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7年底《集結號》公映以後,中國影視界便颳起了一股“狙擊風”。只要是戰爭片,甭管是反映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時期,幾乎都“無狙不成片”。甚至還推出了《我的兄弟是順溜》這樣的狙擊神劇。在這些影視劇中,無論是狙擊理念、還是服裝道具,皆頗多穿越之處。至於狙擊戰術,則更是錯誤百出,牛頭不對馬嘴,幾乎到了“挑對都不容易”的地步。謬種流傳,害人不淺。

令人欣慰的是,2018年春節期間火遍全國院線的《紅海行動》,是一部由專業人士全程指導的,在細節上極度精益求精的軍事大片。據瞭解,片中蛟龍一隊所展示的各種戰術動作,都是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的真實寫照。在這部被廣大軍迷譽爲“新時代軍教片”的電影裏,特種作戰中的狙擊與反狙擊,佔有相當份量的戲份。雖然片中亦有少許藝術誇張,但並不妨礙人們以此爲例,去梳理特種作戰中的狙擊要訣。

“一隻耳”是一個相當於教練的狙擊手

第一要務

狙擊的目的是什麼?一名神槍手暗中放冷槍,這是很多外行對狙擊的理解。不少軍迷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知道狙擊手射殺的對象,應該是戰場上的重要目標。

公路伏擊時,“一隻耳”在槍身下墊了個沙包,增加據槍穩定性。

這種理解不能說全錯,但卻是不全面和有失偏頗的。尤其是特種作戰中的狙擊,控制戰場,爲分隊指揮員提供及時準確的戰場信息報告,爲決策提供依據,纔是狙擊小組的第一要務。狙殺戰場上出現的重要目標,消滅對已方構成的重大威脅,是爲完成第一要務而實施的手段。絕不能因爲貪功戀戰而本末倒置。

《紅海行動》主要描述了五場戰鬥:公海解救人質、工廠接應僑民、公路途中遇襲、小鎮浴血苦戰和機場搶奪黃餅。第一場戰鬥中,由於大多數船員被海盜集中關押在駕駛艙裏充當人質,蛟龍一隊雖控制了左、右側駕駛艙門,但苦於無法露頭觀察,沒法準確掌握艙內情況。穿牆雷達這種高科技裝備雖可隔牆探測到人體熱源,卻無法識別敵我,因此只能靠塔乘直升機的狙擊小組在繞飛貨船的過程中,通過望遠鏡確認駕駛艙內敵我人數及站位,通過無線電對講機將這一至關重要的信息傳遞給隊員們。在隊長楊銳下定進攻決心,要求各位置同步攻擊時,又是狙擊手利用自己身處直升機上,能對艙內情況一筧無遺的獨特優勢,率先打響了第一槍,不僅一舉擊斃了位於駕駛艙正中、身前有人質遮擋的海盜,消滅了隊友們難以第一時間制服的危險目標,而且成功分散了另兩名海盜的注意力,爲隊友一舉突入駕駛艙,在確保人質完全的情況下一槍斃敵創造了條件。

在工廠接應僑民的戰鬥中,蛟龍二隊主力負責留守車隊,保住撤退點,而蛟龍一隊的狙擊組則搶戰制高點,負責控制整個戰場,掩護隊員們由工廠露臺突入廠區。期間叛軍發起汽車炸彈襲擊,隊長楊銳聽到街面上的爆炸聲,第一時間通過對講機,從狙擊組那裏瞭解戰場實況。街面上叛軍和政府軍打成了一鍋粥,有生目標不少,但狙擊組卻始終一槍不發。因爲街面上形成了僵持局面,局勢尚屬可控。此時如貿然加入戰團,會提前暴露狙擊位置,影響掩護隊員及僑民們撤離任務的完成。而這恰恰是狙擊組的主要任務。在隊友們掩護僑民們衝出工廠,在槍林彈雨中奔向車隊的過程中,狙擊組只開了三槍。第一槍擊斃的,是準備按下汽車炸彈遙控器的匪徒。一旦對方得逞,隊友和僑民們性命堪憂。第二槍打倒的,是離正在拆彈的醫務兵陸琛最近,正端着AK47向其瘋狂掃射的匪徒。此人利用汽車作掩護,蛟龍隊員們在街面上的其他支援火力很難第一時間消滅這個威脅。第三槍命中的,是一個跳上皮卡,操縱雙聯裝MG3機槍向我方瘋狂掃射的亡命徒。這個目標若不及時解決,已方火力將完全被對方壓制,解救行動將會付出極大代價。

