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餘秋雨先生的文章,始於1999年在溫州街頭流浪時從地攤上8塊錢買來的一本《文化苦旅》,跟那個時代很多人一樣一讀之下便不肯撒手。這本書從此隨我一塊兒顛沛流離,被翻成了一包渣還珍藏如儀,直到若干年後終於有閒心逛書店才知是盜版。

從那時起,餘秋雨先生凡是大陸出版的散文集,都被我逐一收入囊中,並且在相當程度上改變着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傾向,影響着我的閱讀鑑賞和判斷。

在多數讀者都熟悉的那幾部散文集諸如《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長河霜冷》之後,秋雨先生又陸續推出幾部新作《摩挲大地》、《尋覓中華》、《中國文脈》、《何謂文化》等,皆在第一時間攬爲珍寶。

這九本文集,基本構成一部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完整視角,並同時深具文學美感。

其中的很多篇目,都值得反覆賞讀。若說讀書有癮,那麼餘秋雨先生和他的系列文化散文是第一個讓我上癮的作家和作品——他們共同開啓了一個普通讀者對“文化”的認知與接受的雙重溝通,讓我幾近癡迷。

正是這種癡迷的推動之下,讀完先生所有的文學作品之後,我仍意猶未盡、興致勃勃而又不自量力的把目光投向他的專業寫作領域。

於是《中國戲劇史》、《藝術創造論》、《觀衆心理學》、《舞臺哲理》以及專論崑曲藝術的《笛聲何處》等著作亦紛紛進入我的書架。

對這幾本戲劇理論專著,一開始我多少帶有愛屋及烏的初衷,純粹爲收藏而收集。

有趣的是,最後竟然也讓我跟都小說一樣,完全沉浸在一種文學欣賞的享受的狀態下反覆閱讀,跟那幾本散文集一起,幾乎達到摩挲把玩的地步。

能夠把原本枯奧深澀的理論闡述也調理得美輪美奐、誘人至深的語言大師,餘秋雨先生是我所瞭解的第一位。另一位是南懷先生,研究方向不同,文化風格不同,精神風貌不同,卻都是浙江人。

對我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美妙的緣分,也印證了餘秋雨先生關於閱讀的“同構關係”那幾點很受鼓舞的論述。

由此延伸,《偉大作品的隱祕結構》也不可遺漏的進入我的藏書目錄。通過深愛的作品,必然把關切熱點引向作品背後的作家本人。這是閱讀的本能驅使,也是深入探究作品深層內核的需要——無論是專業研究還是一般性趣味瞭解。

秋雨先生似乎深明讀者內心因而早有準備。《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兩部自傳性長篇記憶文學作品的適時推出,極大的滿足了我對這位跨時代文化巨擘(頗帶偏愛性質的個人評價和預言)高度成就的背景探尋熱望。

從這兩部作品中我看到成就一位文化巨人的種種偶然與必然,也看出成長環境對構建一種深沉的文化心理和精神人格、發展一種高度的文化創見和專業素養所施加的不可逆轉、不可抗拒也不可複製的帶有上蒼偉創性質的神祕力量。

直到後續出版的《極端之美》中,又目睹秋雨先生把“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書法、崑曲、普洱茶”概括爲品味東方文化精粹靈性之美的標本,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把讀者的視線從曾經熟悉的歷史與古典話語引向現代和未來、從文化觀察與思考引向自然與生態。

還有包括《重大碑書》、《遺蹟題額》、《莊子譯寫》、《屈原譯寫》、《蘇軾譯寫》、《心經譯寫》等六卷本合輯的《餘秋雨書法系列叢書》,讓讀者赫然震驚於秋雨先生文化研究、文學造詣之外,還隱藏深厚的書法藝術功力。

讓人看到一個古往今來都極端少見的文化靈魂健全人格的高度呈現。

閱讀餘秋雨:領略文化邏輯上的創見和語言風格的魅力

餘秋雨先生書法手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