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柳傳志當年想跳樓?揭祕當年他“要死要活的抗爭”)

來源:央視《對話》

作者:宿琪

背景介紹:12月18日,聯想控股宣佈,柳傳志卸任公司董事長。一代傳奇人物正式退休。

2013年央視《對話》欄目曾經對時年69歲的柳傳志進行深度專訪。在這期長達4個小時的專訪錄製裏,柳傳志敞開心扉,說出了很多不爲社會大衆所熟知的故事,比如,自己當年曾經因爲差點辜負中科院重託而想過跳樓,還直言“當老闆是一件苦差事”、“每年都要經歷要死要活的抗爭”,而在《對話》節目組在現場給柳傳志準備的一個驚喜,更是讓柳傳志淚水漣漣……

作爲當年這期節目的幕後主創,現任央視《對話》欄目主編的宿琪對這次專訪印象深刻。當年,爲了做好這期節目,宿琪用了長達四個月的時間進行籌劃和拍攝,其中僅文案籌劃就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節目錄制前,柳傳志很“罕見”地和宿琪溝通了近一個小時。前期細緻的籌備帶來了格外出色的節目效果,在現場,柳傳志埋懸念、抖包袱,不斷掀起高潮,讓宿琪和現場觀衆無不大呼精彩。

爲了讓這期節目更好的留存,宿琪親自爲這期專訪撰寫了文字版——將專訪精華歸納成10個經典片段,從而完整、精彩地記錄這次極具深度,同時又極富觀賞性的專訪。

故事3:解密柳傳志當年想跳樓的時刻

當年聯想的技術人員對實驗室裏的結果是比較清楚,但要把它變成真正的生產線的時候,還是有不懂的地方。所以當他們當下決心要做的時候,在香港買了一家非常小的有生產能力的公司。當時買下這家公司,準備好生產以及要參加漢諾威的工業展共投入了100萬美金。這筆錢柳傳志可是把北京聯想所有的家當作爲抵押,再加上中科院和他自己共同借到了100萬美金,這可是他們所有人的身家性命啊。1989年的夏天,正當北京聯想的同事們巴望着他們的香港公司能在漢諾威展覽上大展宏圖的時候,卻出了大事。

當時一位姓呂的香港總經理向柳傳志彙報說,因爲製造過程中爲了買一個零配件耽誤了時間,根本趕不上預定的漢諾威展覽了。柳傳志說:“頓時我就火了!錯過了那個展覽,第一批成果你賣不出去,後面第二筆錢回不來,資金流就要斷了,還能上哪裏借錢去?”

怒火沖天的柳傳志立馬要飛往香港。他當時做了一個特別的舉動,不告訴香港公司的員工,更不允許他們到機場接他。剛開始我們以爲這是一個隨意的安排,沒想到這個舉動背後有着深刻的含義。

“你怕走漏風聲是嗎?”陳偉鴻問。

“不是,沒什麼走漏風聲的問題。因爲這火氣非發出來不可,你不說他們不知道厲害,你要在機場,你見了面,我跟你照樣握手,微笑,我不說。到第二天,全體人員開會的時候,我到那再跟他發火再說,這不太象話。這人不挺陰嗎?這算什麼?如果在那發完火,第二天就沒法發火了,沒法發火教育不了員工。所以這話那天就甭見面。”

原來第一天不見面自有玄機,等着第二天的暴風驟雨呢!第二天,高層管理人員在一起開會,柳傳志一開口說話話茬就不善。後來他說到激動處,說:“如果要是參加不上的話現金流就斷了,現金流斷了這公司就完了。而這錢哪兒來的呢,一百萬美元,是我用國內的全體員工的辛苦勞動,再加擔保和借貸來的,這一百萬真沒了,就應該跳樓。我到現在我就是個跳樓的人,跳樓的人說話,所有人都得聽,而且不能光聽還不算,我得問你們問題你們就得回答,你們就得以這種心情對待我。” 柳傳志還走到了會議室的窗口邊上,當時那個氣氛很緊張,充滿了火藥味。

講到這裏的時候,整個錄製現場安靜極了,大家似乎都坐在了柳傳志講的那個會議室裏。講到精彩之處,柳傳志也特意放低了語速,似乎專門要留一個扣兒,稍微緩了緩他接着講故事。當他一頓暴風驟雨後,香港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怒火發泄完了,接下來大家趕緊想辦法,檢查工作,落實參加展覽的各項事宜,那個積極主動性也是空前的。爲啥當時這頓火發完了下屬能夠信服?爲什麼柳傳志發的這麼有底氣呢?他說,這要看企業帶頭人在公司裏到底是怎麼做的,能不能根本上讓員工信服。

柳傳志說:“姓呂的香港人他是總經理,我是董事長。表面工資,我們當時定工資是定了,兩萬多港幣,我比他大概多一千塊錢,但實際上,我大概實際是隻拿了兩千多塊錢的生活費,其它我都交還給北京聯想,交還給國內,這都是自覺行爲。因爲這就是,當一個公司小的時候,你真的負責人,你多幹少得,你自然就有威信。我確實做所有的事,全都是爲了公司。”

當年要跳樓的柳傳志這個小故事的結果是他們的產品按時地順利地參加了漢諾威的展覽,但可惜在漢諾威沒有伯樂被發現,而是後來到了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展覽會上,才被發現的。這一段故事講完,陳偉鴻和他兩句的總結中,同樣有笑點。

