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讯(本报记者 朱淳兵 通讯员 余振华 曹祥淼 摄影报道)点亮一盏“情”灯,让诗友们感受诗词语言中情感的初心与清心;撒播一颗“情”种,让诗友们体味诗词意境中的情感的细心与倾心。11月7日,林泉诗社“诗词知识讲座”走进瑞昌市洪一学校,瑞昌知名诗教专家、原瑞昌市第二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徐授铭走进该校校园,用“情”与该校50多名诗词爱好者零距离互动。徐老师通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讲座,让诗友们在课堂上如临其境,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和熏陶。

洪一乡自古就有“文风鼎盛、文人辈出”和“才子之乡”的美誉,诗词创作是该乡最受欢迎的传统文化之一。2016年,洪一乡的诗友们发起并成立了林泉诗社。该诗社成立两年来,普及面越来越宽,诗词爱好者队伍逐年壮大。该诗社还经常组织诗友们开展参观瑞昌县苏维埃革命纪念馆、朱湾何老殿、北港茶园、洪一百姓大舞台、洪一桃花节等一系列采风活动,真切感受了洪一乡深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留下了发自内心的感慨,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

为了让诗词这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在洪一这块沃土上得到很好传承,林泉诗社决定“从娃娃抓起”,通过开展“诗词进校园”的方式,将诗社的办公地点固定在洪一学校,并且不定期邀请知名诗教专家进校园授课,受到了该校广大师生和该乡众多诗友的一致好评。

7日上午10时,洪一学校综合楼多功能电教室内,一片“诗意盎然”,该校50多名诗词爱好者齐聚在一起,聆听知名诗教专家徐授铭的讲课。讲座上,徐老师以《情为诗之魂》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从汉代戚夫人的《舂歌》到唐代诗人杜甫的《不见 》,再到宋代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多首传世名篇,徐老师的堂课始终都贯穿一个“情”字,并不时地与诗友们进行互动,同时也得到了诗友们热烈的掌声。

徐老师认为,诗人作诗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也只有那些表达出了真情实感的诗词才能真正成为传世的名篇。因此,一流的诗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的真实情感同样也会触动人的内心,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这就是诗词感人的原因所在。

徐老师还认为,由于诗人的经历不同、积淀不同,即使面对同一样景物,在他们内心引发的情感也不尽相同,由此才会产生不同的诗篇。因此,要体会诗词的情感,就不能忽视诗人的经历与他们所处的时代。

不仅如此,徐老师还分别从诗词存在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诗人在社会中的多重角色,诗人的精神传承,诗人的内心独白与现实中行动的诗人几方面对当下的诗歌的状态和诗人在当下社会中的角色问题进行了深刻透彻的剖析。

徐老师在讲座中指出,诗词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诗词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始终与人类心灵相伴的生命存在和表达方式,永远不会失去它特有的魅力。诗人还要不断提升对外的文化影响力,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徐老师的讲座,饱含对诗词的博大情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诗词的当下状态和诗人的社会角色等问题为主题,内容丰富,理性深刻。他呼吁和鼓励当代诗人应该不断地研究诗词,为时代书写,为人民讴歌,用心体验,潜心创作,多出精品力作。

徐老师的诗词教授,还具有严肃诗学上的探索和启示。作为一名知名诗教专家,无论在精神指南上,还是阅读兴趣引导上,在智慧深度上,在语言技巧上,在传承创新上,抑或在个性化审美品性上,都足资借鉴,堪为范本。

讲座上,徐老师还结合多年来的诗作经验,主张“以情悟诗、以情写诗、寄情于字”,并对当下诗词写作用比喻的方式进行形象生动地传授,加深诗友们对诗词创作的理解,引发诗友们对诗词创作的深度思考与共鸣。

链接:徐授铭,1947年出生,著名的诗教专家,1985年创办瑞昌赤乌诗社,是创办人之一,初任编委,后任副主编,直至2017年;2006年,他又是瀼南诗词学会创办人之一,任主编至今。徐授铭还是一名德高望重的高级语文教师,他的诗作散见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退休后一直在瑞昌市老年大学诗词班授课,瑞昌市第一中学、瑞昌市第二中学等多所学校经常邀请他举办诗词知识讲座。他还多次代表瑞昌市诗词学会赴外省市进行诗教交流,并开展有特色的诗词教学示范,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