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能坐上开国皇帝的人物,一般都是心狠手辣的角色。他们凭借自己一步步坚实的脚印,最终荣登大宝。往往在开国皇帝身边,都有许多可以依靠,可以并肩作战的手下。在一开始他们可能是朋友关系,也可能是慕名投奔。但在战乱结束,天下稳定之后,皇帝难免会猜忌手下的开国元勋。害怕他们拥兵自重,害怕他们功高震主,所以功臣的下场往往是非常悲惨的甚至家人也会受到殃及。

一、 功臣落魄之谜

中国古代是以帝王为核心的家天下统治,试想,在你的家里有一个势力很大的人住着。而你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他会将你的庭院占为己有,那该如何?自然是杀之以后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皇帝都是权力至上的,他们最不喜欢大权旁落。而这些功臣随时都有可能架空他们,那时真就成了“孤家寡人”。

1、君权至上

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与儒家结合形成了“君权神授”的概念。所以在他们心中,自己的地位是任何人都不可触动的,包括太子。但是功臣名将们,虽然对皇帝有恩,维护了他的统治地位。皇帝对他们,在没有正式称帝时还会以兄弟相称因为需要其帮助,而一旦稳坐钓鱼台便立即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一旦战乱平息,功臣们就失去了其利用的价值,可杀不可留。或者像康熙皇帝对待为其剿灭三番的周培公一样将其放逐东北,在冰天雪地里自生自灭。或者像宋高宗对待岳飞那般,随便编织罪名,在风波亭将其处以极刑。这正是因为他们手里握有兵权,一旦皇帝做的不称其心意,便会立刻谋反或者可以与皇帝作对,使皇帝顺遂他们。像为清军大开门户的吴三桂,康熙正是担心其带领汉人造反所以才不遗余力的削藩。

据《清史稿》记载周培公虽然带领家奴南征北战,平息战乱但其终究是汉人。如不加以节制,就极有可能掉转枪口指向自己。而他在汉人中又有一定的影响力,满人军队人数也不多而且多数都失去了往日的战斗能力,很有可能会使周培公变成下一个吴三桂。所以他在盛京的天寒地冻中,垂垂老矣。

2、拥兵自重

《宋实录》记载岳飞当时的口号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而且他的岳家军更是听调不听宣。高宗曾连下十二道金牌诏其返回,但他却执意不听,使得赵构龙颜大怒。本来岳飞想接他的父兄回来,就已经使其非常难堪。

而他的岳家军又自成一系,而且此时还不听调遣。这使得高宗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宋史》记载高宗曾说“鹏举此人,多留无益”。本来岳飞在朝中就遭人猜忌,而高宗难免会担心其领军于黄河以北独立建国。

岳飞四次北伐获胜,收复建康,湖北六郡,名扬洞庭。此等丰功伟绩,使其势头正盛如日中天。而原本就对他不放心的高宗,此时早已动了杀心。眼看收复中原在望,赵构却因此而力主讲和。他深深的感受到了来自武将的威胁,于是便令秦桧等人诬告岳飞“主张不进,犹如叛国”。高宗趁势夺去了他的兵权,没有兵权以后便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终岳飞以谋反罪在大理寺狱中被奸人谋害(宋史中并未出现风波亭记载)。

软弱无能的南宋,就像一个羸弱可欺而又刚愎自用的中年男人。对外,他任人宰割受了委屈之后便只能回到家中对着亲人发泄,拳脚相加。岳飞一心只求尽忠报国,却忽略了统治阶级对他的态度。最终,英雄殒命,虽然岳飞沦为了阶下囚但其爱国英雄的美名万世流传丝毫不影响其民族英雄的称号。

二、 历朝功臣皆寂寥

功臣由于触及了皇帝的痛点,使其感到威胁所以不论其心性如何,做法如何往往得到的待遇都无法与之功勋相匹配。自汉朝开始,就有了大肆杀戮功臣的先例,到唐太宗时期虽然他也杀过功臣—侯君集,不过那是其咎由自取。

但是剩余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也大多被赋予闲职。比如,《旧唐书》就记载秦琼在李世民登基后便不再被重用过。其实他是因为,过度的效忠于李渊,自然会被边缘化。历史上最著名的对待功臣案例,

1、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本身大周武将,柴氏对他过于倚重,所以其上位之后积极吸取教训,重文轻武。而且他对拥护其称帝的功臣非常忌惮,害怕他们像推举自己一样再另选他人。《丁晋公谈录》,详细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