主持人:

那在聯想成立的初期,可能你常常要被這樣,不規範的一些市場做法所擊跨。

柳傳志:

所打擊,沒垮。

主持人:

我用錯了詞。(觀衆笑)

柳傳志“所打擊,沒垮”這五個字中,特別誇張了“垮”字,還拉長了很久。現場的觀衆都笑了,一個企業生死存亡時刻還能這樣幽默風趣地表達,也是醉了。這一段關於要跳樓的故事是現場最活靈活現的,柳傳志埋懸念,抖包袱,掀高潮,有點像馬三立的單口相聲,他天生就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這也給很多企業家啓示,如何學會溝通,做員工的思想工作那都是很大的學問。

無論現在的人如何唱衰電視業,但當你真的和這位企業家面對面,看到他的表情和眼神,聽到他的聲音抑揚頓挫,才能如此近地真切感受到他的魅力,這就是電視人的獨特享受。但電視也有缺點,一晃而過,這也就是爲什麼我要把這些電視實錄記錄下來變成文字的原因。

故事4:每年都要經歷要死要活的抗爭

在中國,如何在宏觀商業生態下,在一次次的急流險灘中,把企業家個體的智慧發揮到極致,柳傳志的創業故事無疑在思想層面給我們上了一個臺階。所以柳傳志在業內被很多人稱作“精神導師”。柳傳志坦言,創業階段每年都會遇到一兩件要死要活的事情。這些隱藏在企業家內心的委屈和傷疤現在聽起來像傳奇故事,但在當時,那就是一場生死搏鬥的戰爭。

上世紀80年代,聯想在香港拿到了總代理權以後,國內的電腦銷路就異常順利。有一年,柳傳志和銷售部經理就簽了一個合同,意思就是銷售部賣了多少,在產生的利潤中就會提成相應的獎金。這一舉措強烈激勵了銷售部的員工們,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這一年到年底的時候,銷售方面大豐收,利潤特別高。

柳傳志:我們經理叫金開貴,老金光他一個人的獎金就有6400多塊,6400多塊那是1988年,當時的麻煩,規定什麼呢?國家的規定是獎金如果超過了你三個月的月工資以上的部分要交300%的獎金稅。整個部門裏邊一算下來,光獎金稅我們大概就要交六七十萬,等於快把我們這一年的利潤的一大塊就交出去了。

當年企業交稅的政策並不合理,如果完全按照政策交,有可能企業就一年白乾了。一邊是柳傳志的承諾,一邊是政策的規定。到底該選擇什麼辦法能解決這樣棘手的問題呢?公司專門召開了會議進行研究,大概制定了三條路。一條就是把獎金髮給大家,稅也該交多少交多少,這樣當然不會觸碰到政策的紅線,但勢必來年的流動資金就很緊張,有可能影響到長遠的發展。支持這種做法的有種“這一把把錢全分了,幹不幹再說”的勁頭。第二條路就是走到另一個極端,所謂的讓老同志們發揚風格。這種辦法對於經歷了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有特別的意義。

“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這句話是我在農場的時候,一聽這話就緊張。大家你們猜爲什麼嗎?我在農場勞動的時候,那是1968年,插秧,一望無際的大稻田在廣東的珠海農場,夏天,插秧那叫苦,那叫累。解放軍連長動員,跟大家說前面就這一片,大概還有20畝,全連一塊上,咱們插完,插完立刻回去休息。大家就努力插,插完到頭坐下,準備回去休息,連長又宣佈說,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前面還有20畝。真是這樣。這話多次聽,聽完了以後就緊張,你想我要跟大傢伙說這話,馬上說完以後,後面這員工,都是老同志,真的就威信全無。

講到這個細節的時候,柳傳志出神入化的表達把現場的觀衆都逗樂了。當年市場經濟在中國還並沒有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如何體現市場的價值,如何激勵員工,看似小問題都是必須面臨的大課題。除了上面兩個極端的辦法,會議中認爲第三條道路可選,那就是拿獲利的支票去換取現金,先不入賬,悄悄把錢一發,稅務局不知道就完了。這第三條路也可以說走了一箇中間路線,也是踩了當年的政策鋼絲,因爲那是要冒風險的。但柳總最終拍板,同意了第三種方案,他也默默承受了自己要承擔的責任和風險。當年的獎金髮完,公司員工皆大歡喜。但這事一年不到就東窗事發了,逃稅的做法受到上級部門科學院的通報批評,還罰了9萬多元的款。但柳總說,當年公司利潤增長的厲害,9萬多元不算什麼。更重要的是,受到的警告也並沒有因此抬不起頭來,在他看來,給員工發獎金並不慚愧。因爲當年的稅法對於中小企業並不合理,一兩年之後稅法改革,這樣的事就再也不可能出現。當年的獎金風波終於順利度過了。

其實當年的這一件小事,對於初創期的聯想卻是大風大浪,能不能在大風大浪中平安到達陸地,是考量掌舵者的智慧和勇氣的。面對捉襟見肘的流動資金,如何把員工利益和公司利益緊緊捆在一起,擰成一條繩,勁往一處使,現在看來順理成章的很多激勵員工的辦法在當年那可是難以求來的“真經”。市場經濟中,企業走在最前沿,政策往往跟隨其後,所以企業的很多舉動也是在“試錯”,這一過程也改變了政府的決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