公路遇襲反伏擊的戰鬥中,蛟龍小隊被敵迫擊炮和居高臨下火力壓制,唯一的出路是掩護狙擊小組快速繞到側翼搶佔制高點,設法消滅敵重火力,重新控制戰場。片中正是狙擊小組摧毀了敵殘存迫擊炮陣地,並將敵方狙擊手兼炮兵觀察員擊傷逐出戰場後,蛟龍小隊才得以轉危爲安。

在小鎮浴血的戰鬥中,狙擊小組同樣被賦予了控制戰場,尤其是保證隊友撤退通道的安全。戰鬥打響後,狙擊小組用精確的遠程火力,在支援隊員戰鬥、掩護其撤退作出了突出貢獻。當狙擊小組被敵狙擊手壓制後,蛟龍小隊立刻陷入了困境。狙擊小組在突襲戰鬥中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在最後的黃餅爭奪戰中,蛟龍小隊僅剩四名隊員還能堅持戰鬥。如果不是其中的狙擊小組襲佔塔臺,從那裏居高臨下同時爲在兩個方向上孤軍奮戰的隊友提供遠程支援火力,恐怕這兩名隊友一個也回不來了。

雙人小組

影片中的蛟龍小隊,統共只有8名成員,而狙擊組就佔據了其中兩個名額。在最後的黃餅爭奪戰中,狙擊組甚至佔了參戰人員的半數。在人力資源極爲緊張,不少特戰隊員必須一專多能、身兼數職的情況下,爲什麼要在特戰小隊裏配置雙人狙擊組?不可以讓狙擊手單打獨鬥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爲雙人狙擊組比單個狙擊手更有效率。

雙人狙擊組由一名主狙擊手和一名觀察員組成。觀察員承擔着觀察戰場、爲主狙擊手指示目標、併爲其實施精準射殺提供距離、風速等一系列必要的精準數據。當然,掩護主狙擊手射擊,以自身暴露爲誘餌,爲主狙擊手誘出戰場上的隱蔽目標,必要時接替主狙擊手,也都是觀察員的重要職責。

就戰場觀察效率而言,兩人同時觀察肯定比一個人觀察更全面,漏掉重要目標的概率更小。由觀察者負責選定、指示目標,實時測風測距,主狙擊手就可集中精力、心無旁騖地操縱武器,戰場上的射殺效率自然更高。

以《紅海行動》爲例,公海解救人質時,直升機載着狙擊小組在貨輪前後繞飛,主狙擊手羅星將88式狙擊步槍用吊帶吊起,雖然增加了據槍的穩定性,但人槍均處於運動中的不穩定狀態,要想透過玻璃一槍命中百米開外的海盜頭部,難度極大。這種時候如果羅星還要分神去進行測風、測距、評估戰機,那麼這將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公路遇襲的戰鬥中,狙擊小組就位後的首要任務,是消滅敵迫擊炮陣地。次要任務纔是消滅敵狙擊手。因爲對手極其老練,爲儘快完成任務,主狙擊手顧順不惜打破常規,以身犯險,將頭盔頂在槍托上伸出隱蔽點,誘敵開槍後還脫離隱蔽位置快速躍進,吸引敵狙擊手連續射擊。在確定敵狙擊手位置後,顧順讓觀察員李懂壓制敵狙擊手,掩護自己首先消滅敵迫擊炮陣地。這是一個極爲正確的選擇,因爲敵迫擊炮對我車隊的威脅,要遠大於敵狙擊手。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能瞬間做出如此冷靜的判斷和決策,足見狙擊手的戰術素養。同時這也顯示出雙人狙擊組的優越性。如果顧順單槍匹馬,那他在同時面對這兩個目標時,顧此失彼的概率將會大增。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觀察手李懂任務繁重,要爲主狙擊手提供各種戰場環境數據。

