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低調亮相的甘肅科舉博物館打開了一段跨越140餘年的檔案。將科舉制度的發展以及相關史料與時間的軸線疊加在一起,使得甘肅近現代文脈和文化教育發軔之地的歷史重新被發現。

甘肅科舉博物館館舍至公堂。

甘肅科舉博物館館舍建於1875年,原爲甘肅貢院至公堂(蘭大二院內)。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由科舉回眸、陝甘分闈、人物擷英、穿越百年四部分構成。基本陳列以甘肅貢院建成以來的情況及科舉制度廢除之後興起的近代教育、現代工業等內容爲主線,通過豐富的館藏展品,讓整個展覽具備了完整性、獨有性和專屬特色。

那麼,甘肅科舉博物館究竟有什麼“看點”?

近日,記者走進這座“活態傳承”展示中國科舉變遷的博物館,在這個現代化都市中近距離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蘭州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蘊,與您一同觸摸千年科舉文化的脈動。

左宗棠《請分甘肅 鄉試並設學政》奏摺。

看點一:

近距離欣賞左宗棠楹聯真跡

何爲“貢院”?最早始於唐朝的貢院是鄉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貢”的意思指的是各地秀才來此應試,就像是向皇帝貢奉名產。作爲清末中國17家貢院之一的甘肅貢院見證了科舉制度的興衰。

1875年,甘肅貢院建成之後,陝甘總督左宗棠親筆題寫楹聯:“共賞萬餘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其書風沉着激邁,佈局疏朗明快。

上聯寫的是在這裏批閱試卷,從中選拔人才,不使人才埋沒,“紫芝”和“朱草”都是比較名貴的藥材,在這裏比喻有才之士。下聯則是寫他自己坎坷不平的科舉之路,“一攀丹桂”是寫他一次鄉試就中了舉,“三趁黃槐”,是說他三次會試都名落孫山。這副對聯昭示着這位晚清軍政重臣、洋務派重要首領求才若渴、舉賢納士的良苦用心。

這副全國現存爲數不多的左宗棠楹聯真跡,彌足珍貴。如今,這副楹聯作爲博物館的珍貴藏品懸掛於展廳,能夠讓廣大觀衆近距離觀看,大飽眼福。

看點二:

與科舉考試伴之而生的作弊手段

科舉被視爲國家掄才大典,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若有違犯科場規定,不管是誰,都嚴懲不貸。在甘肅科舉博物館就存有不同時期的考場規定:《欽定科場條例》、《三場程式》、《貼例須知》等。

從個人來講,科舉能徹底改變個人的命運。學而優則仕,只有考取功名,仕途才能順暢,名利俱全。也因此,儘管有嚴厲的規定,但利益高懸,鋌而走險還是難免,科舉作弊並未絕跡。

在甘肅科舉博物館亦彙集着不同時期的作弊書籍,如《增廣四書備旨》、《泮宮利器》等。“《增廣四書備旨》整部書依照四六比例印製,約有普通古版線裝書籍十四分之一大小,且厚度只有5毫米,包含了《大學》《中庸》《論語》三部書全部內容和宋代大儒詳盡註釋的70頁紙上,幾乎是在一粒米大小的地方寫下六個字……”蘭大二院文史辦副主任賈守雄介紹,“清政府在以往各朝各代防弊措施的基礎上制定了《欽定科場條例》,使科舉制度納入了清朝的法制軌道,有關防止考場舞弊的規定相當嚴密。這本《增廣四書備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製造’出來的,因此從歷史文化角度來講也顯得非常珍貴。我們可以看到這本書雖小,卻十分精緻。70頁薄如蟬翼的紙張僅5毫米厚,每頁上有老仿宋字體三百多字,雖小如蟻頭,但一筆一畫清晰無比……”

甘肅科舉博物館館舍至公堂。

看點三:

“穿越”體驗古代考生艱辛考驗

唯賢舉才、公平公正、學而優則仕的選才制度打破了封建世襲的落後選才制度,爲世界向現代制度文明過渡奠定了基礎。如今,步入甘肅科舉博物館,藉助現代多媒體手段,觀衆可如當時應試的考生一般,經歷得題答題的過程,體驗古代考生的艱辛考驗。

甘肅科舉博物館中除了豐富的館藏展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將科舉文化與現代多媒體手段相結合。其中,最具亮點的就是設計裝置了12塊觸摸查詢展示屏,用於對展覽延伸知識進行系統的查詢和展示。

觸摸查詢屏主要是對展館導覽、貢院建築佈局、全國其他貢院基本情況、鄉試考卷、清代中國科舉三甲名錄、清代甘肅進士名錄等內容進行電子展示,觀衆可根據興趣點自由進行查詢瞭解。在尾聲部分還設計裝置了體驗答題觸摸屏,內置科舉知識的考試題並設等級評定,讓觀衆參與其中,體驗鄉試答題的感受,提高了趣味性和參與性體驗。與此同時,展示屏則根據展區劃分對考棚結構、規模、作用以及左宗棠的奏摺進行動畫演示,讓觀衆有了更爲直觀的感受。

多媒體展示項目中,最具分量的則是一部全國唯一真實還原科舉考試場景和考棚結構的3D短片。通過多方考證、取材,全角度、多方位3D建模技術,短片高清還原了甘肅貢院建成後的第一場鄉試時的情景,使參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當時科舉考試時的盛景,瞭解科舉考試的流程和貢院的佈局。

1:1還原的考棚。

看點四:

1:1考棚全國唯一還原漢回同考

有史記載,甘肅貢院佔地縱140丈,橫90丈,外築城牆,內建棘圍,規模宏大,令人歎爲觀止。在貢院最高建築明遠樓南北兩側,密密麻麻地排列着4000餘間考棚,可同時容納4000餘名考生進行考試。自1875年甘肅貢院建成以來至1904年科舉制度廢除,共開科13次,甘肅共選取舉人681人,考中進士116人。

作爲當時在整個貢院中佔地最大,數量最多,也是最具功能性的建築——考棚,究竟當時的士子們是怎樣在裏面完成9天7夜的考試呢?小小的考棚究竟怎樣能夠同時具備考試和休息的功能呢?這次甘肅科舉博物館更是真實還原了當時考試所用的考棚,按照1:1比例大小,考棚結構、材質、風貌完全按照原考棚進行了復原。

陝甘分闈後,鑑於在光緒元年(1875年)乙亥恩科和二年(1876年)丙子正科的兩科鄉試回族士人沒有中試者,左宗棠便奏請自下科爲始,回捲一科另編“良”字號之例取中一名,一科歸入大號合試取中。光緒八年(1882年)回族士子哈銳21歲鄉試中舉,31歲光緒壬辰科(1892年)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成爲中國回族文化發展史上獨一無二的翰林公。甘肅科舉博物館建成之後,也還原了漢回同考的場景,這在全國來說也是唯一的。

溫馨提示

甘肅科舉博物館位於蘭大二院內

每週三向公衆免費開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