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由书画家刘芬娅带队,许昌书画界名家白喜臣、杨天增、穆志铭、肖中锋、宋锋、何建彬、王建民、卓际春、王志远等一行10人,来到南阳市方城县,和方城书画界的老师们一道交流书画创作,并先后到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炼真宫、大乘山普严寺景区写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5月6日上午,许昌书画家一行来到炼真宫,听张静华道长讲习道教文化的发源、发展和传承以及现状。炼真宫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城北部,在历史上,许多看破红尘的高人仕人迁隐方城坐禅修真,故取之名曰“炼真宫”。据明成化十二年《重修炼真宫记》碑文记载,此处“乃东汉湖阳公主修真之所也”。湖阳公主为东汉光武帝刘秀长姊,新寡后思嫁大中大夫宋弘,光武帝亲自为媒,然宋弘坚持“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对其妻情坚而不娶湖阳公主,而湖阳公主有感于宋弘对爱情的坚贞,而思脱凡尘,遂于此地守真全节。明时,道教名师张三丰亦曾在此修炼。据《方城县志》记载:“西汉时道教已传入县境....东汉建的炼真宫和三贤山庙宇为境内之名观。”。而今的炼真宫宫殿巍峨,景区内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参差,飞鸟翔集唱鸣,整座道观既有旧时皇家宫殿的威仪庄严,又有高人仕隐者心意的避世修行之清幽雅静,无论是到此写生还是净化心灵,都是极好的去处。

当日下午,一行人来到离方城市区不远的大乘山普严寺。许昌书画家们在普严寺当今主持隆正法师的陪同下,参观了寺院,静听了隆正法师对佛教文化的参悟和理解,并了解了该寺院千年来的传承、延续、兴衰。

据了解,大乘山普严寺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该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元朝时因普严寺僧众爱国爱教,卫国有功,被元仁宗封为大乘山护国普严禅寺。该寺建成后,随着时代的变革动荡,历经兴衰、毁建,先后经宋、元、明、清不断增修,规模逐渐宏大。大乘山普严寺院周边文化遗存、著名历史人物留足典故繁多:有吕洞宾烤树育子遗诗传说,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石刻与碑记等一百多通。寺南一里许嶙峋怪石上,刻于宋代宣和元年的摩崖题字,和北宋范致明所撰碑文等,这些不可胜数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得该寺庙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成为当下众多文人墨客写生和参悟艺术的选地。

传统文化遗存在传承过程中,对当地社会的风土人情、文化、民风世风、人文、经济所产生的影响难抑估量。书画界的老师们在流连、驻足、观赏方城县的众多遗存后,对方城县本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延续的脉络流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艺术家们在此后的艺术创作中,如何更加贴近生活,符合时代脉动,汲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自身艺术品鉴能力和创作高度,融入、融合古今文化的同时,既能够把握时代主流艺术形态,在创作中较好的把握对宏观层面的认知,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对时代细微的变化加以辨识,并把心得体会融入到艺术构思中,体现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来,让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创作出更多无愧时代、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精品佳作。

许昌市书画界的老师们在游历炼真宫、普严寺及饱览大乘山胜景后,情之所至,挥毫泼墨,发挥所长,和方城县书画界的老师们一道,即兴创作了数十幅高质量的书画作品,一并留存普严寺。

另据了解,居住在许昌市的部分国家级、省级书、画协会会员梁宝宪、刘迎春、公国平、冯保民等老师,也通过此次到方城县交流写生的老师们,将他们精心创作的多幅书画作品转交捐赠普严寺。(刘战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