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朝時期,安溫兩家的後裔一直無法入籍,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蘇祿王國早已經成爲一個統一的王國,當時的蘇丹也正是東王歸國長子的後裔,他在前來朝貢的同時,也收到了來自於德州同族後裔的請求,拜託他想法解決他們的國籍問題。蘇祿蘇丹的請求獲得了清政府的批准,自此安溫兩家人成爲了中國的子民,二十年後的1753年,也就是乾隆十年,在西班牙人的步步緊逼之下,蘇祿蘇丹又來給乾隆打報告,請求把本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圖,試圖倚仗清朝的天威抗拒西班牙人的入侵態勢,但這次的乾隆卻委婉拒絕,打碎了德州和蘇祿兩家族共處同一幅龍旗下的美好夢想。

2013年10月20日凌晨,蘇祿蘇丹賈馬魯爾·基拉姆三世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因“器官衰竭”病逝,享年75歲。

69歲時,他爲了競選菲律賓參議員,欠下了大筆債務,爲此成爲了“全世界最窮的蘇丹”。

早在他去世之前的幾個月,他的弟弟兼王儲拉賈穆達·基拉姆帶着200多武裝分子來到了馬來西亞沙巴州的東部一個小村莊,向馬來西亞趕來圍剿的當地警方發起了衝擊。他們的目的在於宣稱:請交還我們的故土!

蘇祿王國的前生:

十世紀之前的蘇祿羣島和整個菲律賓地區,是落後於整體東南亞地區的存在,沒有任何關於國家的記錄,社會組成方式更多的是一個個巴蓋朗部落,和巴蓋朗之間的鬆散聯盟。

十世紀之後,該地區纔開始逐漸受到了來自於中國、印度、阿拉伯的文化的影響。

蘇祿王國是一個國祚相當漫長的東南亞國家,在元代的時候,菲律賓南方的蘇祿羣島上,就有關於蘇祿國的記載,但有足夠證明,當時這裏的人們還沒有處於一個統一的國家。當時伊斯蘭教已經傳到了這個地區,中國古代典籍裏形容當地的人們“本性質樸”,過着與世無爭的生活,主要以靠海喫海的海洋捕撈業爲生。

我國元代史籍《大德南海志》(成書於1304年)中,將它的名字稱爲“蘇錄”,到了元代著名學者汪大淵寫下《島夷志略》(成書於1349年)時,更是詳細記載了蘇祿古國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物產,它所翻譯成的“蘇祿”一詞一直沿用至今。

到了十四世紀中期,那時候的蘇祿仍然還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國力已經開始崛起,並很快轉入擴張主義,《明史·蘇祿傳》記載,洪武年初,蘇祿發兵侵襲浡泥(也就是今天的馬來西亞的沙巴州和文萊所在地區)國,獲得大勝。

小國國王后裔在華600年,後代3000人,本國末代君主6年前剛剛病死

也是在同一時期,這裏迎來了第一位伊斯蘭教士阿爾·馬赫敦,之後到來的凱利瑪爾·馬哈茂德在這裏建立了第一座清真寺,伊斯蘭教取得了這裏的王公、貴族和平民們的普遍認可。

1390年,一位來自蘇門答臘一個蘇丹國的王子拉齊汗·巴金達(Rajah Baginda)率兵進入蘇祿,當地人一開始反抗了一陣,當聽說他是擁有共同信仰的蘇丹後,便停止反抗,轉而擁戴他做了新首領。

直到明朝永樂年間,蘇祿古國仍然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其國內至少有三個分區統治者甚至更多,爲什麼如此言之鑿鑿?是因爲他們三個人都踏上過明王朝的土地。

蘇祿三王的中國行:

永樂時期的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在於宣揚國威,對各地區小國或小政權,大多采取薄來厚往的原則,朱棣得到了天朝上國的政治滿足,小國君主可以從朱棣這裏得到巨大的實惠,能夠從明王朝的這種大型活動中得到足夠的經濟利益。

也正是在這種經濟利益驅動下,各小國的使節隨着鄭和船隊來到中國,叩謝天恩,領賞而去,作爲天朝上國,當然也很希望除了使者,也能有些勇敢喫螃蟹的君主,他們親自前來叩謝的意義往往要比舉辦一次永樂大閱兵還要來得有代表性。

蘇祿三王的來臨就迎合了永樂帝的這種心態,獲得了盛大的歡迎。

1417年(永樂十五年),蘇祿東國首領巴都葛·叭答剌、西國首領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國首領叭都葛巴剌卜三人,率領340多人的使者團,帶着珍珠、寶石、玳瑁等海洋特產等禮物登船啓航,先後輾轉浡泥、滿剌加、真臘、占城、泉州,幾乎繞着今天的南海九段線走了上萬裏纔來到了中國。我們現在還知道《流浪地球》裏的救援隊走同樣的路到蘇拉威西,大概只用了幾個小時。

