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寒冬還是盛夏,好演員總會就位。 時隔兩個多月,9名優秀的演員從50位選手中脫穎而出,入圍《演員請就位》終極盛典。經過現場四位導演和評審團投票,最終演員牛駿峯摘得《演員請就位》年度最佳演員稱號,由觀衆投票選出的最受認可演員殊榮,則花落張哲瀚。

讓陳凱歌郭敬明拍“微電影”,一檔綜藝節目憑什麼撼動影視行業?

讓陳凱歌郭敬明拍“微電影”,一檔綜藝節目憑什麼撼動影視行業?

此前,陳凱歌、李少紅、趙薇和郭敬明四位導演爲演員量身定製的終極影視作品已經提前上線騰訊視頻,品質完全不輸院線電影,一時間引起觀衆熱議,郭敬明導演的《AI》、趙薇導演的《哥》更是登上熱搜;演員演技、導演功底以及對選手的點評,也成爲節目播出期間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什麼是好演員?作品不好看,演員背鍋還是導演負責?電影質感是怎麼打磨出來的?《演員請就位》不僅爲大衆科普表演鑑賞與製作幕後,也通過打破行業鄙視鏈,解開了困擾影視從業者的諸多問題。

一場演員再就業的大型社會試驗,沒有論資排輩,演技定乾坤

時間回到兩個月前,《演員請就位》首期四大導演公開爲電影選角,走上臺前的50位演員也是帶着各種各樣的標籤而來:戲齡5年,某某導演御用演員,偶像劇專業戶,年少成名獎項加身......論資排輩與明星光環是演藝圈的常態,當19歲獲得影帝的李濱,出道15年以上的鐘欣潼、明道現身時,演員席的其他青年演員也不禁倒吸一口冷氣:我要與這些人同場飆戲麼?

讓陳凱歌郭敬明拍“微電影”,一檔綜藝節目憑什麼撼動影視行業?

不管承認與否,演員行業存在着諸如“電影演員>電視劇演員>偶像劇演員>綜藝咖”的鄙視鏈條。無論從業者還是觀衆都把能登上大銀幕奉爲圭臬,因爲電影行業的製作水準與工業化程度更高,似乎理應配置更好的演員,其中又以文藝片演員格調與優越感更強。

而在劇集領域也有環環相扣的高低生態,演過名導大劇可以抬高咖位,而偶像劇演員或者跨界入行的綜藝咖、主持人和偶像們,雖然有粉絲擁躉但很難得到行業認可。

但來到《演員請就位》,流量、顏值、從業經歷等雜念均讓位於這個舞臺唯一的評判標準:演技。

其中,最令人驚喜或者說進步最大的,可能要數演員金靖。不少觀衆因爲《歡樂喜劇人》而認識這個個性鮮明誇張的女孩,喜劇女演員在市場上十分稀缺,甚至在《演員請就位》裏也有嘉賓建議金靖未成名前瞄準喜劇演員的戲路走。

但金靖的表演一次又一次顛覆了大家的想象。從最初挑戰《親愛的》悲情戲涕淚橫流,到《我們與惡的距離》裏飾演下跪到麻木的犯人母親,在郭敬明導演終極作品《AI》中更是成爲青春科幻片的女主角,金靖的多面性與可塑性讓觀衆可以完全忽略她那張也許不夠偶像化的臉,沉浸在戲劇與角色帶來的感動中。

讓陳凱歌郭敬明拍“微電影”,一檔綜藝節目憑什麼撼動影視行業?

