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龍門客棧》《繡春刀》等影視作品的熱播,再加上貼吧等陣地的熱烈討論,明朝的宦官、東西廠、錦衣衛成了人們茶餘飯後探討的一個引爆點,比如明朝的宦官魏忠賢他就與東廠、錦衣衛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原本是混混的他自從揮刀自宮後,憑藉着花言巧語入宮爲太監,在皇宮裏因眼光獨到與天啓帝的乳母客氏扯上了對食的關係,依靠着這層關係再加上會來事很快在皇宮混的風生水起,可惜登上權力之巔後不學好,不想着爲君分憂,而是想着怎麼排除異己,獨斷國政。物極必反最後他的人生結局在《繡春刀》等影視作品中都有着直觀的體現,至於他的幫兇東廠、錦衣衛則成了他的催命符。

縱觀明朝整個歷史東廠、錦衣衛也被人用有色眼鏡看待,認爲是他們間接摧毀了大明帝國,既然這些機構的存在不利於國家的運行,那麼明朝的歷代帝王爲何不把這些機構取締呢?

(一)錦衣衛

若說取締其實最早成立於朱元璋時期的錦衣衛就差點被泯滅於歷史中,錦衣衛前身是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後來朱元璋爲了鞏固集權統治於1382年設置錦衣衛(“明初,置拱衛司,秩正七品,管領校尉,屬都督府。後改拱衛指揮使司,秩正三品。尋又改爲都尉司。洪武三年,改爲親軍都尉府,管 左、右、中、前、後五衛軍士,而設儀鸞司隸焉。四年,定儀鸞司爲正五品,設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罷儀鸞司,改置錦衣衛,秩從三品……”《明史》中關於錦衣衛的由來),並在原有職能基礎上特別賦予其兩個新的職能一個是偵察與逮捕,另外一個是典詔獄,也就是說賦予了他們直接抓人下獄的特權。

錦衣衛設立之初的確幫助朱元璋處理了許多重大案件,比如胡惟庸案、藍玉案等,雖然錦衣衛功勳卓著,但因缺少監管,錦衣衛在實際的辦案過程中經常存在濫用職權,依勢作寵之態,爲了避免錦衣衛尾大不掉,朱元璋於公元1387年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

原本錦衣衛的職能就到此終結,誰曾想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不滿朱允炆的削藩之策,靖難起兵,結果還真讓他成功了。雖然成功但畢竟不是名正言順得來的皇位,爲了監察天下,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朱棣不顧朱元璋禁令又重新恢復了錦衣衛,自此錦衣衛成爲了明朝歷代皇帝的標配。

(二)東廠

東廠的設立也與朱棣有關,前文講到朱棣的皇位來路不正,爲了監察天下,爲了獲知大臣們的最新動態和言論,他覺得身處宮外的錦衣衛並不能將信息立馬傳達給自己,而身處宮內的宦官因出入之便可以免去這層顧慮,另外恢復錦衣衛的職能,他也深知錦衣衛的存在弊端,而引入一個新的機構則可以監視錦衣衛,使兩者互相掣肘,互相監視,可以防止一家獨大,東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至於朱元璋生前所立的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禁令,朱棣早已將其拋到九霄雲外了,從此太監亂政成爲了明朝的一大特色,並且明朝的滅亡也與太監逃脫不了干係,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朱棣自是不知道了。

公元1420年,朱棣設立 “東緝事廠”,簡稱“東廠”,首領由所寵信宦官擔任,一般稱爲廠公或督主。至於東廠的人員則是由宦官和從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它的最初職能就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不同於錦衣衛的是它沒有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只有偵緝、抓人的權利,但到了明末隨着東廠的勢大,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除了上述職能之外,東廠還有一個特權就是監視整個天下,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更甚者東廠可以不經司法審判,直接逮捕、審訊,爲此東廠還將監視的不同工作種類起了不同的名稱,比如監視朝中各部官員會審大獄及錦衣衛拷訊罪犯者名爲“聽記”,在各處地方官府訪緝者名爲“坐記”,還有某位官員有何舉措,或某城門捕得要犯,胥吏記錄上報東廠者名爲“打事件”。

因有特權之便,東廠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沒少製造冤假錯案,朝中正直大臣被他們錯殺的也不在少數,這也是我們在影視作品中常見的東廠飛揚跋扈的緣由之一,而魏忠賢、王振之流擔任的就是這樣的位置。

(三)西廠

看過李連杰、陳坤、周迅等人主演的《龍門客棧》的應該對其中一個情節不陌生,原本勢力滔天的東廠在面對西廠督主雨化田的時候慫的不能再慫,被人破門而入,指着鼻子訓斥也不敢出聲,影視作品中的西廠就是在明成化年間異軍突起的另外一個特務機構。

這個機構的成立也是非常偶然的,明憲宗我們都知道他幼年時代正好處於明朝由強盛到衰落的過渡期,自己的父親明英宗與自己的叔父明代宗因爲權力問題起過不少爭端,他自己也差點被廢,所以幼年的他心裏充滿着不安全感,及至登基這種不安全感也伴隨着他(有着戀母情結的他寵幸比自己大17歲的萬貴妃就是最好的例證),而這個時候京城出現了一系列的神祕案件,而這些案件的矛頭都指向他,最後雖然想弒君的妖道李子龍被處死,但也無形中加深了明憲宗的不安全感,爲了防患於未然,避免這種事情再度發生,在他的指示下西廠成立。

他給予宦官汪直的命令是從錦衣衛中選人喬裝成平民,出宮伺察,而汪直認爲這是一個不錯的晉升機會,所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他到處捕風捉影,蒐羅了不少所謂的“祕密消息”報告給明憲宗。明憲宗不明就裏認爲這些消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公元1477年西廠成立,汪直爲爲提督,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爲廠署總部。因爲有着明憲宗的特意關照,西廠的軍官主要從錦衣衛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几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龍門客棧》的故事就取自於這段時期,西廠一時風光無兩,東廠進入低調隱忍期。

汪直的這種以替皇帝刺探消息爲名,構置冤案,大案的做法很快引起了朝臣的不滿,以內閣商輅爲首的朝臣聯名嚮明憲宗陳述汪直的十大罪狀,明憲宗收到奏章後爲之震驚,西廠被撤銷,但罪魁禍首汪直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罰。

事情過去一個月後,汪直又被明憲宗啓用,西廠又死灰復燃,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汪直仗着明憲宗的寵愛愈發肆無忌憚,並且屢興大獄,氣焰囂張到連兵部尚書都可以隨意辱罵的地步(直每出,隨從甚衆,公卿皆避道。兵部尚書項忠不避,迫辱之,權焰出東廠上)

物極必反,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引起了明憲宗的警覺,在明憲宗的干預下汪直被調出京城,西廠解散。雖然在明武宗時期,西廠又出現了一次,但隨着劉瑾的倒臺,西廠也被隨之撤銷,至此從未再出現。

(四)錦衣衛、東廠、西廠三者之間的關係

它們都是明朝的內廷偵察機構,相同的是三者皆遊離於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以外,直接聽命於皇帝,執掌“詔獄”,是皇帝的耳目;不同的是錦衣衛主要有外臣武將擔任,而東、西廠則是由內臣宦官擔任,且東、西廠的人員組成大部分是由錦衣衛抽調;三者之間的隸屬關係是平級,但由於宦官更容易得勢,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是以在影視中我們經常看到錦衣衛聽命於東、西廠這一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