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在孙权看来,刘备不仅未配合自己作战,还可能会发展到威胁自己上游安全。这在孙权看来,刘备不仅未配合自己作战,还可能会发展到威胁自己上游安全。

摘要:刘备的抗曹“言词响亮,战场沉寂”态。这在孙权看来,刘备不仅未配合自己作战,还可能会发展到威胁自己上游安全。孙权不满之余,必然又添戒心

关羽频繁向东吴示好,孙权为何还要夺取荆州?

正文:

关羽“失荆州”,一般多说是因关羽没有认真执行“北拒曹操,东联孙吴”的政策。但笔者以为关羽“失荆州”的关键不在“联吴”失误,而在于进攻襄樊失败。但这个失败的责任,不应由关羽一人负责。

一、联吴抗曹,非关羽能及

关羽先在“联吴”方面失误,继而在襄樊之战中失误,终致蜀汉失去荆州的看法,历经岁月,在中国人心中几成定论。但“联吴”对关羽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为明了此点,先澄清几个问题

1、联盟不对等

刘备于汉献帝建安六年,被曹军击败投靠刘表时,人马不过数千人。刘表将新野划给刘备驻防,但“疑其心,阴御之”。及得诸葛亮为谋主,方与刘表的长子刘琦结盟,兵力稍有增长"。

到建安十三年,刘表死去,曹军南下时,受刘琦、刘备共同影响,襄樊部分军民随刘备赴江陵,但在当阳被曹军击溃。因曹操急于夺江陵,刘备得以脱险至江夏与刘琦、关羽会合。

刘备此时地不足一郡,统数万新败之众,与孙权的实力不成比例。刘备夺得益州前,孙、刘关系同刘表、刘备间关系相差无几。

正因孙、刘间非平等伙伴关系,故孙权此后怀有“备负我”的心态。关羽一人言行,无法改变孙权这种心态。

关羽频繁向东吴示好,孙权为何还要夺取荆州?

2、孙权必得江陵

孙权赤壁之战后,仅据南郡(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县东)。不久,因他洞察到“守江必守淮”的规律,为全力夺淮水地区,将南郡划给刘备防守。

至此,荆州郡,曹操得南阳(郡治宛,今河南南阳市)、章陵(郡治章陵,今湖北枣阳县东),

刘备得长沙(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市西南)、桂阳(郡治郴、今湖南郴县)、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零陵县北)、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县西)与南郡,孙权的上游安全操在刘备手中。

刘备反对孙权攻益州,使孙权敏锐地感到“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规划将落空,收回江陵就成为他保障上游安全的必要步骤。

为求对淮水的控制权,孙权倾力与曹军争合肥地区。据《三国志》中记载,从建安十三年至建安二十四年的11年间,孙、曹围绕合肥的战事为7次。合肥地区称得上是无年不战。

孙权多年苦战,自己所得实效不多,反而给刘备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刘备跨据荆益后,双方裂痕扩大,收回江陵就成孙方上下的共识。

鲁肃历来被认为在孙、刘联盟中是鸽派人物,其他如吕蒙、陆逊等无不想夺取江陵。孙权君臣在此问题上,只有时机的考虑,无取与不取的分歧。

即使关羽做出“为王前驱”态,也不可能改变孙权取江陵的既定方针。

关羽频繁向东吴示好,孙权为何还要夺取荆州?

3、刘备抗曹不力

孙、刘联盟的政治基础是抗曹。刘备在赤壁战后是否积极抗曹,应从言行二方面考察。从政治主张角度看,刘备的态度是积极的。从实际作战角度看,则说不上积极。

在孙、曹连续作战的11年间,史籍中记载刘、曹作战仅此三次。这有主客观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注意力在保江陵、入益州,没有主动对曹军发起进攻。

从客观方面说,曹操视刘备为孙权附庸,孙权不断在合肥挑战,曹操的注意力在合肥地区,未将刘备作主要对手。

刘备的抗曹“言词响亮,战场沉寂”态。这在孙权看来,刘备不仅未配合自己作战,还可能会发展到威胁自己上游安全。孙权不满之余,必然又添戒心。

关羽频繁向东吴示好,孙权为何还要夺取荆州?

由于刘备“跨有荆益”的战略与孙权“尽长江所极”的战略都规定江陵为必占之地,双方战略图谋有根本性冲突。

因而,关羽在“联吴”中不可能作实质性让步。但他为防止孙权利用边境纠纷挑衅,多年以礼对待鲁肃、吕蒙的示好举动,就是尽最大努力维系联盟关系了!"。

至于当孙权提出孙关结姻的要求时,关羽施以谩骂,则是看穿了孙权要将自己女儿作人质的伎俩。结姻与否,都不会改变孙权取江陵的决心。

参考文献:

《先主传》

《诸葛亮传》

《 吴主传》

《鲁肃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