綜藝咖的金靖、楊迪們在節目中找到更多自信,歌手出身的炎亞綸則證明了做偶像並不意味着沒有演技。

如果說最初影視化考覈飾演《琅琊榜》靖王時,觀衆依稀能感受到偶像劇演員表演不夠自然的影子,到了陳凱歌導演終極作品《理髮》中飾演理髮師學徒,你會驚訝於他的蛻變——不僅演出了徒弟躍躍欲試想接班的那股勁兒,連臺詞功底都進步了不少,甚至改掉了臺灣口音。

從最初感慨無法脫掉偶像這層皮,到如今被陳凱歌和衆多觀衆肯定爲好演員,炎亞綸、明道的成長讓我們意識到只要給予演員空間,他們完全可以跳脫大衆“不會演戲”、“戲路定型”的刻板印象。

讓陳凱歌郭敬明拍“微電影”,一檔綜藝節目憑什麼撼動影視行業?

演員行業還有一層暗含鄙視鏈是所學專業。對從業者而言,普遍認爲科班出身的演員要好過非科班的跨界者,而《演員請就位》再次打破了這層既定假設。比如童星出道卻未受過科班培訓的于小彤,通過這次機會讓觀衆拋下少年賈寶玉的印象,而看到一個極具潛力的青年演員;牛駿峯同樣不是影視院校畢業,卻憑藉每場脫胎換骨的表現獲得導演們一致認可。

此外,即便是科班畢業的王森、張哲瀚,也多少面臨轉型困難的尷尬。張哲瀚演過很多部古裝偶像劇,如果不是登上《演員請就位》的舞臺,人們無法發現原來他可以是《長島冰茶》裏的油膩小哥,或者趙薇導演終極作品《哥》裏糾結於愛情與親情的弟弟,每次演出都能帶給人眼前一亮的驚喜。

讓陳凱歌郭敬明拍“微電影”,一檔綜藝節目憑什麼撼動影視行業?

如果說表演是體驗另一種人生,《演員請就位》的舞臺則爲演員開啓了一扇門,走出這扇門等待他們的是更多機會與選擇。一盞微光足以照亮前行的路,《演員請就位》帶給演員的包容,讓影視行業的這個冬天不太冷。

當郭敬明用陳凱歌的作品贏了陳凱歌,“好導演”不止一種定義

演員們在舞臺上大放異彩,並不會讓觀衆忽略《演員請就位》其實也是一檔考驗導演的節目。好演員依賴於好作品的襯托,演員接受的影視化考覈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導演對於演員的調教以及掌鏡功力。

如果不是這檔節目,人們很難想象郭敬明和陳凱歌會同臺選角甚至點評彼此。大衆印象中的導演圈,似乎也一直存在某種隱性的等級之分:拍商業片的不如文藝片大導,而類型電影裏拍青春偶像的又被打上不夠高級的粉絲定製標籤。

但在《演員請就位》的舞臺上,人們看到導演在不同題材上展現出他們各自的專業性與敬業。僅從最後的終極作品也能看出四位導演風格的迥異:

趙薇導演的《哥》不再黑色幽默,而聚焦於親情與愛情的抉擇,郭敬明導演《AI》非常善於把握青春片與觀衆的情緒共鳴點,同時藉助科幻設定將愛情引入哲學思辨的深度。陳凱歌導演的《理髮》看似波瀾不驚卻值得回味,以紅綠燈的意象暗示人生之路在斷舍離中不失溫暖與光明。李少紅導演出乎意料拍攝了一部懸疑片《真相》,但在劇情懸念重重的同時又保留了影像上的詩意和浪漫。

讓陳凱歌郭敬明拍“微電影”,一檔綜藝節目憑什麼撼動影視行業?