小國國王后裔在華600年,後代3000人,本國末代君主6年前剛剛病死

到達北京時,他們受到了明王朝永樂帝的熱烈歡迎,代表團團長蘇祿東國首領巴都葛·叭答剌遞交了國書性質的金縷表文,按照明朝的規矩,永樂帝當場封他們爲王,巴都葛·叭答剌是東王,其他二位是西王和峒王,明王朝國內雖然不搞異姓王,但萬里之外既然送來了赤忱之心,這種象徵性的王爵之位完成可以當做名片一般想發幾張就大度的發上幾張。永樂帝甚至不顧叭都葛巴剌卜是一位女性,也照發峒王名片不誤,足可見他對於異域男女平等主義的尊重。

蘇祿東王的悲劇:

三王在京師待了接近一個月,京師的繁華與島國風光自是不可同日而語,流連萬分難以割捨,但你們這種外藩王在大明王都呆的時間久了朱棣心裏肯定也會嘀咕,他們只好戀戀不捨踏上歸途。

船隻行到德州附近,東王巴都葛·叭答剌忽然患病不起,剛剛停船休整,沒等查明病情,東王遽然而逝。

外事可無小事啊,消息報到朝堂,永樂帝也甚爲惋惜,下令在當地找了一塊好地,把東王安葬於此,建陵立碑,仍然按照大明的規矩,賜諡號“恭順王”,並輟朝三日,以示哀悼。讓東王隨行的長子都馬含繼承了東王的爵位,並和其他兩位王者的隨行全都回國,而“特許王妃葛木寧、王次子安都魯、三子溫哈剌等十人,留居中國守墓三年,賜祭田數頃,免納租稅。”

小國國王后裔在華600年,後代3000人,本國末代君主6年前剛剛病死

明王朝對待東王的安葬事宜可謂是悉心體貼,事無鉅細,根據東王后裔的集體回憶,當時爲了選擇一塊風水寶地,施行了“稱土”的辦法,連續在德州附近各地稱土,最後選定了最重的土壤所在地——現在的德州的北營村附近,興建王陵。爲了照顧王妃和兒子們的生活,還專門從歷城選了陳咬住、馬醜斯、夏乃馬三家回民,幫忙耕種土地、看守王陵。

三年守孝期限過去,王妃在與兒子們的家庭會議上做出了一個決定,不走了。

回老家幹嘛?也無非是打魚潛水過這那種相對原始落後的純天然日子,明王朝對咱們也不薄,有房有地有奴役,還有你們的老父親的陵墓在這裏,反正你大哥也能獨立撐起咱們蘇祿東國的朝政,咱們也就別回去添亂了。

小國國王后裔在華600年,後代3000人,本國末代君主6年前剛剛病死

蘇祿東王的中國後裔:

王次子安都魯的後裔改姓“安”、王三子溫哈剌之後改姓“溫”,德州一地的安、溫家族逐步形成,但他們兩大家族源出一脈,並不通婚,而是和陳、馬、夏三家通婚,五家人各司其職,抱團發展,後來的安家溫家繁衍最盛,後代們也都大多成了當地農民,發展到現在,已經地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多省市,最遠的到了臺灣。

在明朝時期,安溫兩家的後裔一直無法入籍,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蘇祿王國早已經成爲一個統一的王國,當時的蘇丹也正是東王歸國長子的後裔,他在前來朝貢的同時,也收到了來自於德州同族後裔的請求,拜託他想法解決他們的國籍問題。

蘇祿蘇丹的請求獲得了清政府的批准,自此安溫兩家人成爲了中國的子民,二十年後的1753年,也就是乾隆十年,在西班牙人的步步緊逼之下,蘇祿蘇丹又來給乾隆打報告,請求把本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圖,試圖倚仗清朝的天威抗拒西班牙人的入侵態勢,但這次的乾隆卻委婉拒絕,打碎了德州和蘇祿兩家族共處同一幅龍旗下的美好夢想。

到了咸豐年間,也正是在剛鬧太平天國運動的那一年(1851年),西班牙人佔領蘇祿古都和樂,切斷了清朝與蘇祿古國最後的宗藩體系的通路。

安溫兩家族的後人現在已經發展到了至少三四千人之多,他們之中,曾經出過一位溫性舉人,後來官至道臺,民國時期馮玉祥手下的安樹德,就是老東王的第十五代孫,他官拜國軍中將,中原大戰後表示“堅決不認第二個爹”,選擇下野隱居。

