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之父”陳清泉

大洋網訊 十年之後,街面上的汽車將有一半是電動汽車。被譽爲“電動汽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在近期舉辦的廣東院士大會上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預測。從電動汽車研究的艱難起步開始,到電動汽車漫長的緩慢“前行”,再到如今的飛速發展,與電動汽車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陳清泉就是一部“活歷史”。

如今的他,依然腳跟不輟,不僅在做電動車研發的多維研究,還爲國內外知名電動車企業擔任顧問,常年“穿梭”在全世界各地電動車發展的前沿地帶,最近他的研究延伸到智慧能源系統。

雖然已到耄耋之年,陳清泉生活不僅沒有放慢節奏,反而越來越快。剛在廣東院士大會的論壇上談畢“如何創新”,回到住處的他沒做片刻休息,就開始密集地處理各種郵件和信息,接受記者採訪,到訪汽車企業。

從小在汽車修理間“泡”大

“忙了一輩子,都在忙這一件事。”與記者簡單聊了些題外話後,陳清泉很快地把話題拉入正軌。陳清泉憶及幼年之事,能讓他在電動車行業堅守一輩子的源頭,正是那時。

上世紀30年代,陳清泉出生在印尼的一箇中等城市。父親開了一家公交公司,包括出租汽車、中巴、小巴。陳清泉童年時代幾乎就是在汽車修理車間“泡”大的。以至於從小,他就看到了汽車不一樣的一面。“那些具有漂亮外表的汽車進了車間,打開外殼后里面又黑又髒,把整個維修車間弄得烏煙瘴氣,臭烘烘的,維修工人的臉和手都是油膩膩的。”

到現在,他還能想起那種難受的感覺:“在車間修理內燃機,總是要試一試,這時裏面的廢氣排出來總是讓人特別難以忍受。那時我就想:能不能不冒煙?”

正是如此,他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了。不過,陳清泉最終走上研究電動汽車之路,說起來也有些偶然。上世紀50年代初,他從印尼回到祖國,“一開始報考了清華大學,不過因幾分之差,進入北京礦業學院礦山機電系就讀”。其中學習的課程就有“礦山電機車牽引”,就是用電動機驅動蓄電池發電的礦井機車。礦井下的有軌電動車讓陳清泉受到了啓發:“機車不一定需要內燃機驅動,也可以使用電動機驅動。”

大學畢業後,陳清泉留校做教師,並參與了北京市無軌電車的技術革新。同時他被派送到心儀已久的清華大學電機系進修研究生,繼續深入學習電機學。

他說:“現在是活明白了,當時自己有三個選擇:一是走學術之路,在高校做研究;二是從事管理工作;三是做企業。”那時候,身邊的同學和朋友都紛紛轉去做“熱門行當”,陳清泉卻“一根筋”地選擇了學術之路,原因很簡單:“我被它迷住了,我就愛好這個。”他甚至“走火入魔”到做夢都夢見電動汽車,“電動汽車對我來說就像是維持生命的食物。”

把電機應用到汽車上

陳清泉的“電動汽車之夢”越做越大。1976年遷到香港之後,“正值中東石油危機,全球陷入‘石油危機’。”陳清泉說,當時世界範圍內都掀起了一股電動車研發的潮流。在電動車領域深耕多年的陳清泉,一躍走在了潮流的最前段。

從1978年開始,陳清泉將自己對電動車的研究陸續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陳清泉在文章中第一次系統提出電動汽車電機應用規律和原理:“裝在汽車裏的電機和工廠裏的不一樣,一定要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高、啓動轉矩高、高效率運行區域寬。同時,要全面考慮電機的電、機、熱。”這篇文章的發表,很快引起外界的關注。

組建世界電動車協會

當時,他還促成了國際電動車研究中心的成立,這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個電動車研發的國際合作中心。依託這一中心的建立,陳清泉對電動車的研究突飛猛進,特別是電動汽車的開發測試方面。

隨着全球對能源結構和空氣污染的關注,各國對電動汽車的相關投入越來越大,當時各國也有一些電動車會議,“但總體感覺比較混亂,每次開會都火藥味十足”。陳清泉想到成立一個世界電動車協會,大家可以相互交流,避免一些矛盾和衝突。

不過那時候,歐洲和美國都有了電動車協會,亞洲還沒有,陳清泉又建立了“亞太電動車協會”。整個世界的電動車協會架構在陳清泉的努力下架構起來。

“歐洲人美國人都服我”

爲了讓世界電動車協會的實力更強,陳清泉花了不少心思。上世紀90年代,日本作爲汽車生產大國,當時有不少電動汽車組織邀請日本加入,不過都遭到拒絕。陳清泉卻邀請成功了。