從線上線下超前點映的反饋來看,觀衆對四部終極作品真的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也證明了導演風格以及作品類型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年輕導演的情感濃烈,成熟導演的雲淡風輕,作品的多元性正是電影的無邊界使然。

《演員請就位》不僅打破以往偏見讓四大導演齊聚一堂,根據節目設置還有導演互拍彼此作品片段的環節。比如陳凱歌拍攝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而郭敬明則重新演繹陳凱歌的《妖貓傳》。導演風格的不同決定了同一作品也會出現顛覆性的呈現,這種奇妙的換位讓觀衆直觀領略到影視行業內容從業者百花齊放的魅力。

而把這麼四個風格化的導演湊在一起,火花四射完全在意料之中。《演員請就位》前幾期四位導演點評影視化考覈作品,對於作品的見解和對演員的偏好時常是截然不同,有人認爲的過分煽情、難以代入,換一個導演也許就是恰到好處。針鋒相對之下對於藝術作品本身的理性討論,在當前奉行“誇誇羣”的影視圈顯得尤爲難得。

沒有正襟危坐的說教或者流於表面的提點,《演員請就位》讓導演用作品說話,在呈現真實幕後生態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導演行業鄙視鏈的消解。

打破院線電影與網絡電影界限,《演員請就位》用優質作品反哺影視行業

《演員請就位》盛典開始前,千萬觀衆已經通過騰訊視頻線上觀看了四位導演的終極作品。觀影人數累計排名第一的作品導演,可爲組內演員爭奪“年度最佳演員”稱號加票5%的權利。

此前,無論陳凱歌、李少紅還是趙薇、郭敬明,幾位導演的作品都是走院線發行。這也是影視行業約定俗成的一條鄙視鏈:院線電影從製作經費、演員陣容、特效後期等各方面均優於網絡電影,登上銀幕的作品最快一個月後才能在視頻網站與觀衆見面,網絡電影則被打上粗製濫造、難登大雅之堂的標籤。

但隨着互聯網革命席捲影視行業,無論電影製作流程、宣發渠道以及觀衆觀影習慣均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Netflix等流媒體出品的高質量網絡電影完全不屬於銀幕之作,優愛騰等國內視頻平臺的崛起助推網生內容日趨精品化,巨大的流量以及過億付費用戶讓更多資源、資金和人才向網絡端聚集,打破以往網絡電影註定不如院線電影的刻板認知。

而《演員請就位》在助推網生內容提質方面也做出了表率,節目中,四位院線導演爲各自組演員量身打造了網絡電影,並通過線上點映+線下院線點映的方式進行雙重傳播;其中網絡端的傳播無疑更加重要,觀衆線上參與投票和互動將直接影響最佳演員的評選結果。

讓陳凱歌郭敬明拍“微電影”,一檔綜藝節目憑什麼撼動影視行業?

這次院線導演的集體試水,不僅向觀衆證明網絡電影同樣可以拍出好作品,更向行業表達了專業導演願意嘗試各種媒介創作的開放態度。院線電影與網絡電影只是載體和受衆定位不同,在創作上並無高下之分。而隨着越來越多院線導演進入網生內容領域,必將助推網絡電影、網劇等走向蓬勃發展與良性循環。

作爲今年最受矚目的演技類節目,《演員請就位》的意義超出了綜藝本身,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反哺了整個影視行業。還記得《演員請就位》首期,四位導演互相問了彼此一個拷問所有從業者的問題: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還是演員的藝術?電影藝術忠於市場還是忠於自己?如今成爲演員的門檻變高還是變低?

讓陳凱歌郭敬明拍“微電影”,一檔綜藝節目憑什麼撼動影視行業?

相信這些問題在看完節目後,每個人心中會留下自己的答案。

好演員遇見好導演碰撞出的化學反應,對大衆而言天然具備吸引力與話題度;對行業而言,通過對演員的甄別、培養與塑造,呈現出中國一流導演的專業和實力,更體現了中國當代青年演員的職業素養和對錶演的赤誠熱愛,鼓勵更多從業者不忘初心,迴歸影視行業以好內容爲本的核心價值。

一檔優秀的綜藝同樣不僅娛樂大衆,而是通過向外輻射的社會意義和正向價值觀的傳遞鼓舞人心。《演員請就位》讓我們看到即便是影視行業面臨挑戰,依然有一批優秀的演員與導演堅守匠心,蓄力待發。電影人已就位,中國影視行業難道不會越來越好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