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工師傅加班加點安裝調試,給電氣設備烘潮測量,開機試用,當40千瓦電動機拖動大型對稱式離心水泵飛速旋轉,將水庫裏的水抽上二十餘米高處,從桶粗的鋼質水管噴射而出,沿着半人深的渠道流向幾公里外的稻田時,大人小孩無不歡欣鼓舞。”那師傅看了我一眼,說:“是電追着它轉的唄”。

文/邱光興

現在,不少家長重複過度培養孩子,寶寶未生便忙於胎教,出生後給予早教,幼兒園放學忙上興趣班,小學中學更是沒完沒了強化補習培訓。

有位小學生家長說:“週六上午陪女兒學英語,在外喫了午飯直接去上美術課,下午5點放學趕緊回家看網絡講座。週日上午學舞蹈,下午學鋼琴,每到週末比平常還累!”大人陪讀都喊累,那幾歲的孩子怎麼受得了?

這與50年前我們上學相比形成兩個極端,那時上不上學孩子自願,學多學少順其自然,孩子不願讀書便回家割草撿糞換公分,家長更高興。

我7歲報名上學,讀了一天就不願去了,學校不好耍。第二年仍然不去,父母和我大哥都不識一丁,三哥僅讀小學四冊,二哥初中畢業卻在部隊,誰也不勉強我“入學中舉”。

9歲後再上學時,我家門前的水庫邊正修建電力排灌站,我天天去看熱鬧,哪有心思讀書。只要放學就去那裏打望逗留,不知捱過多少批評!

笨重的變壓器、電動機、水泵,高大的配電屏與配電櫃,十幾根桶粗鋼質水管陸續船運而來,人力起運,安裝調試,天天有稀奇!

10千伏農用高壓輸電線接通送電,排灌站高端出水池的土石方尚未夯砌完工。從機房牽來兩股電線接上200瓦的電燈,工地夜如白晝連續施工,我和幾個小夥伴玩到深夜都不回家。

排灌站機房後有約兩米的石坎,三相高壓裸鋁線從水泥電杆上牽進機房與坎上距離僅一人多高。因隔離圍牆未修好,通電試機便暫拉一圈繩子,樹立警示,派人守候,嚴禁行人靠近。

人們對電無知,所以無畏。有個挑土方的民工,雖沒文化卻是個敢摸老虎屁股的“咬客”,他不聽勸阻:“偏要摸一下這看不見的電有啥子妖不倒臺(不得了)”。

他肩上橫着擔土的扁擔,兩手各捏一端的鐵鉤,毫不畏懼地走到高壓線下,正舉起一隻手裏的鐵鉤去觸碰電線,還沒舉攏就見鐵鉤與高壓線之間閃現一道電火花,升起一縷淡淡的青煙,他在“噼啪”聲中滾到了坎下。

待他慢慢從地上爬起來,便嘴角出血鼻青臉腫,走路像喝醉了酒左晃右串。他以身試電,讓大家對電的神奇與厲害纔有感性認識。

電工師傅加班加點安裝調試,給電氣設備烘潮測量,開機試用,當40千瓦電動機拖動大型對稱式離心水泵飛速旋轉,將水庫裏的水抽上二十餘米高處,從桶粗的鋼質水管噴射而出,沿着半人深的渠道流向幾公里外的稻田時,大人小孩無不歡欣鼓舞!

神奇厲害的電激發了我的好奇心,便在腦子裏連串蹦出爲什麼?幾個小夥伴看了電機啓動運轉和停機檢測都稱讚電工師傅如何了得,我卻問些讓電工師傅心兒不爽的問題。

有一次,我指着飛速轉動的電動機問師傅:“它爲什麼會轉動呢?”那師傅看了我一眼,說:“是電追着它轉的唄”。

又一次,幾個師傅將電動機兩頭端蓋拆下,拉出轉子後給定子及繞組(線圈)烘潮,電動機久停不用其線圈受潮絕緣降低,啓用前必須解體烘潮。我見電動機裏面沒有零件便問師傅:“就這麼一根粗鐵棒(轉子)插在鐵筒(定子)裏,怎麼還轉得這麼兇呢?”

幾個師傅聽了都不理我。少頃,有個師傅對我兇巴巴地說:“你這個娃兒,問啷們多幹啥子嘛?攢勁讀書以後就曉得了!”

我被他說得臉紅耳熱有點尷尬。從此,我比其他小夥伴去得少了,即或去了也只看不多嘴,然後獨自琢磨。師傅卻喜歡兩個小夥伴,曾對他倆說:“如果你倆多點文化,我就收你們爲徒弟了!”

多年以後我想起此事:那時公社農機站的師傅都半工半農,春耕天旱纔開柴油機抽水灌田,平時都幹農活。修電力排灌站時抽多點文化的到水電局培訓電工,排灌站安裝調試由水電局工程師來指導。

農機站的師傅回答不了我的幼稚提問,便用“電追它轉”來敷衍。兇巴巴的師傅也許就是派來的電氣工程師,說話很有水平。他沒功夫也無閒情更沒必要給一個小孩講解深奧的電氣技術,卻在“兇”我的話裏啓發了我。

“攢勁讀書”對其他小夥伴宛若耳邊微風吹過,對我卻如雷貫耳成爲激勵我奮發讀書的長效劑。至於倆個小夥伴自喜沾沾的收徒之說,我猜想純屬“逗你玩兒”。

要解開電之奧祕只有讀書,初三學物理鑽電學我如飢似渴。那時,每月計劃供應的煤油不夠我夜夜點燈讀書!我媽唸叨:“你在學校還沒讀夠哇,還點起燈來讀?”

後來的年月風調雨順,排灌站很少抽水,白天打米磨粉,夜晚孤獨清靜,我常去給守機房的人作伴而借光夜讀。幾個小夥伴在小學先後輟學,我讀完初中也“超齡”回鄉務農,但我堅持自學高中三角函數,並以它爲工具探究電學。

1977年,再給我上學的機會。我將水利電力校作首選志願,卻因“服從調配”被交通部屬航運校“捷足先登”。後來在電氣化程度較高的新型拖輪當水手、舵工,有空便跟電工學技術,後來改行做了我熱愛的電工!

50年前的“自然放養式”教育,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今天的家長望子成龍,不計成本採取“強力填鴨式”重複教育,過度培養孩子的結果是造成浪費,適得其反!

每個孩子天生富有好奇心,家長應洞悉孩子的興趣愛好,有所掌控才能趨利避害!爲此,應學古代孟母不惜三遷,啓發誘導孩子向有益的方向發展。

應啓迪、激勵、引導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據說楊振寧曾在中學時代讀了一本趣味物理學,因此愛上了物理學,最終成爲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不惜花錢爲孩子報滿興趣班四面出擊,不如針對孩子的特點提個建議,薦本好書,給句忠告,啓迪激勵孩子拼搏專攻,改變命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