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与“黄金时代”相对应的,是人类未来将要面对的某种尴尬:人类对地球大规模开发导致环境日益恶化、核战争或外星战争导致地面居住环境彻底被毁、气候变化带来的地表极寒酷热或海平面上升吞噬城市、小行星撞击威胁等等。而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无论是在末世的地球生活,或是去遥远的外星殖民,未来人类的生存空间都被设定在地下城市,这当中既有对于当下社会贫富不均、环境破坏的“反乌托邦”反思,也有对未来技术发展的美好想象。

原标题:我不是要上天,我是要掘进地下……

“上天入地”一直是人类的终极幻想。自古以来,浩渺宇宙和幽深地下世界的神秘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不懈探索,也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不竭源泉。

早在1864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长篇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就勾画了一个奇幻瑰丽的地下世界:波涛汹涌的地底海洋、一人多高的蘑菇林、硕大的远古海兽⋯⋯当时欧洲各国出于殖民需要,掀起了一股探险狂热,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他结合自身渊博的科学知识,将死寂的地下世界描写得生机勃勃。

《地心游记》剧照 图自豆瓣电影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对地下世界的畅想也愈加大胆,它不仅是凡尔纳笔下超然世外的远古奇境,还可以是充斥着人工智能、克隆人和纳米技术等的高科技城市。

“科幻小说是关于未来的,人类未来是属于城市的,因此科幻小说应是关于城市未来的。”美国城市历史研究者卡尔·阿博特对于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有过这样一番论述。而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无论是在末世的地球生活,或是去遥远的外星殖民,未来人类的生存空间都被设定在地下城市,这当中既有对于当下社会贫富不均、环境破坏的“反乌托邦”反思,也有对未来技术发展的美好想象。

1

不少人都是从1999年上映的电影《黑客帝国》中最早获得关于地下城市的感官认识。《黑客帝国》中的地下城市锡安(Zion)是人类和人工智能进行核战争后,仅存的最后一座人类城市,也是人类反抗军与机器作战的中心区和指挥部。这座地下城其实是由一连串中型洞窟组成,可容纳高达25万人。它位于地表以下4000米,以获取地心热力和能量。

《黑客帝国》里构建了一个地下城市锡安

锡安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码头层,是一个配备重型武装的防御区域,人类飞船在这里停靠,接受充电和维修。第二层是生活层,是地下城市最大的组成,在地下岩壁凿出密密麻麻的地下洞窟是人类最后的栖息地,岩壁之间有立交桥般纵横交错的交通网道相连。

同时,锡安也是一座地下图书馆,保留了在“第一次机器战争”之后,残存的人类历史和文明遗存资料。

2

刘慈欣小说《流浪地球》勾画了太阳即将毁灭,地球也即将面临灭亡的绝境。人类拒绝坐以待毙,实施“流浪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推进器,试图将地球推出太阳系,为人类寻找新家园。

此时地表已完全无法居住。

“一次次的洪水和小行星的撞击已摧毁了地面上的一切,各大陆上的城市和植被都荡然无存,地球表面已变成火星一样的荒漠。”

“群山已被超级挖掘机夷为平地,大地上只有裸露的岩石和坚硬的冻土。”

“地球发动机加速造成的潮汐吞没了北半球三分之二的大城市,发动机带来的全球高温融化了极地冰川。城市摩天大楼的尖顶伸出海面,退潮时白花花的海水从大楼无数的窗子中流出,形成一道道瀑布⋯⋯”

人类不得不开始“地下移民”,建在地下5000米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遍布各个大陆。地下城的学校教育集中在理工科,艺术和哲学类教育已压缩到最少,因为“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

电影版《流浪地球》更是将小说中的地下城市进行艺术再加工,悄然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赛博朋克末世景象。这里嘈杂、暧昧、混乱不堪,却又暗藏生机。霓虹闪烁的广告牌、贩卖地下物品的商店、三五成群游走在街头的无业青年,营造出都市生活的不夜城幻象。

