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偶,是每個單身人羣都會考慮到的問題,而互相契合的伴侶關係更能讓人體會幸福感。

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而愛也是人的基本情感需求,因此,選擇伴侶尤爲重要。

那些五六十歲的男人都喜歡多少歲的女人呢?個人主義

羅伯特提出互補需要理論,雖然在擇偶選擇中面臨着諸多社會屬性,如:年齡、宗教、社會地位、教育等,但當擇偶表現出的是心理層面和個人動機時,勢必是互補的,而非同一性。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角度看:五六十歲的人已經進入中老年階段,其社會行爲上更具有明顯的傾向性,不同與以前關注於個人發展的社會關係,會更加註重於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在擇偶的過程中會更傾向於選擇高水平的親密關係。

在馬斯洛的理論中的,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五六十歲的人更針對於至高人生境界所獲得的需求,他們會選擇那些能夠在情緒上爲自己提供支持的個體。

從這個方面來說,他們對溫柔、體貼、細心的女性動心,尤其是稍微年輕一些的女性,更能激發他們的保護慾望和關懷心。

從進化心理學上來看,繁殖過程中,女性年輕是最重要的優勢。

年輕的女性身體上更具有活力和健康,因此,選擇一個比自己年輕的女性伴侶能夠滿足中年男性對配偶的需求,也能夠幫助他們產生質量更高的後代(社會適應優勢)。

人際吸引力的要素

從發展一段長期並親密的關係上來看,人際吸引力是人們從普通關係發展到親密關係的首要前提。而影響人際吸引力的因素主要有:

1. 溫柔

溫柔的人普遍給人留下較好的第一印象,與這類人在相處中不會產生壓力,更具備舒適感。因此,五六十歲的男人往往會選擇那些溫柔的女性,這類人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在他們心中,“穩定”和“溫暖”是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他們想要的已不再是激情的愛,而是穩定的日常生活。簡而言之,他們更渴望家庭,更渴望被照顧和關愛。

2. 相似性

大多數人都熱衷於選擇與自己有很多共同點的人。主要體現在人格、興趣愛好、三觀等方面。

相同年紀,女性心理年齡通常高於男性。五六十歲左右的男性在心理上已經發展成熟,他們更傾向於與自己心理年齡差不多的女性。

3. 穩定性

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奮鬥意識的女性,在三十歲左右時,事業上已小有所成。

對於家庭、對於未來,她們有着更明確的規劃,既能剖析自我潛能,又能抓住事業良機。

在大量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發現:越是彼此瞭解的人,越能激發對方的喜歡。

對於五六十歲的男性而言,他們經常接觸的是和自己熟悉的人,而熟悉能產生喜歡。

4. 互補性

在戀愛和婚姻中,人們選擇與自己相反特徵的人體現較多。

因此,我們時常能看到有些人會喜歡與自己年齡相差很大的人。

同時,“成熟”也是他們擇偶標準所考慮的一項重要指標。

人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是逐漸從幼稚轉變爲成熟,雖然成熟程度在個體差異上有早有晚,但到了三十多歲,普遍變得比較成熟。

與成熟的人相處,更舒適,他們常常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並能通過溝通解決問題,會考慮對方的立場和處境。

因此,與成熟的人發展成一段親密關係是不會感到疲累的。

五六十歲左右的男性在選擇配偶時更喜歡三十多歲的女性,在這個階段的女性不僅能夠維持家庭的穩定,還能達到更高的生活質量。

他們無論在事業上有多成功,都不太可能會去尋找三十歲以下的女性,他們更加渴望幸福和一個家庭的完整性,三十歲以下的女性對未來還充滿着很多憧憬,爲人處世方面難免不成熟,甚至還會引發激烈的爭吵,往往讓他們覺得心力交瘁。

但是,多數情況下,年齡不是選擇配偶的主要限制因素。

最主要的是,雙方在一段感情中是否能夠保持穩定的關係,他們在生活中是否存在默契。

只有真正從自己內心的需求出發,而不是被短暫的激情迷暈了頭腦,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靈魂伴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