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16日發表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pMFC)會促進人類產生確認偏誤。研究人員還確認了是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的活動,調控了同伴的賭注對於最後賭注的影響,但是前提是二者的判斷是一致的。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偏見是如何產生的?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16日發表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pMFC)會促進人類產生確認偏誤。具體而言,對於那些不會讓自己更加相信已有觀念的意見,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就不那麼敏感。

人類傾向於忽視那些會破壞過去的選擇與判斷的信息。從政治到科學和教育,這種確認偏誤都具有重要影響,但是這種信念形成特徵背後的機制一直鮮爲人知。

鑑於此,英國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研究人員安德烈斯·卡帕斯和塔裏·沙羅特等人,此次假設這個過程可能發生在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這個位置負責的是追蹤決策信息,並在應該改變決策時發出信號指示。

研究團隊將42名成人每兩人組成一組,並要求他們單獨判斷房產的掛牌價比顯示價格高還是低。之後,被試人員根據對自己判斷的信心下注——1—60美分不等。接下來,每名被試人員進入核磁共振掃描儀,實驗人員再次向其展示相關房地產信息並提醒他們最初的判斷和賭注。隨後,他們看到了同伴對於相同房地產信息的判斷和賭注,這時他們被要求提交最後的賭注——顯示其對於自己初始判斷的信心。

研究團隊發現,當同伴的判斷確認了某被試人員的初始判斷時,該被試人會增加最後的賭注,並且最後的賭注與同伴的賭注相關。研究人員還確認了是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的活動,調控了同伴的賭注對於最後賭注的影響,但是前提是二者的判斷是一致的。

這表明,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只在二人意見一致的情況下,對彼此的意見敏感,而在不一致的情況下,敏感性會下降,而這會導致確認偏誤。

總編輯圈點

人總是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這在認知心理學中有個術語,叫“確認偏誤”。當人已經做出某種選擇後,會本能地尋求額外證據證明自己選擇的合理性。如果新的信息與原有信息不一致,人會本能抗拒。自我駁斥太難了,心理學家找出了很多方法解釋這一機制。而隨着對大腦研究的深入,其實我們能發現,很多看似不合理的行爲,都是大腦的某個部位在“作祟”。如此看來,人類的“非理性”,其實就植根於我們的生物結構中,難以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