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的情感明信片

馮小剛這代人,絕大多數已經進入退休狀態,目前仍然奮鬥在第一線的基本上都是名人了。1958年出生於北京的馮小剛,因爲其獨具特色的喜劇片和情感真摯的情感電影,而爲廣大觀衆所喜愛。在以賀歲片《甲方乙方》成名之前的馮小剛,是退伍軍人、是美工、是編劇、是相聲作者,更是經常找不到北的電影投資人,他和王朔、葉京、馬未都等人的好夢,並非是揭露社會黑暗面的那些影視劇,卻是要從月亮背後走向陽光下的歡樂,無論如何,葛優、張國立的笑聲,讓馮小剛和影迷充分認識到了馮小剛。

喜劇達人馮小剛,於是也有了更大的舞臺,去訴說他的情感。《一聲嘆息》裏有人到中年萬事休的不耐,《手機》更像是手雷,而《非誠勿擾》系列則是爲整整一代中年人、微老人叩問“尚能愛否”、“如何活着面對自己的歸途”,再到《只有芸知道》以楊採珏神似似山口百惠卻沒有她的電視劇角色那麼激烈的癌生活、《只有芸知道》便是馮小剛的情感明信片,所得即所得,愛和風景一樣純淨,未來和過去一樣始終在愛的現實中。

美術功底深厚的馮小剛,給《只有芸知道》帶來“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的藝術質感。馮小剛的電影故事基本上都不架空,很紮實的站在大地上,以活生生的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活和生存,不用過度闡釋也很有價值。馮小剛閱讀社會和書寫電影的能力,十幾年來一直是與觀衆最能達成默契和會意的電影人,尊重觀衆是出發點也是最高目標。馮小剛的電影品質精準,到達率很高。隋東風的原型是馮小剛的老戰友、助理張先生,他和妻子的愛情並不因爲時間的過去而褪色。馮小剛把他人生中遇到的、看到的的,轉述爲電影。

京腔京調的馮小剛,這個人是中國的,崛起於草根之間,行走於市井凡俗。《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等等電影,說起來都是話題之作,但是主人公依舊是平凡的普通人,即便是所做的事情有擔當,也是所處時代的小人物,他們的命運與時代緊密在一起。《非誠勿擾2》裏面孫紅雷出演的角色幾乎就是王朔本人,他的夫子自道便是很達觀的看待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非誠勿擾》給了北海道鄔先生長長的鏡頭,也是嘆惋身不由己的滄桑,面對時光的流去,不能不百感交集。

弱水三千,這一瓢就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間永恆,自然長在,新西蘭的美景給了隋東風這代人最美好的沉浸。對於時間來說,人永遠是不同的,看不盡落花、賞不完的秋月,天涯共此時,共此時的人卻人鬼殊途。慟哭也罷,安心也好,《只有芸知道》越平淡越柔美情感也越是有力量。《只有芸知道》是去掉了搞笑的《不見不散》,相識、相知、相愛、相對、相望,愛是什麼?有太多種定義和說辭,《只有芸知道》大約就是王陽明的意境,“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愛便是如此,你有愛時,愛和那花一樣在。馮小剛通過《只有芸知道》的抒情,在2020年代即將來臨之時做了又一次情感方程式的解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