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高校,平时要兼顾学习和比赛,虽然暂时累一些,但是,一个是近在眼前的北大和北京理工等高校,一个是不平坦,有艰苦的训练,残酷的淘汰,注定会在三十岁数时离开球场,在现实的社会面前,学生选择前者,放弃“任重道远”的职业足球当然在情理之中。高考结束后,7名学生先后被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录取,没有一人选择试训走职业足球之路。

教育部一直在推进和普及校园足球,也出现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好苗子”。做为体育特长生,是选择到北大等一流高校读书,还是把踢球当做职业?

今年夏天,北京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的7名高三学生家长们,婉拒了一家中超俱乐部向孩子们发出的试训邀请,希望孩子先参加高考。高考结束后,7名学生先后被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录取,没有一人选择试训走职业足球之路。这7名学生当中,有几名已经具备国青队的水平。

曾经的职业足球之路铺满鲜花,但因为经历的种种原因,现在的吸引力已经远不如从前。家长有担心:足球运动员在出道之前要面临巨大的投入,如果家里不富裕,缺乏高水平教练、高水平赛事和各项保障,踢不进中超主力,到三十岁没踢出名堂,离开球场后怎么生存?所以,让孩子读大学更加稳妥。

学生有顾忌:踢球有风险,说不定哪天受伤,运动前途就会提前终结,被淘汰出局。相比看不到前途的职业足球,现在有机会到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读书,至少能够保证日后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下限。

体育评论员黄健翔对此有过疑问:学生们为什么就不能先踢球,等退役之后就再来读大学呢?或者边踢球边读书,无非是学位拿的慢一些,比如基耶利尼。好多国外运动员都是这么过来的呀?

黄健翔从北京外交学院英语系,因为热爱足球,毕业后到中央电视台体育部担任解说、主持的工作。他可能不理解学生的心思:如果在足球上没成效,再回去上大学,毕业后年龄大了,又有哪个岗位愿意接受他们?

北京大学也好,北京理工大学也好,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力有目共睹,考进这一类大学是多少孩子和家长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作为体育特长生,虽然在进入高校后只能选择体育专业,但是大学还会向学生提供第二专业,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进入高校,平时要兼顾学习和比赛,虽然暂时累一些,但是,一个是近在眼前的北大和北京理工等高校,一个是不平坦,有艰苦的训练,残酷的淘汰,注定会在三十岁数时离开球场,在现实的社会面前,学生选择前者,放弃“任重道远”的职业足球当然在情理之中。

不过,体育和教育从来就不能割裂。接受过高等教育,才能铸造更好更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对接到足球层面,可能会变成对足球更高层次的理解,无论是对场上局势的判断,还是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都会有独到的见解。

足球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世界高校的排名二十二位的北大在左,职业足球的机会在右,在踢球还是读书这道选择题面前,如果有机会上北大,又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和放弃呢?人大附中的学生,他们选择有没有道理?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