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之父”陈清泉

大洋网讯 十年之后,街面上的汽车将有一半是电动汽车。被誉为“电动汽车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在近期举办的广东院士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预测。从电动汽车研究的艰难起步开始,到电动汽车漫长的缓慢“前行”,再到如今的飞速发展,与电动汽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陈清泉就是一部“活历史”。

如今的他,依然脚跟不辍,不仅在做电动车研发的多维研究,还为国内外知名电动车企业担任顾问,常年“穿梭”在全世界各地电动车发展的前沿地带,最近他的研究延伸到智慧能源系统。

虽然已到耄耋之年,陈清泉生活不仅没有放慢节奏,反而越来越快。刚在广东院士大会的论坛上谈毕“如何创新”,回到住处的他没做片刻休息,就开始密集地处理各种邮件和信息,接受记者采访,到访汽车企业。

从小在汽车修理间“泡”大

“忙了一辈子,都在忙这一件事。”与记者简单聊了些题外话后,陈清泉很快地把话题拉入正轨。陈清泉忆及幼年之事,能让他在电动车行业坚守一辈子的源头,正是那时。

上世纪30年代,陈清泉出生在印尼的一个中等城市。父亲开了一家公交公司,包括出租汽车、中巴、小巴。陈清泉童年时代几乎就是在汽车修理车间“泡”大的。以至于从小,他就看到了汽车不一样的一面。“那些具有漂亮外表的汽车进了车间,打开外壳后里面又黑又脏,把整个维修车间弄得乌烟瘴气,臭烘烘的,维修工人的脸和手都是油腻腻的。”

到现在,他还能想起那种难受的感觉:“在车间修理内燃机,总是要试一试,这时里面的废气排出来总是让人特别难以忍受。那时我就想:能不能不冒烟?”

正是如此,他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不过,陈清泉最终走上研究电动汽车之路,说起来也有些偶然。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从印尼回到祖国,“一开始报考了清华大学,不过因几分之差,进入北京矿业学院矿山机电系就读”。其中学习的课程就有“矿山电机车牵引”,就是用电动机驱动蓄电池发电的矿井机车。矿井下的有轨电动车让陈清泉受到了启发:“机车不一定需要内燃机驱动,也可以使用电动机驱动。”

大学毕业后,陈清泉留校做教师,并参与了北京市无轨电车的技术革新。同时他被派送到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电机系进修研究生,继续深入学习电机学。

他说:“现在是活明白了,当时自己有三个选择:一是走学术之路,在高校做研究;二是从事管理工作;三是做企业。”那时候,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都纷纷转去做“热门行当”,陈清泉却“一根筋”地选择了学术之路,原因很简单:“我被它迷住了,我就爱好这个。”他甚至“走火入魔”到做梦都梦见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对我来说就像是维持生命的食物。”

把电机应用到汽车上

陈清泉的“电动汽车之梦”越做越大。1976年迁到香港之后,“正值中东石油危机,全球陷入‘石油危机’。”陈清泉说,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一股电动车研发的潮流。在电动车领域深耕多年的陈清泉,一跃走在了潮流的最前段。

从1978年开始,陈清泉将自己对电动车的研究陆续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陈清泉在文章中第一次系统提出电动汽车电机应用规律和原理:“装在汽车里的电机和工厂里的不一样,一定要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高、启动转矩高、高效率运行区域宽。同时,要全面考虑电机的电、机、热。”这篇文章的发表,很快引起外界的关注。

组建世界电动车协会

当时,他还促成了国际电动车研究中心的成立,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电动车研发的国际合作中心。依托这一中心的建立,陈清泉对电动车的研究突飞猛进,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开发测试方面。

随着全球对能源结构和空气污染的关注,各国对电动汽车的相关投入越来越大,当时各国也有一些电动车会议,“但总体感觉比较混乱,每次开会都火药味十足”。陈清泉想到成立一个世界电动车协会,大家可以相互交流,避免一些矛盾和冲突。

不过那时候,欧洲和美国都有了电动车协会,亚洲还没有,陈清泉又建立了“亚太电动车协会”。整个世界的电动车协会架构在陈清泉的努力下架构起来。

“欧洲人美国人都服我”

为了让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实力更强,陈清泉花了不少心思。上世纪90年代,日本作为汽车生产大国,当时有不少电动汽车组织邀请日本加入,不过都遭到拒绝。陈清泉却邀请成功了。