夜不能寐的赵匡胤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方法,他借叙旧之名宴请之前部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他突然长吁短叹。众臣工问其原有,太宗且说是因兵权之事,使他寤寐思服。接着石守信就表示愿意解甲归田,回乡养老。随后王审琦等曾力主兵谏的高级将领皆附议,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请乞骸骨。

通过这一顿饭就使得赵匡胤又重新掌握了兵权,消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而交出军权的将领也大都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像赵普,更是被封了万户侯,从此吃喝无忧做个潇洒的员外郎。赵匡胤对待功臣的态度还算是比较好的,虽然功臣们没有持续的享受高官厚禄但至少能善终。

从此“杯酒释兵权”,便成为对待功臣的美谈。虽然武将们一时在内心接受不了,但逐渐的习惯了恬静田园生活总好过步步陷阱的朝堂。并且赵匡胤也并未做的太绝,还是履行了与石守信和王光琪结亲的承诺。

2、狡兔死,走狗烹

相较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朱元璋的奋斗史更加可歌可泣。他本身农民出身,位列九五,自然对于手下部将的依赖性更强。刘伯温为其出谋划策,徐达为驱元军破陈友谅,蓝玉追至捕鱼儿海荡平北方祸患。但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被谋反或者暴毙而亡。朱元璋为何要杀他们呢?一是朱标为人敦厚仁义而其威望也很高,他英年早逝之后皇太孙朱允炆年纪尚小。而朱元璋则已年迈他担心这些爷爷们会借机谋反。

其二是因为朱元璋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这使得其心胸狭隘,而其一路坎坷走来看惯了权谋之术。他担心这些昔日的左膀右臂,有一天会把这个皇帝架空。凌驾于皇权之上。朱元璋前后共斩杀文官武将四万五千余人,以刘伯温之死开始。刘伯温,名刘基,通晓天文地理,智商极高。曾创作了《烧饼歌》,以推测后世发展。朱元璋曾称赞其为“唔之子房矣”足见他对刘伯温的依仗。

但这个前算五百年,后晓五百载的人物却终究难逃命运。朱元璋听闻刘伯温病后,便命诡计多端的胡惟庸为其抓药。其心可见。吃了药之后,刘伯温病情日益加重而亲人为其采买的药石也一概不吃。他应该早已通晓缘故,所以在死前将奏折给了儿子使其呈给皇帝。

就是这样一个时刻忧国思君的股肱之臣,也还是难逃命运的折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其能力太大朱元璋对他不放心。说起屠杀功臣最多的一次,还是“蓝玉案”。蓝玉和太子朱标交好,如果朱标不死蓝玉则必不会死。本来蓝玉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王牌,但朱标死后蓝玉娇纵跋扈、居功自傲,在《明史》中记载他确有谋反之嫌。原因是向朱元璋递奏折,但未曾批复。这其中是否另有隐情,我们无可知晓。

但是蓝玉遭受了极刑,并且株连九族。平日与他交好的,都被称之为“同党”。朱元璋借此,大开杀戒共斩杀文官武将一万五千五百余人。如果说杀刘伯温是因为其能力太大,那么蓝玉之死与其自身的原因是分割不开的。历朝历代,立了大功之臣子就必须要先想好退路,以免身首异处,祸及满门。古代是中央集权制,皇帝想如何便如何,不用经过正规的司法审判。所谓的“三司会审”也是如同虚设一般,而国家制定的法典也是“刑不上大夫”。因为法典就是为了皇帝服务的,所以自然不会对其造成约束。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就像美国的乔治巴顿将军死的也是非常莫名其妙。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是绝对不可能允许功高震主的现象发生。这会使他们惴惴不安,历史上对待功臣较好的几位帝王屈指可数。一是秦始皇,因为他自信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掌控部下,二是刘秀,他是“位面之子”有天助自然不用担心。还有较为仁义的李世民和以柔克刚的赵匡胤。

三、结语

兔死狗烹的剧目在历史上一遍遍的重演,只要封建集权存在这种现象就无法避免。所以斩杀功臣的帝王,都是极其不自信的表现。高处不胜寒,到了那个位子上人的心性极有可能发生变化。无须多言帝王之过,毕竟如果你我在君位,未尝能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清史稿》

2、《宋史》

3、《唐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