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拼多多的流量分发并不以“竞价排名”(美其名曰“营销工具”)的结果为主,开放给商家的广告坑位很少,换句话说,就是拼多多不引导商家之间竞争烧钱买流量,而是鼓励商家实实在在让利给消费者,专心打磨一个低价爆款,冲出销量后会带动全店所有商品的销售,实现了消费者和商家的双赢。之所以能做到“同质价更优”,拼多多的法宝是压缩销售费用,让利于商家和消费者。

■ 文 | 鸿评论

26岁的甜甜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是同事们眼中的“时尚小达人”。2019年她有了一个新习惯,总是在下午的茶歇时间拿起手机刷一会拼多多,身边关系不错的同事发现之后调侃她:没想到你也用拼多多,和你的形象不符呀!甜甜却不以为然。

追求精致生活是甜甜一贯的生活信仰,但工作之后,甜甜不想再依靠家里的支持,越来越高的信用卡欠款让甜甜感受到了压力。看到心仪的裙子和新款的鞋子也不再立刻购买,一些更加昂贵的服饰,只会在拿到项目奖金时才奖励一下自己。

转机出现在2018年,看了太多的洗脑广告之后,甜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载了拼多多。试用之后,细心的甜甜发现拼多多上的很多商品,虽然包装和商品名称有些区别,但其实和头部电商平台上的商品都出自同一厂家,商品本身并无差异,然而价格却相差不少。

比如一些零食,拼多多常年维持在8.5折,而头部电商基本都在9.5折以上,只在双十一等大促时才有更多优惠,其他日用品的折扣差距也类似。甜甜算了一下,如果自己日常网购都放在拼多多上,每个月至少能省出一只YSL口红,一年就能省出一条爱马仕(Hermes)丝巾!

甜甜自此之后彻底投入了拼多多的怀抱,对此她有自己的一套哲学:这并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拥有更高层次的“消费智慧”,该省的地方省,该花的时候才有钱可花。

那么问题来了,拼多多是怎么做到“同质价更优”的呢? 做生意不是搞慈善,拼多多放着眼前的钱不赚,它图的是什么呢?

之所以能做到“同质价更优”,拼多多的法宝是压缩销售费用,让利于商家和消费者。商家在平台上卖东西,成本主要包括三大块:生产、物流和销售。对同一商家来说,在不同平台上销售的商品,生产和物流费用相差不大,关键差别在销售费用上。

某女装品牌2018年销售费用构成

销售成本大约占商品总成本的30%,其中最大的一块就是支付给平台的推广费用,也就是俗称的“买流量”。买流量和给消费者降价折扣共同构成了销售成本,其中前者一般要占到总成本的15%以上,因此打折的空间最多也不超过15%,考虑到要为双十一大促预留空间,因此平时的折扣力度一般都很小。

但是拼多多的流量分发并不以“竞价排名”(美其名曰“营销工具”)的结果为主,开放给商家的广告坑位很少,换句话说,就是拼多多不引导商家之间竞争烧钱买流量,而是鼓励商家实实在在让利给消费者,专心打磨一个低价爆款,冲出销量后会带动全店所有商品的销售,实现了消费者和商家的双赢。

但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给商家和消费者让利是以自己亏损为代价的。拼多多目前的商业模式使其持续亏损,2019年前三季度净亏损已达52亿元,其中三季度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同比扩大了112.7%。拼多多想让资本市场继续相信它的神话,就要尽快想办法扭亏为盈,靠什么?只能靠开源节流。从谁身上开源?必然是商家和消费者。

拼多多会不会走上传统电商“竞价排名”的老路?今天中国的头部电商平台,依靠垄断流量,向商家们兜售位置最好的广告位。平台上的商家在竞价排名的制度之下,陷入了囚徒困境。不做广告,生意就会被竞争对手抢走;做广告,大量利润都被平台拿走了,商家只能勉强维持。这种局面下,电商平台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商企业,而是一种“网络房东”,赚的是出租稀缺铺位的钱。

未来如果拼多多能走出一条新路,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保持现在让利给商家和消费者的状态,那么拼多多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者、革命者!

但是如果拼多多还是走上了老路,那么可能说明中国商业文明的积淀还不够,在现有的商业文化土壤中,还很难进化出一种高效率的电商模式。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