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之所以神祕,是因爲歷史和未來一樣存在未知的可能,考古發掘的不僅僅是文物,還有可以填補歷史和文化空洞記載的“物證”。就比如從地底挖出來的兵馬俑,就能讓人們親眼看到秦時的輝煌。而有些傳統文化的知識典故,在歷史上也一定有它的出處和對應的事實,而考古也能還原這些知識典故存在的原始面貌。

古墓

六十五年前吳縣的一次考古發現,就爲一個成語典故作出了歷史的支撐,在此之前對這個成語的解讀只限於“傳說”,而這次考古就將“傳說”應證爲了“確有其事”。在吳縣發現的一處一男四女合葬墓,墓主和一妻三妾合葬在一起,這種一妻三妾合葬墓其實並不罕見,古代稍有財勢的階層都有可能按這種規制落葬,所以這個墓的主人也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明朝進士。

考古

雖然這個墓的主人並非王侯將相,但這個進士的家族卻在當時很興旺,專家們在這一帶連續發掘了數十座古墓,居然都是屬於這個家族,看來在古代這裏就是他們家族的私家陵園了。可惜的是,在專家發現這裏之前早就有打洞的高手光顧過這裏了,所以儘管這裏是一個墓葬羣,考古發現卻是平淡得很,幾乎沒發現什麼能讓考古隊員們歡呼的文物。

明朝進士像

同樣,在這個進士的妻妾合葬墓中發掘的時候,專家也並未抱太高期望,他們首先開啓了主人的墓室,再依次開啓合葬妻妾的棺材。雖然在進士和其妻的棺材當中發現了一些金玉器具,但都比較尋常,夠不上“珍稀”的等級,最後一具沒開啓的是編號十四的小妾墓棺,依照古代對小妾地位和陪葬品級較低的經驗來說,這個開啓後應該也是沒啥亮眼的東西了。

古代夫妻示意圖

打開編號十四的棺材後,專家一下就被一件亮眼的東西吸引了:在這個小妾身上竟然發現有一隻“蟬”!這由純金打造的“蟬”位於小妾的頭部位置,應當屬於她生前心愛之物,數百年的古墓封存,竟然依舊能金光亮眼。專家試着將這隻“蟬”取出,卻發現這隻“蟬”並非獨立的存在,它竟然和一片玉質的樹葉連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是一隻真正的蟬趴在樹葉之上的姿態!

金“知”玉葉

稍事清理再看,專家連呼“鬼斧神工”,只見那玉質的葉子脈絡清晰、溫潤光澤,而金質的“蟬”牢牢地“定”在了這玉葉片上,蟬和葉成爲了一個整體的存在。翻轉過來又發現在玉質葉片的底部,又連着一個銀質的花托,原來這隻“蟬”竟然是一個極其工巧的髮簪!

金“知”玉葉

不久,專家確認這件玉葉託蟬的金髮簪是存世唯一的一件,而它的出土讓語言專家們興奮不已,他們在研究中曾遇到“金枝玉葉”這個成語在古代存在“金知玉葉”的寫法,這曾讓專家們一頭霧水——難道是古人寫錯了這個“枝”字麼?

民間傳說這是因爲“知”與“枝”諧音纔有此寫法,那傳說中這個“知枝”是如何聯繫起來的呢?此物的出土終於給“金枝玉葉”的傳說有了一個應證,金質的蟬兒正是“金知”,因爲蟬就是知了,而這個髮簪的玉質樹葉就是“玉葉”,這件髮簪正是基於“金知玉葉”這一傳說而設計的!至此專家才徹底解開了“金枝玉葉”的真正淵源:傳說是真的!

(文:路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