“其實我是做了外交家的活兒”,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入手:“爲什麼日本不願意參加,最主要是擔心技術外泄。”於是陳清泉告訴他們:“我們不是要壟斷,而是更好的交流。”並站在對方的角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如果你們不參加的話,會錯失最新的行情,以後制定相關的標準就會被排除在外了。”

陳清泉說:“你看到一個人成功,其實你只看到他順利一面,他背後一定遇到挫折,這是客觀規律。”

作爲學術出身的人,陳清泉笑道:“人生最大的考驗是來自壓力。”他說:“當你一個人在實驗室裏,試驗失敗了,得不出規律來,同時還有許多強大的對手在‘賽跑’,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對話

中國電動汽車發展最快 但核心技術上還有差距

記者:中國電動車發展起步晚,現在發展到怎樣的水平?

陳清泉:中國電動車大發展是從2000年開始,作爲重大項目,國家投入比較大,現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都是全球第一,在世界發展最快。

不過,目前在和核心技術上還有差距。我們的能耗比較大,原因就是我們的“輕量化”跟人家還有差距。另外,還有“流線型以減少空氣阻力”“動力總成集成”等方面有差距。

記者:怎麼看待中國電動車目前的發展?

陳清泉:中國電動車的發展接下來有很大的挑戰。依靠補貼只能刺激產能的增加,但是不能有效地刺激技術的進步。因爲刺激技術進步要靠市場競爭,將來要看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能否獲得市場的認同。現在也即將有一些變化,比如補貼要逐漸退出,兩年之後就沒有補貼了。並且補貼的方式也有了改進,比如採用“積分制”之後,汽車的排放量要成爲重要考覈指標。

記者:未來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能不能生產出性價比高的電動汽車?

陳清泉:有可能。現在有人開始跟我提出,補貼少了,生存很難。我覺得這很對,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市場自然就會“倒閉”它。其實,中國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比任何國家還要迫切。這個道理很簡單:中國是缺油的國家,現在仍要繼續發展,汽車產量還要繼續增加。相比起來,歐美髮達國家對汽車需求是飽和的。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電動汽車就提高到國家戰略,這會影響到國家能源安全和環保事業,這就是兩個巨大的驅動力。

記者:你現在着重研究的智慧能源系統是怎樣的系統?

陳清泉:它是將廢料能源轉換成有用能源的系統。這就要研究能源和信息的關係,理清能源流、信息流、物資流和價值流的關係。優化協調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關係,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關係,集中能源和分佈能源的關係,電力能源和化工能源的關係。將煤、油、汽、氫、電、水、風、太陽進行系統優化,形成綠色低碳、高效、可靠、可持續的能源系統。

汽車革命已經到來 需二三十年內完成

記者:促進中國電動汽車健康發展,您有什麼好思路?

陳清泉:第一,要實現創新驅動,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要開發符合中國國情的各種類型的車。小城市、中城市、大城市用的乘用車、商用車。第二,兩輪驅動。就是政策驅動和市場驅動。第三,做到“三好”。好的產品,好的基礎設施,更好的商業模式。開發大家買得起、用得起、用得方便、用得可靠的產品,做好基礎設施。第四,“四網”融合。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人文網融合。因爲電動汽車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它是能源的載體,信息的載體。電動汽車的能源是電力,電力不是一次能源而是二次能源,所以通過電動汽車可以優化能源效率和結構,例如晚上充電,使電網填補高峯,還可以促進太陽能、風能的發展。

記者:如何理解當今“汽車革命”這一說法?

陳清泉:一百多年前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世界,使人們出行自由,但是今天汽車給城市帶來麻煩,空氣污染、交通堵塞、交通傷亡、能源不可持續等,所以今天的汽車一定要被改變。汽車革命已經到來。

汽車革命的內涵:一是電動化。第二個就是自動駕駛。第三個是互聯共享。最後達到大家能夠舒適、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節能的自由出行。以人爲本,車、路、城智能化。電動汽車、智能汽車、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形成智能生態。

記者:汽車革命何時能完成?

陳清泉:我預測整個汽車革命要完成需要二三十年。十年以後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電動汽車的性價比會超過內燃機車。在馬路上跑的車,電動汽車佔一半以上,目前電池能量密度大概是200Wh/kg,隨着技術不斷的進步,以後可以提高一倍以上,現在實驗室已經做得到了。新型電池出來,性能提高,成本降低。還有燃料電池的進步,今後的電動汽車是電池能源和氫燃料電池能源並存。小型短途用電池,長距離載重汽車用燃料電池。再加上電動汽車更容易智能化、網絡化。所以,汽車革命近在眼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