“其实我是做了外交家的活儿”,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入手:“为什么日本不愿意参加,最主要是担心技术外泄。”于是陈清泉告诉他们:“我们不是要垄断,而是更好的交流。”并站在对方的角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你们不参加的话,会错失最新的行情,以后制定相关的标准就会被排除在外了。”

陈清泉说:“你看到一个人成功,其实你只看到他顺利一面,他背后一定遇到挫折,这是客观规律。”

作为学术出身的人,陈清泉笑道:“人生最大的考验是来自压力。”他说:“当你一个人在实验室里,试验失败了,得不出规律来,同时还有许多强大的对手在‘赛跑’,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对话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最快 但核心技术上还有差距

记者:中国电动车发展起步晚,现在发展到怎样的水平?

陈清泉:中国电动车大发展是从2000年开始,作为重大项目,国家投入比较大,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是全球第一,在世界发展最快。

不过,目前在和核心技术上还有差距。我们的能耗比较大,原因就是我们的“轻量化”跟人家还有差距。另外,还有“流线型以减少空气阻力”“动力总成集成”等方面有差距。

记者:怎么看待中国电动车目前的发展?

陈清泉:中国电动车的发展接下来有很大的挑战。依靠补贴只能刺激产能的增加,但是不能有效地刺激技术的进步。因为刺激技术进步要靠市场竞争,将来要看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能否获得市场的认同。现在也即将有一些变化,比如补贴要逐渐退出,两年之后就没有补贴了。并且补贴的方式也有了改进,比如采用“积分制”之后,汽车的排放量要成为重要考核指标。

记者:未来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能不能生产出性价比高的电动汽车?

陈清泉:有可能。现在有人开始跟我提出,补贴少了,生存很难。我觉得这很对,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市场自然就会“倒闭”它。其实,中国对电动汽车的需求比任何国家还要迫切。这个道理很简单:中国是缺油的国家,现在仍要继续发展,汽车产量还要继续增加。相比起来,欧美发达国家对汽车需求是饱和的。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电动汽车就提高到国家战略,这会影响到国家能源安全和环保事业,这就是两个巨大的驱动力。

记者:你现在着重研究的智慧能源系统是怎样的系统?

陈清泉:它是将废料能源转换成有用能源的系统。这就要研究能源和信息的关系,理清能源流、信息流、物资流和价值流的关系。优化协调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关系,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关系,集中能源和分布能源的关系,电力能源和化工能源的关系。将煤、油、汽、氢、电、水、风、太阳进行系统优化,形成绿色低碳、高效、可靠、可持续的能源系统。

汽车革命已经到来 需二三十年内完成

记者:促进中国电动汽车健康发展,您有什么好思路?

陈清泉:第一,要实现创新驱动,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各种类型的车。小城市、中城市、大城市用的乘用车、商用车。第二,两轮驱动。就是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第三,做到“三好”。好的产品,好的基础设施,更好的商业模式。开发大家买得起、用得起、用得方便、用得可靠的产品,做好基础设施。第四,“四网”融合。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人文网融合。因为电动汽车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是能源的载体,信息的载体。电动汽车的能源是电力,电力不是一次能源而是二次能源,所以通过电动汽车可以优化能源效率和结构,例如晚上充电,使电网填补高峰,还可以促进太阳能、风能的发展。

记者:如何理解当今“汽车革命”这一说法?

陈清泉:一百多年前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使人们出行自由,但是今天汽车给城市带来麻烦,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交通伤亡、能源不可持续等,所以今天的汽车一定要被改变。汽车革命已经到来。

汽车革命的内涵:一是电动化。第二个就是自动驾驶。第三个是互联共享。最后达到大家能够舒适、安全、便捷、绿色低碳、节能的自由出行。以人为本,车、路、城智能化。电动汽车、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形成智能生态。

记者:汽车革命何时能完成?

陈清泉:我预测整个汽车革命要完成需要二三十年。十年以后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性价比会超过内燃机车。在马路上跑的车,电动汽车占一半以上,目前电池能量密度大概是200Wh/kg,随着技术不断的进步,以后可以提高一倍以上,现在实验室已经做得到了。新型电池出来,性能提高,成本降低。还有燃料电池的进步,今后的电动汽车是电池能源和氢燃料电池能源并存。小型短途用电池,长距离载重汽车用燃料电池。再加上电动汽车更容易智能化、网络化。所以,汽车革命近在眼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