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爾頓把曼徹斯特文學和哲學學會(當時的“自然哲學”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當成自己的家,日以繼夜得進行科學研究。道爾頓的原子理論通過展示元素或原子不同比例的組合,建立了化學反應的概念,它讓化學家們知道了如何去研究這些肉眼無法觀測的小物質,它使化學在19世紀初期發展成爲尖端科學。

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1766年9月6日,約翰·道爾頓在英格蘭北部坎伯蘭的一個小村莊出生,父親是一名織工,家境貧寒。

幼年的道爾頓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僅在教會學校接受了啓蒙教育,好在教會教師魯賓孫很喜歡他,允許他閱讀自己的藏書。他把握住機會,堅持自學,並顯示出了極高的數學和科學天賦。

1778年,由於魯賓孫退休,年僅12歲的道爾頓接替了他的教務工作,但是由於工資微薄,沒幹多久他又回家重新務農了。

1781年,15歲的道爾頓到肯德爾一所自己遠親開辦的學校任教,並在那裏結識了盲人數學家J.高夫。受到高夫的鼓舞,道爾頓立志獻身科學。在他的幫助下,道爾頓自學了拉丁文、希臘文、法文、數學和自然哲學,並開始了幾十年如一日的氣象觀測記錄。

1785年,遠親退休,19歲的道爾頓成爲了學校的負責人之一。

1793年,不滿足於現狀的道爾頓在高夫的推薦下來到了曼徹斯特,受聘與一所專科學校,講授數學和物理。之後,他又通過自學,系統得掌握了化學知識,除了爲學校增設了化學課程外,還爲他以後走上化學科研鋪平了道路。

當時的曼徹斯特,處於早期工業革命的風口浪尖,城市飛速發展,交通便利,文化發達,文學和哲學學會的活動異常活躍。

道爾頓把曼徹斯特文學和哲學學會(當時的“自然哲學”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當成自己的家,日以繼夜得進行科學研究。

1803年,在一次學會的例會上,37歲的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現代化學的基石。

道爾頓的原子論,現代化學的基石

道爾頓,是當時曼徹斯特科學界的指路明燈,他的聲望主要建立在他的化學原子論上。

一個世紀以前,拉瓦錫認爲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元素,且不能再被細分,而道爾頓則把物質的最小單位叫作“原子”。

他用剪紙模型展示了他的原子論,他想象的原子是個實心的小東西,周圍包裹着熱能。他在剪紙版上用符號記下化合物的名字:用首字母代表元素的標記法。這個標記法逐漸被化學家們採納,有時爲了避免歧義,還要多加一個字母,如“氦”寫成“He”。

道爾頓的原子理論通過展示元素或原子不同比例的組合,建立了化學反應的概念,它讓化學家們知道了如何去研究這些肉眼無法觀測的小物質,它使化學在19世紀初期發展成爲尖端科學。

由於原子論的建立,1816年道爾頓當選爲法國科學院通訊院士,次年被選爲曼徹斯特文學和哲學學會會長,1822年當選爲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隨着得到的榮譽越來越多,步入後半生的道爾頓逐漸變得保守,最終走向了思想僵化,但他對科學的熱愛卻是始終如一的。

色盲症:“道爾頓症”

道爾頓有色盲症,卻因禍得福成爲最早對此進行描述的人。

在他剛剛加入曼徹斯特文學與哲學學會不久時,他就發表了一篇關於色盲問題的論文,在文章中他總結了在自己身上觀察到的色盲症的特徵。26歲時,他發現自己是紅綠色盲,從此,他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研究,並把研究結果寫入了論文。

他的論文發表後,引起了社會對色盲症的重視,此後很多年色盲症都被稱作“道爾頓症”。

道爾頓去世後,按照他的遺願,醫生對他的眼睛進行了檢驗以找出色盲症的成因,可是屍檢發現眼睛正常。直到1990年,人們對其保存在皇家學會的眼睛進行DNA檢測,才發現原因是他缺少對綠色敏感的色素。終身未娶,獻身科學

道爾頓把自己的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童年時完全通過自學取得了科學知識;在生活貧困的條件下他依然堅持科學研究;他終身未娶,將自己微薄的收入積累起來,奉獻給了曼徹斯特大學用作學生的獎學金。“化學新時代從原子論開始,道爾頓是近代化學之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