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历史上哪些宦官最有权势,那肯定时唐朝中后期的那帮太监;要问历史上哪些宦官在现代最出名,人们最先想到的大多是明朝的那几位太监。再问明朝的太监中谁最出名,估计大多人的心中,魏忠贤排第一。

公元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在一个月内先后驾崩,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朱由校即皇帝位,这个皇帝痴迷于木匠活,不理朝政,也由此开始了魏忠贤与客氏的专权。魏忠贤得势后,大肆的贪污、敛财,迫害东林党人士,搞的是朝野上下“官不聊生”。一时间天下人“只知有魏忠贤,不知有皇帝”。

但魏忠贤的风光没有持续多久,随着短命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的驾崩,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登基而逐渐衰落。崇祯继位的时候,正是魏忠贤势力达到顶峰的时候,此时的魏忠贤,势力已经无所不及。但新入宫的崇祯皇帝却在朝中没有自己势力,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策略,却处处受魏忠贤的掣肘,此时崇祯便决定对魏忠贤下手。明朝的政治制度,注定了宦官虽然得势的时候,权势熏天,但始终不可能像汉唐的宦官那些威胁到皇位,而且失去皇帝的庇护后,很快就会被铲除。权势如魏忠贤也是如此,崇祯仅仅有了一年多的时间,便将魏忠贤及其党羽尽数逐出朝堂。

据说,魏忠贤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之时,曾跟崇祯皇帝说了一番肺腑之言。大意就是,他认为皇帝如果想要杀他,大可随便找个人杀他便是,如果皇帝壮大东林党人,会误了整个国家的前途!但崇祯此时怎会相信他,阉党被除后,东林党人很快得以进用。

东林党上台后,率先改正了魏忠贤定下的一系列“错误”政策。例如,魏忠贤得势时,朝廷的主要税收是来自江南地区的工商业,而这一大笔钱,就满足了朝廷的日常开销,以及抵抗后金的花销,甚至还可以救助各地的遭受灾祸的百姓。而东林党认为“农本商末”,国家应该减免工商业税收,他们执政后,果然这样做了。少了工商税这个主要税收,但朝廷的花销却不能少,辽东战场的开销更不能少,于是他们只能加重农业税,来弥补空缺,于是从阉党执政时期的“官不聊生”转变成东林党执政的“民不聊生”。

如此一来,穷苦的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那怎么办,为活命只能造反,于是天下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有人造反,朝廷就要镇压,可镇压也要花钱,如此一来,大明朝廷是越来越穷,可东北的后金可随时准备南下。就这样折腾了一阵,起义军攻进了北京,东林党的大臣们不知所踪,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在煤山找了个歪脖子树吊死了。之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鞑虏进来了。

崇祯临死前写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崇祯这责任倒是推得彻底。都说明末得东林党人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纸上谈兵,胸无大志。崇祯死前,肯定也是这样想的,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其实那些大儒们,不是无“大志”,而是舍不得自己的利益。不收江南的工商税,就是因为你们的利益在那里。后来崇祯帝曾让那些东林党官员捐款来救国,可那些官员一个个的都是哭穷。最后结果是便宜了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在国库找到存银10万两,在京城抄家抄出七千万两,这其中大部分来自那帮哭穷的官员家里。这七千万两代表什么,崇祯帝十多年加饷摊派,搞得民不聊生,才从民间得银不过两千万两。

崇祯皇帝到最后,或许意识到魏忠贤当年与他的那番话的正确的。但时光不可倒流,世上也无后悔药。魏忠贤是一个坏人,也是一个该杀之人,但他也是一个有用之人。明朝不会因为不杀魏忠贤而得以长久保存,但明末东林党的执政绝对的加快了明王朝的灭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