小國國王后裔在華600年,後代3000人,本國末代君主6年前剛剛病死

留在德州北營村一帶的蘇祿東王后人,雖然已經融入了中華文明,但自幼還會在當地清真寺裏接受伊斯蘭教的基礎教育,但當地的清真寺建築風格卻與傳統的寺院並不一樣,從明朝興建時,就採取了紅門青瓦的中國傳統建築結構,連同保存完好的蘇祿王陵,都帶有明顯的中國傳統文化痕跡。

小國國王后裔在華600年,後代3000人,本國末代君主6年前剛剛病死

蘇祿王國的建立與沉淪:

東王去世四十年後的1457年,另外出生在馬來西亞柔佛地區的一位阿拉伯人阿布·巴克爾與蘇祿的一位酋長的女兒結婚後,他自封爲蘇祿蘇丹,建立了蘇祿王國,巔峯時期,蘇祿王國包括了蘇祿羣島和巴拉望島,以及加里曼丹島的東部。

關於加里曼丹島的東部領土,有這樣一個歷史淵源,1658年,蘇祿蘇丹幫助文萊蘇丹國弭平了一場內戰,作爲報償,文萊就把加里曼丹島的沙巴北部及東部割讓給了蘇祿蘇丹。

1878年,英國貿易公司和蘇祿國王簽署了協議,租借了蘇祿在沙巴的土地。1888年,沙巴成爲英國保護領,改稱北婆羅洲。1963年馬來西亞擺脫英國獨立,英國卻把北婆羅洲改回沙巴,並送給馬來西亞成爲大馬的一個省,事先根本沒有徵求蘇祿蘇丹的任何意見。

英國之所以無視蘇祿蘇丹,是因爲時移世易,那時候的蘇祿國已不國,已被菲律賓吞併了。

從十六世紀開始,蘇祿蘇丹帶領着他的子民與與西班牙人苦苦糾纏三百多年後,他們又遭遇了最大苦主,美國人打贏了美西戰爭,搶走了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利益。

1899年,美國以強大的肌肉強迫蘇祿國簽訂了“巴特斯”協定,取得了蘇祿王國的宗主地位。4年後的1903年,經歷過美菲戰爭後,美國順手牽羊,在蘇祿建立了“摩洛省”,開始對蘇祿實行軍事統治,蘇祿蘇丹的權力大爲受限。

到了1915年,美國駐菲律賓摩洛省總督同蘇祿蘇丹基朗二世簽訂協定,蘇丹被迫放棄在蘇祿的世俗統治權,僅保留宗教領袖地位,自此後,蘇祿事實上被併入了菲律賓。

話說馬來西亞建國後,針對佔沙巴州便宜這事兒也樂得裝糊塗,只是按照英國人當年的方式,每年給蘇祿蘇丹後裔一點象徵性的租金(1600美元)。

本文開頭的描述,即是蘇祿“末代”蘇丹生命最後時刻的掙扎,作爲當地宗教勢力的象徵,他早已失去了任何世俗權力,蘇丹本人在年輕時涉獵廣泛,喜歡唱歌和舞蹈,愛打網球還當過電臺DJ,爲了謀生,還開過魚類加工廠,曾經是蘇祿第一個把活魚出口到日本香港等地的成功商人。

小國國王后裔在華600年,後代3000人,本國末代君主6年前剛剛病死

後記:

事實上,除了自稱的蘇祿末代蘇丹賈馬魯爾·基拉姆三世,活躍在蘇祿當地的蘇祿蘇丹後裔還有很多,但除了末代蘇丹賈馬魯爾·基拉姆三世的王儲弟弟,沒人能夠“勇敢”的站出來試圖以武力解決沙巴祖地的歸屬問題,大部分只是提提抗議,聲索馬來西亞政府歸還他們的祖地。

菲律賓官方倒是爲此與馬來西亞爭執了很久,但他們自己佔有蘇祿王國這事兒自己都說不清楚法理,遑論代表蘇祿王國去爭取沙巴主權了。

蘇祿蘇丹的後裔近年來多次來到德州參拜王陵,也有德州蘇祿東王的後裔代表親自來到蘇祿參觀他們祖先生活過的土地,大家的膚色、服飾已經存有不同,甚至語言也根本不通,但見面的時候仍然有着濃重化不開的親情。中國的蘇祿東王的後裔中的有些人近年來也在憂心着去強行聲索沙巴土地的親族們的命運,他們雖然早已成爲中華文明的一份子,但正是出於六百年前那次萬里朝貢的巧妙之旅的淵源,使得他們打開了視野和格局,願意成爲中菲友好交往的民間使者。

參考資料:

《明史·蘇祿傳》《清史稿》

張榕博:《守陵六百年,他鄉亦故鄉》

王守棟: 《蘇祿王后裔家族文化研究》 《紀念蘇祿王訪華六百週年》

梁志明:《東南亞古代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