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暴制暴”在特定情况下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很多时候它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面对校园暴力,一味忍让只会换来变本加厉的伤害,暴力反抗有时候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方法,就像***,如果她会反抗,可能会让部分人停止,也不至落到那样的悲惨境地。而热暴力来得更狂躁,我亲眼见过一个“混得最好”的人把一个学生从楼梯上踢下去,这个施暴者站在高高的楼梯口,嘲讽的看着头破血流的被施暴者,来往的学生凑着看热闹,无一人站出来说话,这样的场景也发生的理所当然。

前段时间从朋友口中得知一个消息,“XXX疯了”,震惊之外我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怜悯。XXX是我的初中同学,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没有她的笑脸,回忆起来全是“屈辱”、“殴打”、“唾弃”这样不堪的字眼。她家庭情况不好,不知道家里还有谁,衣服总是脏脏的,身上有些味道,没有人愿意和她坐同桌,总是一个人靠着垃圾箱坐在最后。她几乎是所有人用来取笑欺凌的对象,其中有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件事,不知道她怎么得罪了班里的男生,四五个男生把她横架着从外面拖进来,走到铁皮垃圾箱旁,举高,重重的摔下去,然后大笑着看她在垃圾里挣扎,全班看着,无一人站出来说话,这样的场景好像发生的理所当然。

第二件事,冬天,很冷,她穿了一件新羽绒服,整个人眼里有了不同往日的色彩,然而下课刚出去一会,新衣服就被人吐满了口水,她哭着跑进教室,眼里那不常见的光亮变得灰败。

初中毕业后就失去了她的联系,高中从别人口中获得的只言片语也都是她如何被变本加厉的欺负,再后来就得知她疯了的消息。我甚至不道德且愤怒的想着,那些曾经欺负她的人才应该变成疯子,才应该被社会谴责,才应该日日惶恐不得安宁。

初中的时候“混混”是一个流行词,“你混吗”这句话成了大多数人见面时的讨论点,当时的学生大致分为五个等级,一等是学习又好混得又好的人,二等是混得好的人,三等是学习好的人,四等是混得不好学习好的人,五等是混得不好学习也不好的人。很不幸,我是第五等人。

面对校园暴力:打要还手,哭要大声

校园暴力分为热暴力和冷暴力两种,对于***的暴力可能更多的是冷暴力,全班的冷漠,老师的无视。大多数的冷暴力可能来自女生团体,表面的风平浪静暗藏的是血腥丛林,集体孤立是冷暴力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它不直接对你进行身体伤害,而是通过各种看似温柔实则致命的事情来针对你,让你自己从心里怀疑自我,继而否定自我,冷暴力的伤害更多是心理上的,但也是不可磨灭的。

而热暴力来得更狂躁,我亲眼见过一个“混得最好”的人把一个学生从楼梯上踢下去,这个施暴者站在高高的楼梯口,嘲讽的看着头破血流的被施暴者,来往的学生凑着看热闹,无一人站出来说话,这样的场景也发生的理所当然。

校园暴力一直都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不仅对受害者产生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对施暴者也产生一种变态的成就感,而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表现。它可能对施暴者以后的性格养成施以巨大影响,人格分裂,狂躁症,暴力狂等,都是以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爱的反义词是冷漠,面对校园暴力,我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冷眼旁观也是暴力的帮凶,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欺凌者用以避而远之,面对被欺凌者用以高姿态的怜悯或漠不关心的冷淡,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我们这些置身事外之人的一记冷漠眼神,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面对校园暴力,我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那欺压不是外人的,而是来自每一个冷漠的我们。

暴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以暴制暴”在特定情况下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很多时候它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面对校园暴力,一味忍让只会换来变本加厉的伤害,暴力反抗有时候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方法,就像***,如果她会反抗,可能会让部分人停止,也不至落到那样的悲惨境地。对暴力的使用是最无奈最嘲讽但又最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是被欺凌者对于公平的一种呐喊和希冀。

小孩子的“恶”才真正的让人不寒而栗

很多新闻曝出校园暴力的视频,我看过之后除了愤怒就是恐惧,孩子怎么能这么狠心这么坏,学校这样一个象牙塔的地方,为何会有如此残暴的学生,他们打人时眼里的狂热就像饿狼遇见猎物,骂人时嘴里的脏话不堪入耳,这样的“恶”真正让人害怕,毫不亚于杀人魔头,他们的未来是什么。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前几天刷屏的一则消息是说,有一个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其爷爷教育孩子:打要还手,哭要大声。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各执己见。有人拍手称好,有人强烈谴责。

我认为“打要还手,哭要大声”的前提是别人真的错了,而不是你先挑事还恶人先告状。在别人有意伤害你的情况下,别忍,先打回去再讲道理。口头教育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恶”吗?事实证明并不是,面对欺凌,大声说出来,反手打回去,这才是解决办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