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8-07-25

四川新聞網宜賓7月24日訊(陳正宇 胡雪 李松澤)在翠屏區金坪鎮,提起陳雲財老人,不說其所在的秀才村,就是鎮上也有好多人知道。這位有着51年黨齡的八旬老人,數次在關鍵時刻拿出決心,無私奉獻,支持政府的重點工程建設。她的願望是:“希望大家都過上幸福的生活。”

修新村聚居點 選址她家稻田

陳雲財老人小小的個子,花白頭髮,額頭上刻着深深皺紋,雖然身體單薄,但老人精神矍鑠,與人聊天思路清晰,笑起來像個孩子。

老人做的事,任誰聽了,都要伸出大拇指。

2010年,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秀才村得到了新建新村聚居點的政策關懷。

聚居點一詞,對於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村民來說既新鮮又陌生,他們不一定能理解這是政府科學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土地,集中規範管理的新突破、新創舉。但通過鎮村幹部對相關政策的宣傳普及,願意參加集中建房的農戶超過30戶,可隨之而來的選址和土地問題出現了。

經過規劃和土地部門的實地勘察,聚居點最終選址秀才村紅旗社一個小地名叫大凹田的地方。

陳雲財老人正在幹活

大凹田,在兩座山坡當中的山凹裏,是陳雲財一家的承包地,也是陳雲財一家的稻田。如果在大凹田修建聚居點,意味着陳雲財全家就沒有了口糧地。

擺在村兩委面前的是一道複雜的難題:修建聚居點是爲了改善民生,但佔地又會影響民生。經過村兩委反覆討論,最後,當時的支部書記彭坤正找到陳雲財,再次闡明修建聚居點的重要意義,說明修建聚居點對秀才村將來發展的重要性。

聽了彭書記的話,陳雲財老人心中翻江倒海。老伴去世近10年,膝下4個兒子,其中一個還有精神障礙,日子過得本就不寬裕。2000年修建鄉村公路時,她家無償貢獻出80多丈土地,地少人多的緊迫感已經壓到肩頭,如果這次又將稻田貢獻出來,兒子兒媳會同意嗎?老人心裏沒底。

一場家庭會 她把家人說服了

家庭會那天,彭坤正也去了,他作好了再次做陳雲財一家思想工作的準備。

當天的氣氛很凝重,兒子媳婦知道爲什麼開家庭會,都不願意說話。

還是老人主動開了口。“我是黨員,1967年入的黨,當時大家一窮二白,多虧了黨和國家英明領導和正確決策,田地下戶,大家過上了喫穿不愁的日子……”陳雲財一邊回憶着,一邊緩緩地對家人講述着。

“脩金邱公路我去幹過活,記工分,自己帶午飯,沒得工資,大家都願意去幹,爲啥?因爲大家心頭都曉得,修路好!”說起當初無償讓出自家土地修路,老人坦露了心聲,“這是專門爲我們農民修的路,我們世世代代都在紅旗社,我們的子孫都會得到享受,這是在給我們的子孫造福。”兒子兒媳聽得頻頻點頭。

彭坤正一看,知道事情成了——陳雲財家的家風遠近聞名,幾個兒子雖然沒有高學歷,但都是勤勞肯幹、尊重老人的人,三個兒媳也是相處融洽,與婆婆陳雲財的關係很好。老人的話一錘定音,新村聚居點的選址成了。

第二天,陳雲財和紅旗社社長就找到彭坤正,詳細商定佔地事宜,自願放棄了承包權,把稻田交給了村兩委。如今,紅旗社聚居點建設有序推進,村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奉獻還在繼續 村民家人敬她愛她

“是陳雲財老人讓大家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這事很不容易,我們都很感謝她。”紅旗社聚居點居民陽平坤說。

現任秀才村黨支部書記寧勇還沒當書記時就知道陳雲財老人的事。他認爲,老人始終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無私精神、高尚品格,爲村民謀幸福、爲鄉村謀振興、爲黨旗添彩,體現了共產黨人永恆不變的政治本色。

村民對陳雲財老人的讚頌和敬意讓兒媳陳永芬對婆婆所做的一切多了理解和支持。“婆婆教育我們要勤儉持家,苦自己也不要苦別人。作爲家人,不會給她丟臉,我們也會大力支持村支兩委的工作,起好帶頭作用。”

奉獻精神還在繼續。聚居點全面建成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又迎來了農村公路硬化的大好機遇。在老舊土路截彎取直、局部加寬工程的要求下,陳雲財家20多丈土地需再一次被徵用。

和以前一樣,陳雲財及家人沒提任何要求,老人只說了一句樸實的話:我不要人們記得我,因爲路修好了,我的子子孫孫也要享受。(翠屏區委宣傳部供圖)

作者:翠屏區委宣傳部供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