,一直想破解這些問題,其實所有的問題都是有跡可循的,造成孩子的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想要解決問題也不能操之過急。

(一)、給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孩子最開始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中,家庭氛圍至關重要,家長要營造一種關愛、溫暖、平等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和愉悅。

(二)、讓孩子走出去

平時生活上,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豐富孩子的業餘生活,增長課外知識和生活經驗,這樣孩子在和別人交流時,會有更多的話題,表現得更有主見,更自信。

也就是說,讓孩子多見世面,多走出去結交不同的孩子;家長自己跟別人交往時態度真誠、熱情友善,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與人爲善的交往習慣。

(三)、家長要包容孩子的差異性

當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表現出不願與人交往的一面,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圈子的擴大,再加上父母有意識地培養,慢慢地也會變得喜歡與人交往,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很快融入人羣。

對於膽小、內向的孩子,家長不要關鍵民,要更關注他們的內心感受,對孩子的行爲多給予正面評價,增強孩子自信心,積極鼓勵孩子主動與人交往,給他們充分的交往時間和空間。

孩子怎麼做才能更合羣?看看美國專家怎麼說

對孩子而言,父親和母親一樣重要,缺失了任何一方,孩子的成長教育都會受到影響。母親提供給孩子的大多是情感需求,而父親提供給孩子的大多是看待世界,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實踐方法。現在越來越多的父親已經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重要性,精力開始向家庭和孩子教育方面傾斜。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耐心和方法並重,願我們一起成長,攜手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