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8)

提起香菱这个名字,似乎有好多话要说,但一时又不知从何而起。

香菱是《红楼梦》众女儿中出场最早的一位。是曹氏“特笔”安排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给每一位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但又往往被读者所忽视、遗忘,因为在整部《红楼梦》中,她一直以一种若隐若现的方式存在,让你想不起来却又忘不了。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真应怜”的谐音,她是姑苏望族甄士隐年过半百才得的独生女,从小长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是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千金小姐。只因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花灯社火,不料被人贩子拐走了。自此,士隐、封氏夫妇昼夜啼哭,思女构疾,日日延医疗治,英莲也从此由小姐沦为被拐丫头,颠沛流离,受尽磨难。

甄家因祸而起却又祸不单行,葫芦庙炸供失火,将可怜甄家烧成一片瓦砾,士隐病夫疾妇只能回自己田庄上去安身,却又天灾难避,水旱不收,投靠岳父又遭冷眼,夫妻二人贫病交集,境况合目可见。

简叙甄家如此,略作梳理。

甄士隐一家因祸而起(霍启丢失小英莲之时起),原本殷实美满的甄家开始走上衰败,直至家亡人散。此并非仅仅是甄士隐小家的变故,它早已向我们间接表明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所隐寓之真事,而以“假语村言”来避免当时的文字之祸。曹氏是想通过甄士隐梦中所见的这幅对联着意提醒读者,同时也通过此联点明甄家的不幸遭遇和最终归宿就是贾府大家族的缩影,写甄士隐小家庭的变故就是为了向我们揭示、影射贾府大家族的没落与衰败。此乃作者以甄乱贾,以假作真的“荒唐言”,巧妙地将政治背景“真事隐去”的惯常手法。

再说英莲,原本生于姑苏望族的乡宦之家,父亲禀性恬淡,不念功名,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母亲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的小家庭,却因“有命无运”,“生不逢时”,自幼落入人贩子之手,“被拐子打怕了的”小英莲又在第四回中被那知恩不报,“饿不死的野杂种”,葫芦僧,贾雨村,已知是当年葫芦庙旁甄士隐这位恩人之孤女,却只为迁升,巴结权贵而徇私枉法,将原本可让“我今日罪孽可满了”的小英莲回到父母身边,不再颠沛流离,不再受人折磨。不料冯渊(逢冤)又被薛蟠打死,使她才脱狼窝,又入虎口,落入了这位霸王之魔掌。后来因“两地生孤木”的河东狮夏金桂出现,香菱(相怜)又一次遭到荼毒与欺凌,成了夏金桂和宝蟾的眼中钉、肉中刺,也让香菱从此改为秋菱,这夏金桂不只自己百般折磨香菱,还唆使薛蟠殴打香菱,万般无奈的香菱最终被逼得“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

虽然《红楼梦》中各个女儿都是薄命之人,但香菱是众女儿中极少有的一位,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她受禀性恬淡、深明礼义的父母的短暂教育和影响,正如庚辰本第四十八回脂砚斋所评:“细思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此等红楼女儿,集各钗之乖觉与一身,只可惜命运不济,甚至连自己父母是谁,何处人士,自己姓名和实际年龄都不知道,真是命运多舛,让人可叹可泣。

《红楼梦》第一回中我们熟悉的那一僧一道,要士隐把“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英莲舍给他时,念了四句诗:

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曹氏用了一种艺术的虚构手法,将甄家家庭命运与英莲这位红楼女儿的身世遭遇巧妙地影射了大观园众女儿不幸命运与贾府大家族进行了一种象征性的写照,从表面上看,此四句诗是写小英莲的,第一句嘲讽士隐:可笑你对女儿娇生惯养,一片痴心,只是徒劳。这也是香菱命运的第一阶段;第二句:菱花本于夏日开花,却遇上了霸占香菱为妾的“雪”,即薛蟠,这正是香菱“生不逢辰”,必遭摧残的所谓“有命无运”的第二阶段;第三四句即点明了“佳节元宵后”即正月十五,香菱被拐,不仅仅是对她走失的预言,从此便“烟消火灭”,陷入了苦不堪言的境况,也是对贾府在过完元宵节就渐渐走向衰败的预言,此四句诗实则写了贾府的世态炎凉,悲欢离合及整部《红楼梦》的盛衰兴亡。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的甄士隐,贾雨村,甄英莲,在整部小说中起引子作用的人物,个个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书中也明确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即“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贾雨村”取义为“假语存”。这也是作者想通过这样的谐音告诉读者,写此作是根据不可明示的原型写出来的。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也。”

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写甄士隐及英莲的遭遇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无助,由听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并立即注解,随之飘然而去,归隐出世的人物形象,把《红楼梦》由盛至衰最后“忽喇喇似大厦倾”这一主题通过甄士隐家庭的不幸经历这个故事中敷演出来。虽然两个家族大小异同,繁华不一,却尽皆走向衰亡的命运是一样的。

此正是作者“明修暗度,一击两鸣”之法矣。(据贺建军《从甄士隐家庭的小变故谈贾府大家族的衰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