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隨着中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老有所養問題越來越爲人們所關注,越來越被各界所重視。中國的人口撫養結構存在地區性差異,城市化進程也深刻影響着城鄉人口撫養結構變化。意大利摩德納大學經濟學系公共政策分析中心學者米凱樂·布魯尼教授在其研究報告中專門對這一趨勢進行了量化分析。現將報告相關內容編譯如下,供研究參考。

作者簡介​

米凱樂·布魯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博士、中國-歐盟社會保障改革項目專家組組長、歐盟常駐專家、全球勞工組織(Global Labor Organization)成員、意大利摩德納大學經濟學院公共政策分析中心(CAPP)研究員,曾任教於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摩德納大學。作爲勞動經濟學領域資深諮詢專家,他三十年間曾先後參與數十項歐盟及世界勞動組織、世界移民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洲發展銀行等國際組織資助的項目。項目涉及東歐、非洲、南美、東南亞二十多個國家。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爲存量與流量模型發展及其在勞動力市場與移民分析上的應用。​

圖片來源:ssyer.com

一、老齡化是世界人口轉型的大趨勢

人口轉型對於一些人而言,只是人口學家口中的理論,而對於人口學家來說,則是統計上的常規現象。它被定義爲從“傳統人口平衡”轉向“現代人口平衡”的過程。“傳統人口平衡”特點是生育率和死亡率都較高,而“現代人口平衡”則是生育率和死亡率都較低。

就世界範圍內的人口轉型經驗來看,促成人口老齡化的原因有二: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二是壽命的延長。如果說醫療改善促進了預期壽命延長,那麼生育率下降則是“人口轉型”(DT)的結果。因此,世界各國總生育率的變化是人口轉型的重要指標。根據聯合國人口司1950年的調查,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國家(103個)平均每個婦女生育超過6個孩子,僅有28個國家的婦女生育率低於3個孩子(見圖1)。而60年之後,情況發生逆轉,只有6個國家的總生育率超過6個,132個國家的總生育率低於3個,其中71個國家的總生育率低於替代率水平。

圖1:1950-1955和2010-2015生育率水平及國家數量

來源:根據2017年聯合國DESA數據整理

由此可見,人口轉型正影響着越來越多的國家,如今已經成爲影響廣泛、程度深遠的世界現象。同時,數據也清楚表明,人口轉型必然帶來“現代人口平衡”,已經有71個國家的總生育率降到了2個以下,且本世紀此類國家會越來越多。因此,人口轉型將極有可能以“人口革命”的方式實現,這最終將終結世界人口從18世紀以來持續增長的時代。

在世界人口轉型的大背景下,由於自身國情的特殊性,中國本世紀面臨更爲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重大挑戰。對於人口轉型與人口老齡化,中國學者持有兩種不同觀點:消極者認爲,即將年滿60至80歲的人口將帶來嚴重問題;積極者則堅持,中國憑藉獨有的“中國方式”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應進一步調整社會福利制度、提高整體效率,以應對社會劇變的需要。在養老金體系上,由於擔心老齡化帶來的持續性問題,中國政府不得不重複發達國家所經歷的道路,包括提高退休年齡,建立第二和第三支柱產業,將養老金固定待遇制轉化爲繳費確定制。同時,建立和深化長期護理制度框架。隨着老年人口尤其是70歲以上人口的增加,中國必將面對這一嚴峻挑戰。目前,地方政府正在試點,以求找到未來適合全國推廣的模式。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導致人口撫養比進入上升通道

人口撫養比(TEDI)是指衡量勞動人口撫養非勞動人口比率的重要經濟指標,其測算方式是非勞動人口除以勞動人口,再乘以1000。根據2016年中國統計年鑑發佈的公開數據,1995-2015年間,中國的人口撫養比平均值爲761,整體發展呈現U形。這其中包括了一些比較小的時間段,比如1995年,每1000個就業人口除了本人以外還要撫養779位受撫養人,此數值在2004年下降爲750,而2015年上升爲775(見圖2)。

圖2:中國受撫養人口/每1000位職工(1995-2015)

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數據詳解, 2016

這一人口撫養比變化是人口長期走向與經濟週期和長期趨勢相互作用的結果。在中國,長期趨勢占主導地位。從圖3可以看出:一是總人口增長率和就業增長率均逐漸下降;二是1995-2004年間,就業平均增長率超過總人口增長率和無業人口增長率;三是2004-2015年間,情況逆轉,就業平均增長率低於人口增長率和無業人口增長率。

圖3:中國總人口、就業人口、無業人口、人口撫養比(1995、2004、2015)

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數據詳解, 2016

三、中國人口撫養比存在地區性差異

老齡化影響中國所有的省(區、市),但各地的年齡結構差別也很大(見圖4)。具體而言,老齡人口比例最高的是重慶市,佔14.1%,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區,佔5.5%。11個省(區、市)的老年人比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圖4:中國各省主要年齡羣體的結構(2015)

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數據詳解, 2016

總體來看,幼齡人口比率從西部到東部逐漸下降;相反,老齡人口比率從西部到東部逐漸上升(見地圖1)。但少部分人口相對年輕的省份在東南地區,而人口年齡最大的重慶市和四川省(老年人分別佔14.1%和14%)則在西部地區。

地圖1:2014年0-14歲和65歲以上人口分佈

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數據詳解, 2016

關於撫養人口指標的相關因素,從圖5可以看出,事實上,總撫養比和老年人比率之間呈負相關。換言之,總撫養比最高的省份也是幼齡人口受撫養比最高的省份。這些省份仍然處在人口轉型初期,在不久的將來,其總撫養比將趨於下降,原因是勞動適齡人口的增加。但也應看到,由於自然原因或移民原因而擁有更多勞動適齡人口的省份,總撫養比在不久的將來必然上升,原因是勞動適齡人口的下降和老齡人口的上升。

