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措並舉降成本,支持中小企業政策有力延續

多管齊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再次釋放積極信號。

爲了進一步疏通政策傳導機制,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加強政策力度,一系列會議正密集召開。

12月13日,國務院召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下稱“第四次會議”)強調,要創新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考覈激勵機制,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建設,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切實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會議要求抓緊修改完善《關於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形成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制度安排。

就在前一日,國常會提出,2020年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貸款增速繼續高於各項貸款增速。

“目標更清晰,相應機制更健全,在如何推動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的具體落地上給了一些政策引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風險分擔、建立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等都是在緩解原有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風險過高問題。“風險成本一旦降下去,融資成本就可能有效降低,銀行的融資意願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他稱。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次會議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劉鶴主持,會上,作爲中小企業的代表,北京奧精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洪景、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輝、南通星球石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志城做了發言,中央高層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視和支持力度可見一斑。繼2018年8月20日,劉鶴主持召開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之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已成爲持續性的政策目標。

持續性政策目標

第四次會議指出,要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決做到“兩個毫不動搖”,堅定不移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爲企業家營造大膽創業、安心發展的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和就業穩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中小企業做強做優做精。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既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也是當前穩增長、穩就業的緊迫任務。不斷激發中小企業活力和發展動力,是保持經濟穩中向好的重要支撐。

12日國常會剛剛提出,2020年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貸款增速繼續高於各項貸款增速,其中5家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小微貸款增速不低於20%。這一增速在2019年爲不低於30%。

從30%到20%,國有大型銀行的小微貸款增速指標政策有所下調,但政策依然延續。

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反映了整個宏觀調控政策要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支持中小企業政策力度還會延續。

在經濟下行週期,中小企業最易遭受信貸擠壓效應,面臨資金問題。

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對記者表示,持續要求銀行業發力普惠型中小企業貸款,可視作逆週期信貸調控的重要手段;同時,在嚴控實體經濟槓桿的大背景下,用中小企業來承接大中型企業降槓桿釋放的信貸規模,也有利於保持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和實體經濟流動性的平穩適度。“國有大行發力普惠型貸款,既能顯著改善企業融資環境,也給其他金融機構後續跟進提供信心,一舉多得,效果突出。”

援馳中小企業需諸多合力

今年以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政策相繼落地,在緩解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上成績顯著。

西南財經大學普惠金融與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對記者表示,由於此前銀行服務小微企業一直存在信用“瓶頸”,一般都需要引入擔保、保險等輔助增信方式,但這種方式拉長了融資鏈條,推高了融資成本。

第四次會議表示,要堅定不移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爲企業家營造大膽創業、安心發展的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和就業穩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中小企業做強做優做精。其中特別提到,要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建設。

陳文認爲,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不僅是發展擔保,而是發展真正有效率的擔保,真正幫助中小企業提高資金的可獲得性,降低綜合成本。

“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數據,不能光靠財務信息,也包括行爲信息、納稅信息等,平臺整合一定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由政府牽頭主導完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把信息打通,這樣就能夠爲銀行更好的識別風險、降低風險,創造條件。”曾剛認爲。

“從企業相關數據來源看,最有價值的數據主要還是稅務數據。各地也在探討銀稅平臺的構建,一些地方政府積極推動金融大數據平臺的建設。”陳文表示。

記者瞭解到,此前,已有多省市搭建了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例如,爲了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台州市建立了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這個2014年就試點上線的平臺目前涵蓋了幾乎全方面的數據,包括30多個部門118個大類4000多細項信用信息,包括用電、用水、納稅額等體現企業經營狀況的重要指標。當地銀行都可以申請進入該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並在平臺上發佈金融產品,同時企業可以在平臺上發佈融資需求,由平臺進行供需撮合。

記者在當地調研時獲悉,該平臺可以更高效的幫助銀行了解企業實際經營狀況,通過多維度的數據對比,制定更精準的信貸方案,在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時,更有效的控制風險,避免了銀行因爲風險的不可控而對中小企業“一刀切”。

創新考覈激勵機制

2018年8月的國常會就提出,要建立金融機構績效考覈與小微信貸投放掛鉤的激勵機制。這也成爲當時會議部署進一步推進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政策落地見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四次會議對於接下來如何提升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能力和水平進行了詳盡部署。強調要創新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考覈激勵機制,這是重點內容之一。

國家統計局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小微企業數量多、逾期概率相應較高。這意味着,要激活基層業務人員的積極性,優化金融機構內部考覈激勵機制尤爲重要。

“需要金融機構優化內部考覈機制,確立盡職免責原則,調動全員積極性,多策並舉,促使中小企業金融業務儘快實現自主增長,具有商業層面的可持續性。”薛洪言認爲。

曾剛認爲,創新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考覈激勵機制等是對如何推動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綜合融資的具體落地。比如,在風險容忍度、定向降準、中期借貸便利等方面給予激勵。金融機構給企業更低的融資成本,可以獲得更低的監管成本。

此前,由於國有大行以極低利率發放貸款,一定程度上搶奪了中小銀行的優質客戶,而更加細化的考覈標準,可避免出現這種“掐尖”現象。

“在考覈大行在普惠金融貸款增速不低於20%的基礎上,也可考察客戶本身的情況。比如,是不是首貸戶,而不是其他銀行現有的客戶,要把這些指標加進去,就能夠保證20%的增量,形成普惠金融覆蓋面的擴大。”曾剛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