最能顯示雙人狙擊小組優越性的,是在小鎮上雙方狙擊手的對決中。在公路伏擊戰鬥中被顧順削去左耳的敵狙擊手(以下簡稱“一隻耳”),選擇了一個極爲隱蔽的位置,從一個極爲刁鑽的角度暫時壓制了顧順。幸虧觀察員李懂與顧順拉開了一段距離,在另一個位置從窗玻璃的反光中發現了“一隻耳”潛身的位置。苦於當時聯絡中斷,因此李懂在自身槍法和槍械均力有不逮的情況下,連發兩彈打在“一隻耳”隱蔽位置的外牆上,爲顧順指示目標。 “一隻耳”作爲一個極富戰場經驗的狙擊手,雖然左耳廓被削掉,紗布包住了耳洞,但子彈擊中外牆皮的動靜應該還是能聽得到的。一發子彈打過來還可以認爲是流彈,但接連兩發打在相近的位置上,像“一隻耳”這樣的老手應該已經明白,自己被發現了。正確的選擇是立即轉移,但如此一來就無法繼續壓制顧順,喪失戰場優勢。就這麼稍稍一猶豫,就被顧順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一舉將其擊斃。由此也可以看出,單人狙擊手在面對雙人狙擊小組時的尷尬和無奈。若不是有李懂的作爲,顧順被壓制後亦不可能扭轉戰局。

潛入隱蔽

在戰場上,狙擊手一旦被敵人發現,必然會招來敵火力的瘋狂壓制,不僅無法完成任務,而且自身安全堪憂。因此隱蔽進入戰場,隱藏好自身行蹤,是完成任務的前提。由於狙擊手的機動能力不突出,而且首要任務是控制戰場,爲分隊指揮員提供及時準確的戰場信息報告,因此狙擊手必須先於其他單位進入戰場,必要時應得到隊友們的掩護。

在工廠接應僑民的戰鬥中,街面上戰鬥正酣,車隊前進受阻,隊長楊銳定下了從毗鄰的居民樓樓頂索降進入工廠天台的決心。率先行動的既不是突擊手、也不是機槍手,而是雙人狙擊小組。只有在顧順、李懂佔領制高點,控制了相當區域的戰場後,其他六名隊員才分兩批依次索降。同樣,在小鎮浴血的戰鬥中,只有當狙擊小組就位,切實控制了撤離通道後,其他隊員才化妝潛入人質關押地點,展開營救行動。搶奪黃餅時,狙擊小組兩名成員分工協作,控制了簡易機場的塔臺,獲得了視野良好的狙擊位置後,隊長楊銳和機槍手佟莉纔開始接敵運動。公路遇襲時,狙擊小組乘車高速機動,盡收居高臨下的伏擊者眼中。爲掩護顧順、李懂儘快到位,楊銳將能找到的煙霧彈朝敵伏擊陣地悉數打出,爲的就是迷茫對手視線。這都是現實中戰術的真實寫照。

隱蔽地提前進入戰場,只是狙擊組完成任務的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戰場上儘可能隱蔽地潛伏下來。同樣是潛伏狙擊,特種作戰和野戰環境下正規作戰雖然原則相同,但細節上卻有諸多差異。