让人回味的是地下城中的中国元素,大年三十也会舞龙舞狮,串串香店铺生意火爆,蚯蚓干变成了名牌小吃,当然还有除夕必备的央视春晚。

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地下城

3

刘慈欣另一部小说《三体2·黑暗森林》描绘的地下城拥有更加明亮与梦幻的色调。为避免与三体星人的末世之战,人类在1000多米的地下建立了城市。

当面壁者罗辑冬眠后在人类新建的地下城市醒来,他发现整个地下城市如同一片巨型森林,“一根根细长的树干直插天穹,每根树干上都伸出与其垂直的长短不一的树枝,而城市的建筑就像叶子似的挂在这些树枝上。建筑的分布似乎很随意,不同大树上的叶子有疏有密。”

所有大树的树干都是支撑地下世界穹顶的支柱,同时也被用做悬挂城市建筑的基柱。背着螺旋桨背包的人类如同一群群蜻蜓在城市的巨树间飞翔,飞行的车流则如同海底植物间川流不息的鱼群。

城市还有自己的“蓝天”,“在他的记忆中,这样纯净的蓝天,只在生活过五年的那个与世隔绝的伊甸园中见过,只是这个蓝天上没有那么多白云,只在西天有极淡的两抹,像是谁不经意涂上去的,东方刚刚升起的太阳在完全透明的清澈大气中有一种明亮的晶莹,边缘像是沾着露水。”

实际上,这蓝天和太阳都是虚拟的投影,而天空中悬挂着如珠宝店闪闪发亮的首饰,是遥远的太空城市和民用飞船。

4

在科幻电影《微光城市》中,由于人类日益破坏环境,地表已无法生存。为让人类继续繁衍,人类先贤建造出一座地下城市,同时还研发出了一台巨型发电机为整座城市供电。建造者赋予了这座地下城200年的有效期,200年后人类需返回地面重建家园。

电影《微光城市》海报

与《三体》所描绘的高科技感地下城相比,微光城是一种反乌托邦的“废土”画风。整座城市由高悬在上空的数以万计的昏黄电灯提供照明,城市街角巷落有一种后工业时代的颓废,充斥着生锈的机器和密密麻麻的棚屋。在微光城出生的孩子从未见过蓝天的模样,就连200年前的罐头食品也成为地下市民们的奢侈品。

当城市运作达到了200年的极限,维持城市电能的巨大发电机渐渐能源枯竭。停电越来越频繁,对黑暗的恐慌在全城蔓延。大部分人对城市即将毁灭的命运选择无视,或是天真地期待建造城市的先贤会重新降临拯救城市。唯有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选择根据先人留下的说明手册,找到了重返地面的方法,重建家园。

在人类对星际移民的畅想中,月球、火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下城市。因为这些星球的地表空气、水、温度大多无法达到与地球一样宜居,所以开拓地下空间成为另一个选择。

其实,最早关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未来的科幻小说大都是从19世纪工业城市的危机中产生的,那个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产生了一大波灾难思考。在众多科幻作品中,都会把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视为“黄金时代”,天空湛蓝、阳光和煦,大地物产丰富,海洋永不封冻。

而与“黄金时代”相对应的,是人类未来将要面对的某种尴尬:人类对地球大规模开发导致环境日益恶化、核战争或外星战争导致地面居住环境彻底被毁、气候变化带来的地表极寒酷热或海平面上升吞噬城市、小行星撞击威胁等等。

基于这些极端的灾难想象,科幻作家或电影导演开始构造一座座地下避难所。不过这些地下城市并非完全植根于想象的“空中楼阁”,而是来自于以过去和现在城市为基础的建构。这种建构还充斥着对新技术的预测和关于社会趋势严肃而又讽刺的推断,甚至还会成为现实中一些城市规划师和建设者的灵感来源。

来源:2019年12月1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5期

总监制:刘明 执行总监制:卞卓丹

监 制:胡艳芬责任编辑:林睎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