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張的發展歷程

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記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爲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爲書寫材料。

上古時代的結繩記事

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爲“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

西漢時期的“灞橋紙”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爲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爲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稈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漁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漁網破布劃爲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公元105年,蔡倫由淘米受到啓發,用樹皮、破布、麻纖等摻在一起造出了植物纖維紙,這是現代紙的雛形。之後,造紙技術傳到了世界各地,大大加快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東漢時期的“蔡侯紙”

近年來,中國造紙工業技術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持續提高印刷適性,實現了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造紙業依託技術進步和信息化改造,走上了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電子紙產生的由來

過去20年裏,諸如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等數字媒體平臺的迅猛發展,使人們發現,通過計算器終端獲得信息更具便捷性和互動性。由此導致了一場關於“無紙時代”已經到來的大討論,數字化手段大大減少了傳統紙張的消耗,電子紙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電子紙(Electronic Paper或E-paper),或稱“數字化紙”、“數碼紙”(Digital Paper)。它是“像紙張(或紙板)一樣,具備記憶功能並採用反射式的、可以重複擦寫的顯示器”。這種新的平面顯示平臺,由於外觀上好像一種較薄的片狀物,重量輕,可適度捲曲或摺疊,用來展示電子形態的文字與圖畫,成爲實用性強、新型的閱讀工具或載體,因此被廣泛地通稱爲電子紙。它結合了電腦和傳統紙的優點,旨在給人們的閱讀方式帶來巨大的改變。從其概念的提出到技術的逐步完善,如今電子紙不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電子報紙、電子雜誌、電子書,數字出版離人們越來越近,可以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電子紙將給人們的學習、生活帶來方便並且改變傳統的閱讀習慣。

即將帶來時代變革的電子紙

三、電子紙無處不在

電子紙和電子墨水的研究開發,至今己走過了許多年頭,使人們感到有點意外驚喜的是,電子紙的技術和應用一經突破,其勢頭就呈燎原之態,不僅在報紙、書籍、電腦和顯示器這些理所當然的載體上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在一些人們原來不曾想到的地方,電子紙也展示了它新鮮、實用、有趣的面貌。由於電子紙的柔軟性能越來越出色,因此歐盟一些國家的軍隊己經開始考慮用它來製作軍事地圖。與傳統的紙質地圖比較起來,電子地圖不僅更結實耐用,而且電子的特性使它可以達到輸入刷新、存儲、記錄的效果。此外,在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應用中,電子紙也將扮演一個越來越關鍵的角色。

約2000年前,中國東漢人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從此世界文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文明籍此曾領先世界1000餘年。今天,電子紙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勢不可擋,它將逐步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中,因此,電子紙在我們未來生活中帶來的變革將是無處不在。

浙江省社科聯社科普及課題成果

課題編號:19ZC15

課題名稱:電子紙的前世今生

負 責 人:朱志偉

工作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