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班主任,每天要拿出一半的精力放在班級管理上,任何小事最終都可能發展成家校矛盾”,這是一位小學班主任在網上教育論壇裏的一句“吐槽”,在這位老師的印象中,佈置作業、安排座次甚至運動會開幕式節目彩排,很多不起眼的小事,都會埋下家長對學校、對老師有意見的伏筆,並在某個時刻集中爆發出來……近幾年,家校矛盾已經成爲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如何能夠及時、有效、專業地化解和處理家校矛盾也成爲很多教育界人士努力的目標。

從去年年底開始,朝陽區教委掛牌成立了矛盾糾紛調處委員會,搭建了覆蓋540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區級、校級矛盾糾紛調處平臺,由教委工作人員、教育領域專家、法律專家、教育心理專家以及社區幹部等組成的專業團隊對發生的各類家校矛盾進行調解,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階段、萌芽狀態。據悉,這種由教育系統打造的專門的家校矛盾糾紛調處機制與平臺,在全市尚屬首次。

家長維權意識日益增強,教委專門成立矛盾糾紛調處委員會

緣起

各類家校矛盾每年發生五六十起

朝陽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朝陽區共有540所中小學、幼兒園,學生27.1萬餘人,教職工3.64萬人,規模大、類型多,每年都會發生各類型家校矛盾五六十起,涉及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學生在校期間的意外傷害糾紛等問題居多。怎麼能及時化解家校矛盾糾紛?保障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朝陽區教育系統探索建立了矛盾糾紛調處機制,並組建了矛盾糾紛調處委員會。

據悉,這項調處機制明確,當矛盾糾紛需要調處時,由區教委牽頭,積極搭建調處平臺,將責任督學、教育專家、街道(鄉)及社區(村)工作人員、律師、保險公司、退休法官、退休檢察官等納入其中,以保證調解的權威性、專業性和公平公正。同時還要暢通調解渠道,針對存在的矛盾和糾紛,抽派專人瞭解情況、實地調查、制定調解方案、現場調解,充分運用法律、政策、教育等手段和綜合措施,耐心疏導,協助當事人自願達成調解共識。

“及時、有效和專業的處理,是避免矛盾升級的最好辦法”,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這個機制,朝陽區教委打造了區、校兩級矛盾糾紛調處平臺,平臺由專家團隊提供矛盾化解的專業支持。目前朝陽區的540所中小學和幼兒園都配備了法律顧問,“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更加專業地處理和化解家校矛盾,把學校從面對家校矛盾的無奈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精力專注於教學。”

案例

這個孩子上課喧譁還欺負同學

家長聯名寫信要求除名

來自鼎知律師事務所的主任律師康躍紅曾參與處理過近百起家校矛盾,此前被聘任爲朝陽區教委及矛盾糾紛調處平臺的法律顧問。“近幾年隨着家校矛盾事件的頻繁發生,疲於應對成爲很多學校的常態”,康躍紅告訴記者,“朝陽區教委打造的這個平臺,綜合了專業人員力量,對於矛盾化解無疑會更加有效。”

康躍紅給記者舉了一個案例。一所小學裏一名二年級孩子,經常會在學校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有時會在上課期間拍桌子、大聲喧譁,還有用鉛筆戳同學眼睛、拿剪子剪同學頭髮等過激行爲,班裏其他學生家長怨聲載道,聯名寫信給朝陽區教委,要求把這名學生從學校除名。關鍵還有一個矛盾點是,這名孩子的父母拒不接受自己孩子有問題的現實,甚至認爲班主任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太偏激。

“這個事件被提交到平臺上後,我們的專家團隊和學校進行了多次探討和溝通,最終確定了一個矛盾調解方案”,康躍紅告訴記者。

首先,學校專門在班級裏舉行了一次特殊的專題家長會,這名孩子的父母此前多次不願參加家長會,這次也來到學校,第一次在會上聽到了其他家長對於這個孩子異常行爲的講述。“當時現場家長們的情緒一度比較激烈,也算是一種不滿累積之後的發泄吧,不過針對有家長提出的將這個孩子轉班或者退學的要求,我作爲法律專家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小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無論是孩子的父母還是學校,都不能把孩子置於接受義務教育的大門之外,誰這樣做誰就是在違反法律。轉班這種做法也同樣不可取,因爲轉嫁矛盾並不是在解決矛盾。”

隨後,教育督學和教育心理專家也就這名學生的行爲情況進行了客觀分析,並建議家長帶孩子進行心理評估,同時現場的學校領導也表示,可以由學校聘任心理專家小組,在校期間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如果家長同意也可以進入家庭,對孩子進行教育指導。

經過這場特殊家長會的“調解”,此前聯名要求將這名孩子開除的家長們的情緒得到了疏解和緩和,而這名問題少年的父母也認識到了自己孩子的問題,同意接受心理專家和學校提供的幫助,幾個月後這個孩子經過治療,重新融入了集體,並再沒有過激行爲的發生。

作爲法律專家,康躍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對於家長而言,在矛盾糾紛發生後,維權意識都比較強,這是好事,說明社會在進步,但是家長也要注意,維權也要合法合規,家長應該理解,我們的教育不是萬能的,不能把所有的教育問題都推給學校。請家長一定要尊重現行的法律,合理不合法的要求,學校肯定無法滿足。希望家長在面對家校矛盾時,能夠更加理性,採用更加合作、更加利於溝通的方式來表達訴求。”

幼兒園大門砸傷孩子

家長要求登報致歉

康躍紅還強調,無論家長還是學校,在涉及孩子的問題時都應該以孩子爲本,切忌因爲家校之間的糾紛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

康躍紅舉例說,幼兒園內有一處後門多年未用,孩子無意中看到後,在老師沒注意的情況下搖晃大門,被突然歪斜的大門砸傷,園方第一時間將孩子送到醫院並向家長道歉,後續關於醫藥費等賠償問題園方和家長也都達成了共識。但家長又向幼兒園提出了一個要求,即必須登報致歉,園方考慮以後表示不予接受。

專家團隊此時介入事件並進行了調解。“我們團隊中的兒童心理專家當時跟孩子的家長進行了深入交流,掰開揉碎講清楚如果這個事件被渲染過大,其實對孩子的心理是有傷害的,後來孩子家長放棄了登報致歉的要求”,康躍紅告訴記者,“即使是親生父母也必須從未成年保護的角度出發,來處理問題,切忌不要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讓孩子遭受‘二次傷害’。”

開設“家長網校”

探索建設家校互信體系

除了探索建立矛盾調處平臺,朝陽區教委還在進行家校互信體系的建設,“針對家長關於孩子教育問題的普遍焦慮,我們嘗試開設了家長網上學校”,陳先豹說,希望以“家長網校”爲突破口,探索建立家校互信體系,力求有針對性、實效性地幫助家長解決孩子教育過程中的困惑與困難,促進社會、學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從根本上緩解家校矛盾。

據介紹,來自朝陽教委“家長網校”的服務課程通過APP向家長進行點對點的免費推送,每個年級段的學生家長收到的課程不同,去年試點課程在53所學校中推送,家長對課程的好評率達到90%。這些推送課程由來自朝陽區的600餘個骨幹班主任以及教育專家負責編寫,內容涉及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如教孩子自己收拾書包、幫助孩子更好地在學校與同學交往等等。

“我們期待家長能夠在這些點滴學習中尋找到更適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陳先豹表示,同時也希望通過這些平臺與方式,讓家長能更加理解與支持學校的教育工作,達成家庭、學校對孩子的“共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