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臉識別技術日漸成熟,“刷臉時代 ”正在到來。人們可以 刷臉進站 、 刷臉取款 、刷臉支付 、刷臉報到 …… 與此同時,個人信息安全也面臨着風險: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可能潛藏安全風險和隱私泄露問題。 大多數人認爲,科技進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便利,但在信息即價值的數字社會,相關部門要嚴格保障個人信息安全,亟須立法規定刷臉數據的使用邊界,不能讓人臉識別技術成爲法外之地。 一些企業都宣稱其研發的人臉識別技術準確率超過 99%,但是專家指出,這是在一些世界知名人臉數據庫比對中取得的成績,在現實的運用中,人羣樣本更大,不同光線、姿態、分辨率等等條件會對人臉識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準確度也同樣會大打折扣。 生物識別技術在我國蓬勃發展,但我國尚未建立相應的安全監管機制,“個人信息即價值”,在我國隱私環境不夠清爽的背景下,人臉識別技術也會出現侵犯個人隱私的風險。例如有人就擔心不法分子可以通過僞造人臉的方式騙過人臉識別技術實施詐騙。大量的用戶“人臉”信息被採集並儲存,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信息庫,與採集機構相連的組織均有可能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如果利用不好,就有可能對個人權益造成侵害。 長遠來看,隨着AI、圖像處理等一些技術的進一步成熟,與生物識別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刷臉支付很可能會如支付碼一樣,進入尋常百姓家,最後成爲一種現代消費習慣。但也正因如此,也需要相關企業和監管部門建立風險防範機制,防止生物識別技術跑偏。在此方面,行業領先者做怎樣的表率,尤爲重要。 《人臉識別落地場景觀察報告》中提到,有3000多位受訪者列舉了擔心的理由,包括人臉信息公開無法加密、人臉信息綁定了與金錢有關的賬戶、不確定數據管理者是否能合法收集使用、擔心繫統技術不完善被黑產盜用等。在有關安全隱患中,79.31%的受訪者擔心繫統運營者安全能力欠缺導致人臉信息泄露,65.17%的人擔心換臉視頻等網絡虛假信息增多,49.57%的人擔心不法分子利用僞造信息實施詐騙或盜刷。 所以完善刷臉時代的安全保護系統,除去要有國家的立法監管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們個人也應該責無旁貸的保護好自己的面部數據,防止自己的面部信息被別有用心的人獲取和利用,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張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