圖5:中國各省總體人口撫養比和老齡人口在受撫養人口中的佔比(2015)

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數據詳解, 2016

從各省(區、市)人口的年齡差異可以看出針對具體省份進行人口預測非常重要。老齡化的應對政策也應根據不同省份的老齡化水平及預測結果作出。

根據普查數據,2010年各省(區、市)人口撫養比分佈很廣(見圖6)。經濟負擔最重的是天津市,每1000位職工要撫養1047位其他人員;最低的是山東省,每1000位職工撫養628位其他人員;只有8個省低於全國平均值。學生在所有受撫養人口中佔比(第二欄)最低的是北京市(14%),最高的是貴州省(66.2%)。

圖6:中國各省人口撫養比(2010)

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數據詳解, 2010

四、城市化深刻影響中國城鄉人口撫養結構變化

就人口轉型背景來說,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見證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遷移過程——到目前爲止,約有3億人口從農村地區轉入城鎮地區及沿海省份。這些國內移民是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動力。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深刻影響着中國人口的城鄉二元結構。

圖7:中國總人口、就業人口年度總值和比例值變化(1995-2012)

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數據詳解, 2016

總人口和就業人口變化(左)

總人口和就業人口比例值變化(右)

(綠色:總人口;藍色:城市;紅色:鄉村)

從圖7的數據測算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總人口的增長正在逐漸下降,從1995-1996年的每年1200萬,下降到2014-2015年的700萬以下。這一時期,中國人口受城鄉人口再分配的影響:1995-2015年間農村人口平均每年下降1280萬;城鎮人口年均增加2100萬。而這一巨大的城鄉人口再分配與城鄉就業再分配相伴而行。平均下來,農村地區每年喪失600萬個勞動力,而城鎮地區每年增加1070萬個勞動力。同時由於城市化,城鎮人口已經從1995年的29%上升到2015年的56%,就業人口從28%上升到52.2%。

此外,如果將移民放到戶籍制度下考慮,每個地區都有兩類人口:即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就全國而言,流動人口占到總人口的20%。在北京和上海,流動人口數量更大,常住人口不到40%。沿海的浙江和福建,常住人口約佔60%。由於發放居住證還處在起步階段,流出地區和流入地區的精確統計數字都會受到影響。統計誤差主要源於流動人口。事實上,受行政因素影響,農村地區如果多報人口的話會從政府獲得更多福利,而城市則會少報人口以符合人口控制的目標,因此這裏的統計測算仍然存在一定誤差。

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在人口撫養比的變化中也展現了不同特點。圖8比較了城鄉人口撫養比的水平和趨勢,並將之與國家水平相比較。與先前的預期相同,城鎮人口撫養比明顯高於全國和農村,即城鎮人口撫養負擔更重。1995-2015年間,城鎮人口撫養比的平均值爲940,其每年的變化方向都與全國和農村的方向相反:從1995年的847達到了2003年的最高值997,然後下降到2015年的908。同一時期,農村人口撫養比的平均值爲677;2005-2007年間從753下降到最低值611,然後上升到當前數值,稍高於620。

圖8:中國、城鎮、農村地區人口撫養總指標(1995-2015)

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數據詳解, 2016

(藍色:城市;紅色:鄉村;綠色:總人口)

關於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年度人口和就業增長,如圖9所示:一是1995-2003年間,農村地區人口增長率比就業增長率高,2003年之後情況逆轉;二是農村地區的人口增長率和就業增長率都爲負值;三是2005年以前,人口增長絕對值一直較低,之後則基本較高。

圖9: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年度人口和就業增長(1995-2015)

城鎮地區

農村地區

(藍色:人口增長;紅色:就業人口增長;

黃色:總人口增長量與就業人口增長量之間的差額)

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數據詳解, 2016

城鄉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受過去30年中國國內移民活動影響更爲顯著:農村地區幼齡及老齡人口比例很大;城鎮地區則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大(見圖10)。此外,中國0-15歲人羣(16歲後將進入工作年齡的人口)和50-64歲人羣(幾乎等於同時期已經在工作的人口)比值是94.5%,顯示中國整體是勞動力減少趨勢,其中尤以城鎮地區更爲明顯,二者比值爲85.4%,農村地區恰好相反。這就說明,在一段時期內,城鎮地區仍將繼續爲年輕的農村人口提供工作機會,人口國內遷移還將持續。

圖10:中國城鄉地區人口年齡結構

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數據詳解, 2016

對人口普查數據稍作調整即可估算出城鄉地區具體人羣的人口撫養指標。將0-15歲人口界定爲幼齡人口,16-64歲人口界定爲適齡勞動人口,在現有的64歲以上人口就業數據基礎上,僅考慮非在職的老年人口,以此獲得的具體人羣撫養指標既體現了之前提到的年齡結構層次,也體現了勞動力市場參與率的不同(見圖11)。正如預想的那樣,城鎮地區存在很大比例的非活躍適齡勞動人口;農村地區則存在很大比例的學生及稍高比例的老人和退休人員。

圖11:中國城鄉地區總體和專門人羣經濟撫養指標

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數據詳解, 2016

以上分析顯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城市化進程會引起就業率的下降和中間年齡人羣就業的過度集中,進而導致人口撫養總指標的上升。其量變的規模與速度取決於城鎮地區在兩大沖突力量影響之下,就業持續上升的速度。這兩大沖突力量,分別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的擴張,以及技術創新與機器人產業生產力帶來的影響。

————————————————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太和智庫,關注時代需要。

微信公衆號:taihezhiku​​​​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