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说“想当年......”

念叨着从前的经历和趣事

我们则是歪着小脑袋,忽闪着大眼睛

对从前的那些岁月充满了好奇

不知不觉中开始想象起祖辈父辈们的生活

今天,小新就带你从70年代看起

跟随一组老照片看高新区的巨大变化

有日常生活有建筑变化

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

这座城市的过往岁月和人们的永恒记忆

70 年 代

70年代的乡村

还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

两个姑娘正在河边认真地清洗着养蚕匾

70年代初

通安金墅老街买鸡桥畔

人们摇着小船

穿梭在古桥老宅间

70年代初

横塘乡供销社的6名社员

正用船开展向农村送服务活动

船上满载着农户们急需的化肥和农具

70年代

生产队的队员们在稻田里进行集体劳动

他们头戴草帽,顶着烈日耘镗水稻

70年代末

狮山村一队引进机械化开沟

大大节省了劳动力

70年代

西津桥大街

宣传栏前围着很多读报人

70年代

枫桥乡农科站探索科学种粮

开展温室育秧

1979年

横塘乡青春大队仓蒲桥

第一幢农民小楼拔地而起,格外气派

70年代

枫桥乡的农业生产四千方

吸引外国友人前来参观

80 年 代

1985年4月

枫桥镇狮山村一队

农民们正辛勤地播撒种子

80年代

枫桥镇毛家村部的电话程控交换机前

一位接线员姑娘熟练地操作着

80年代

寒山影剧院(枫桥影剧院)

这里可能是很多高新区人第一次看电影的地方

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回忆

80年代

通安镇召开先进代表大会

会后代表在会场外合影留念

80年代初

枫桥乡塑料厂新购的第一辆北京吉普车影

那时候的汽车还是稀罕物件

驾驶员小伙一脸的喜悦

90 年 代

90年代

高新区进行了第一次动迁

大部分狮山村的居民集中在狮山东南侧

按照统一图纸建造小别墅

90年代的通安镇

马路边摆满了的摊位

赶集的人们流连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前

90年代初

枫桥镇支津村包巷上(现绿宝广场北)

一栋民房即将竣工

主人为客人们准备了丰盛的上梁盘

90年代末的镇湖

老伯伯在收听红灯牌收音机

奶奶在做刺绣

时不时地被传来的歌声吸引

90年代的镇湖

刺绣是农家主要传统副业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一对年轻的姐妹在丝瓜藤下刺绣

90年代

在滨河路上开设了鸿济乒乓球馆

图为国际乒联成员参加开业仪式

1999年

“苏州旅游节--园林古镇水乡生态游”

在高新区苏州乐园开幕

今年是建国69周年

改革开放40周年

在祖国不断繁荣富强的同时

高新区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

1

那时候,孩子们

在简陋的跑道上玩得不亦乐乎

如今,孩子们

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喜笑颜开

2

上世纪30年代

当时的农民住的是自己盖的草房

如今的高新区乡村

宽敞美观的民居分布在青山绿水中

农民的收入和幸福感也节节升高

3

那时候,几户人家共用一口井

如今,高新区人住进了自己的套房

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4

那时候,村村都有广播站

人们从这里听戏曲,消磨时光

如今,新区人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

家门口就有吃喝玩乐的好地方

5

那时候,农户们还在用人力打谷

如今,高新区农田都机械化了

从耕种到收割,方便了太多太多

6

那时候

人们将食物都挂到老房子的梁上

防止被老鼠偷吃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新区人住进高楼

冰箱洗衣机成为标配

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

每一张照片都留着一个故事

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一段历史

看到这里

大家是不是纷纷陷入了回忆的漩涡呢?

我们看不到时间

却能感知我们在变化

相信,苏州高新区会变得越来越好!

最近微信又改版了!

再不做以下步骤

一不小心你就要错过小新了!

第一步

第二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