顧順的瞄準鏡上套着濾光格柵,可防止鏡片反光暴露位置。而且他左手臂彎過來托住槍身,增加了據槍穩定性。

例如,在特種作戰的環境下,特戰分隊的狙擊小組不大可能穿着吉利服,利用地形地物和植被潛伏几晝夜,靜候獵物出現。特種作戰的交戰距離,在大多數情況下較野戰爲近,而且交火更趨突然短促,這都給特戰分隊狙擊小組的戰場隱蔽提出了特殊要求。以《紅海行動》爲例,除了公海解救人質那場戰鬥,在其他幾場戰鬥中,顧順那支R93戰術狙擊步槍,以及“一隻耳”手中SVD狙擊步槍的瞄準鏡鏡片上,都蒙上了一層網眼僞裝布。可別小看這塊不起眼的“破布”,它的專業名稱叫“濾光格柵”,作用是防止鏡片反光暴露狙擊手位置。非但如此,“一隻耳”還在SVD槍身上,纏上了與周邊環境融爲一體的土黃色布條,消除了金屬槍身可能產生的反光。這些都是富有經驗的狙擊手在戰場上隱蔽自己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隻耳”也在瞄準鏡和槍身上纏上布條,防止反光。

有人覺得如此蒙上鏡頭,會影響狙擊手的觀察視野。實際上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爲狙擊鏡的焦距很長,完全可以透過布上的縫隙看到敵人。除此之外,你若認真觀察、細細琢磨,會發現敵我雙方狙擊陣位的選擇,看似隨意,其實頗有講究。

把槍直接架在觀察員肩上,這是實戰中的一種應用射擊方式。

除了僞裝,狙擊位置的選擇也很重要。其原則是在滿足視野開闊、控制區域足夠廣且射擊死角較小的前提下,要儘可能隱蔽。在工廠接應僑民的戰鬥中,顧順選擇了樓頂天台作爲陣地,但卻沒有把狙擊步槍直接架在樓頂邊的護欄上,而是後退一步,將槍架在了李懂的右肩上。這是在耍酷嗎?不,這是不夠理想條件下的變通措施。樓頂固然視野開闊,但狙擊手若趴在樓頂,將槍架在護欄上,槍管伸出牆體,那麼在百米開外的敵人抬頭仰視,因爲背景是天空,所以狙擊手的位置將一覽無遺。由於時間緊迫,狙擊小組來不及下到頂樓房間裏尋找更佳的狙擊點,因此採用後退一步,槍架在觀察員肩頭,槍管不伸出牆體外的變通措施,儘可能減少自己提前暴露的可能性。

工廠接應僑民時,顧順並未將槍架在樓沿護欄上,而是後退一步架在李懂肩上,這是爲了隱蔽

在公路遇襲的戰鬥中,無論是顧順、李懂,還是“一隻耳”,都沒有將自己的狙擊位置選在山頂棱線上,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片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狙擊點,莫過於小鎮浴血的戰鬥中,“一隻耳”的選擇。他在擊傷顧順、李懂後立即轉移,將自己新的狙擊位置,選在房間靠牆的陰影裏,離牆體和窗戶都有一定距離。而且他進入房間後,並沒有在窗口露頭觀察,僅將窗戶打成了半開狀態。架槍後槍口離窗戶亦有一定距離。在這個位置上,他可以清晰地觀察到顧順的位置,從容地予以壓制。因爲這個狙擊位置選擇得太過刁鑽,戰術素養極高的顧順被對手壓制後,一時竟也束手無策。

後退一步,不讓槍管伸出牆體,增加了自身的隱蔽性。

細節講究

狙擊戰鬥,尤其是特種作戰中的狙擊戰鬥,追求的是一槍斃敵,因爲許多情況下不可能給你補槍的機會。而影響命中的精度的自然和人爲因素極多,這就要求狙擊手不僅平日裏要勤學苦練,而且戰時要思慮慎密,注重一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細節。

在《紅海行動》中,顧順和“一隻耳”均戴了手套,但卻不約而同地將食指上的手套給剪掉了。這是爲什麼呢?戴手套的目的除了保護手掌,防止因手心出汗而導致握持武器不穩。不過,織物纖維和金屬間的摩擦係數很小,非常影響射擊時的手感,而且一個不小心就容易走火。因此狙擊手們纔會剪掉食指上的手套。

