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上所述,李渊的态度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中,无疑起了相反的作用,加剧了两位皇子的斗争,最终发生了玄武门事变的悲剧,这一切李渊难辞其咎。李渊也深刻意识到两个儿子的明争暗斗,鉴于李世民的优秀与庞大的势力,他几次想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但。

随着大唐政权的日益巩固与扩大,统治阶级内部围绕权利的斗争逐渐开始,而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围绕皇位的斗争,无疑是最为激烈与重要的。

李渊剧照

在双方的斗争中,唐高祖李渊的态度十分重要。然而,李渊却没能处理好,失去了一位政治家应有的水平。

我认为双方的斗争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李渊的态度都有变化:

第一阶段,从武德元年(618)到武德四年十二月,这一时期属于创业时期,父子三人能够齐心协力,共克强敌,争权夺利的矛盾还没有暴露出来,但李渊明显偏爱李世民。

李渊与妻子窦氏共有四子,三子玄霸早死,长子李建成大次子李世民九岁,四子李元吉小李世民五岁。

李渊

晋阳起兵之时,李渊与李世民在晋阳,而李建成与李元吉在河东,这绝非偶然。李建成年龄大,可独当一面,但与年幼的元吉在一起略显单薄,应将世民与大哥安排在一起较为合理,而李渊却将世民带在身边,所以李渊内心很喜欢二儿子李世民。

李渊称帝后,按照传统,立长子建成为太子。国之储君,无法领兵出战。李世民挂帅出征,横扫北方,出尽风头。而且网罗人才,培植势力,可以说人尽皆知,但李渊并未加以制衡,反而授予亘古未有的“天策上将”的称号,荣宠至极,更加助长了李世民的夺位野心。

第二阶段,从武德五年到武德七年六月,这一时期是李渊最为矛盾之时。天下初定,李渊也已经将近花甲之年,考虑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刻不容缓。

李世民剧照

这时的形式是:李世民势力庞大,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武贤能,逐渐形成了以李世民为首的志在夺取皇位的利益集团。

李建成则有嫡长子的合法优势得到朝中传统士大夫的支持,而且建成也学着世民的样子,笼络了像魏征、王珪、薛万彻、李艺等一批文武,并拉拢了四弟元吉,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

双方虽然针锋相对,但没有到剑拔弩张的程度,还都想通过影响李渊的想法,来确定自己的储君地位。

李渊也深刻意识到两个儿子的明争暗斗,鉴于李世民的优秀与庞大的势力,他几次想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废除建成,没有理由,建成的表现足以担当大任。看来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对于帝王来说也是一件难事。

李世民剧照

第三阶段,从武德七年六月到武德九年六月的玄武门之变,

武德七年六月发生了杨文干造反事件,让李渊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李渊是久经沙场与官场打磨的老油条,虽然事件初期训斥了建成。但很快醒悟过来,明白了这是一场由李世民精心策划的栽赃。他的态度明显倒向了李建成一边。

从此之后李建成加大了自己的力度,兄弟二人已经撕破脸皮,他们暗养武士、贿赂后宫、发展党羽无所不用其极,并发生了几次你死我活的暗害事件。双方发展到必须武力解决的程度。才酿成了玄武门事变的手足相残。

李世民剧照

那么李渊在对待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皇位这件事上,有什么错误呢?我觉得有以下两点:第一、犹豫不决。

立储犹豫不决自古有之,汉高祖刘邦犹豫与刘盈与刘如意之间。李渊的姨夫隋文帝杨坚,在太子杨勇与二子杨广之间也是翻来覆去,犹豫不决。

从国事的层面考虑:太子与秦王都有功于国家,朝中大臣因利益驱使也是各执一词,使李渊权衡起来颇为不易。

从家事的层面考虑:虽然喜欢二子,但对长子也不是恨之入骨,手心手背都是肉,如何取舍?

李渊剧照

杨文干造反时李渊对世民说:“你带兵亲自平定叛乱,回来立你为太子,可让建成区蜀地为王,蜀兵弱小,对你构不成威胁。”玄武门之变前夕,李渊对世民说:“如今建成当太子时间很久了,又没有错误,我怎能废除?你们兄弟如今闹成这样,不如你去洛阳,陕西以东都是你的地盘,你可以打出天子的依仗。”这哪里是一个政治家说的话,分明是一个舐犊情深的老父亲。

两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如此悬而不决,随着事情的发展,最终导致双方势力太大,李渊也无法左右的局面。第二、一碗水端的太平。

李渊在隋朝为官多年,深谙官场之道,平衡术玩的很好。对两个儿子也用上了这招,但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与朝廷党争不同,天下至尊只能一人,如何平衡?

李世民剧照

如果想立李世民,就该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发展势力,并与大臣们早早通气,为废除太子造势。关键时刻,要像杨坚对付太子杨勇那样,将他控制起来。而李渊,派后期李世民出征的同时又怕他过于强大,每次必派李元吉为副,前去牵制掣肘。在武德五年犹豫不决之时有派李建成带兵消灭刘黑闼,使建成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如果想立李建成,就该经常性剪除李世民的羽翼,并打压他的风头,同时树立太子的威望,以建成的能力这是可以办到的。

李渊想要一碗水端平的制衡手段,对付两个儿子起了反作用。所以,对确立储君这样的大事,必须拥立一个,打压一个,一碗水必须早早倾斜,才能确保顺利交接。

李世民剧照

综上所述,李渊的态度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中,无疑起了相反的作用,加剧了两位皇子的斗争,最终发生了玄武门事变的悲剧,这一切李渊难辞其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