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中國文化都有一種“風流”的傳統,所謂“風流儒雅亦吾師”,又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

風流不是虛空之物,它就體現在中國人的日常中。而在這日常中挑一個典型,似乎除了飲酒,別無他選。

唐人牟融《送友人》中說,“衣冠重文物,詩酒足風流”,一語道破天機。

酒中的風流代不乏書。“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戰士借酒表達視死如歸的悲壯和激昂,令人欽佩。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一杯美酒下肚,少俠之氣蒸騰而出,沛然莫之能御。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人生漫長,只有酒,才能將那黯然銷魂,盡付於嬉笑怒罵之中。

而現代人對酒的吟誦也從不吝濃烈之情,“我已在歡樂之中沉醉,但是爲了心靈的安寧,我還要乾了這一杯,喝盡你那一片癡情。”

從廟堂到江湖,從凜冽沙場到繁華市井,酒一直是中國人情感最能寄託之物。那些優美的詩篇,那些豐富的感情,那些生命的千姿百態,共同塑造了中國別具一格的美酒文化與美酒傳統。

肇始於遠古,遷綿於今日,強大的穿透力量讓美酒在中國仍然具有生命力。

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傳播環境蘧變,品牌塑造紛繁大觀,當傳統的酒文化遭遇現代工業,當五花八門的文案代替膾炙人口的詩篇,我們到底該如何傳播酒?行業之中又潛藏着怎樣的暗流?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各種酒品牌面前,我們該如何挑選?

老革命遇到新問題,需要破解之道。在新的美酒時代,得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渠道,將傳統的白酒美學、現代的行業資訊、奔湧的酒業局勢傳播開去,引領中國酒業。

於是,我們決定推出“酒聞小酩”。

這裏不釀酒、不供酒、不賣酒,只生產專業酒新聞。

走進“酒聞小酩”,點一個酒信息,送一壺酒故事,聊一段酒歷史。

及時呈現酒資訊,深度挖掘酒內幕,探尋傳播酒文化,客觀解析酒形勢,獨到點評酒事件。

關於酒的種種,“酒聞小酩”與你深聊。

□新京報評論員 王言虎 製圖 李石陽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陳荻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