同樣爲了防止意外走火的,還有在片中,只要還不打算射擊,狙擊手們都不會將食指伸入扳機護圈裏。這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是戰場上總結出來的血的教訓。

羅星將槍用吊帶吊在直升機上,增加據槍穩定性。

爲保證據槍穩定,在公海解救人質時,羅星將自己的88式狙擊步槍用吊帶吊在直升機上。公路遇襲時,羅星有幾次據槍時,將自己的左臂彎過來,架住槍身,這也是爲了增加槍身的穩定性。“一隻耳”在公路伏擊時,若仔細看,會發現他在槍身下墊了一個小沙袋。這是爲了增加SVD槍身與據槍點間的接觸面積,同樣增加了據槍的穩定性。在小鎮浴血的狙擊對決中,“一隻耳”第一個狙擊位置的選擇,是在一間平房的房頂上。當時時間緊迫,他順手抓過一件晾曬的羊皮襖鋪在木箱上,然後再將狙擊步槍架上去。可不要小看這個不惹人注意的細節,木箱線條平直堅硬,SVD狙擊步槍的護木底部呈圓弧過渡,若直接把槍架上去,槍身護木與木箱的接觸點面積很小,據槍時容易滑動。而木箱上鋪上一件羊皮襖後,架槍後護木與支撐點間的接觸面積就大多了,據槍的穩定性大爲提高,爲精確射擊提供了前提條件。

據槍前,“一隻耳”將一個羊頭骨放在桌上,槍管加在羊頭骨上,增加據槍穩定性。

“一隻耳”第二個狙擊位置,選擇在房間靠窗的陰影裏。當時牆邊有張桌子,但他並沒有直接將槍身架在桌沿上,而是隨手取過一個羊頭骨放在桌上,再將槍管架在羊頭骨上。如果仔細看片,你會發現這個羊頭骨頂部有一塊深度不算大的凹陷處,SVD的槍管恰恰就架在這裏,這無疑比直接架在桌沿上據槍更穩定。

“一隻耳”在據槍前,將一塊破爛的羊皮襖架在木箱上,這樣可以增加據槍的穩定性

筆者當年軍訓打靶時,習慣於摒住呼吸再擊發。但細看《紅海行動》,你會發現片中的狙擊手在擊發時,都處於呼氣狀態,而不是吸氣或憋住氣。這是因爲人在呼氣時,無論身體還是心理,都是最放鬆的時候。這種狀態下輕釦扳機,實現“有意識擊發,無意識響槍”,才能最大限度地不破壞瞄準線。

《紅海行動》中狙殺的敵人爲數不少,但細究之下,在公海營救人質和黃餅爭奪戰中,羅星射殺海盜和李懂狙擊支持佟莉的匪徒,都是一槍爆頭,命中的是眉心位置。而在其他戰鬥中,尤其是小鎮浴血,顧順連續狙殺匪徒時,命中的多爲對方的胸腹部。這僅僅是種巧合,或是爲了追求視覺效果的藝術誇張嗎?其實不然,這裏面大有講究。

在解救人質的情況下,無論如何必須讓匪徒瞬間斃命,否則其手臂神經和肌肉不自主的痙攣抽搐,都有可能觸動扳機造成人質傷亡。而要做到這一點,子彈就必須命中其大腦的運動反射神經區。這個區域位於眼睛後方,直徑不足6釐米,因此狙擊手必須瞄準對手的眉心開槍。

而在小鎮浴血奮戰時,狙擊手擔負的是支援任務,必須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裏擊斃儘可能多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像在靶場訓練時那樣從容射擊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是概略射擊。爲保證命中率,瞄準面積比腦部大得多的軀幹部位射擊,就成了不二選擇。

本文作者 :楚千夏,公衆號“這纔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衆號“這纔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衆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纔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衆號名亦爲“這纔是戰爭”,歡迎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